“以城定港”理念下的秦皇岛西港区转型策略研究

2021-04-03 03:08闫雪
关键词:港城港区秦皇岛

闫雪

秦皇岛市城市规划管理信息中心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1.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秦皇岛坚持新发展理念,确定了建设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作为因港而生,因港而兴的港口城市,城市要转型升级,港口要调整功能,秦皇岛“城”与“港”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调整。秦皇岛西港区怎样与城市产生良性互动,并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双赢,共同服务周边城市与腹地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2.港城互动关系发展模式

港口是沿海城市健康发展的心脏,城市是港口快速成长的骨架。港城互动关系是港口与城市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互动发展关系。港城互动关系有强港弱城、弃港融城、港城一体化等多种模式。

2.1 强港弱城

此类港城互动关系主要体现为港口功能取代城市功能,无论从用地规模、政策支撑还是基础设施上城市服务均向港口发展倾斜。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是此类港城互动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港区是城市的主体,面积不断扩张已达100平方公里,码头总长42公里,服务功能集仓储、运输、销售于一体。港区内基础设施配置管理完善,海陆交通内外便利通达,又有经济投资与产业技术支撑,有“欧洲门户”之称。而市区因缺少政策等支撑,建设活动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无法与港区形成良性互动,世界第一大港口的位置被逐渐代替。

2.2 弃港融城

巴尔的摩位于美国东海岸的马里兰州,曾是美国东海岸的枢纽,仅次于纽约和费城的第三大城市。由于钢铁和石油两大支柱产业的衰落,巴尔的摩港口的运输产业也随之失去往日的作用。港口丧失原有功能重新规划为综合商业区,城市也转型为旅游城市,港口在产业功能与用地规模上给予城市最大的支持,成为弃港融城模式最为典型的代表。但是这一转型并未给城市带来生机,巴尔的摩已成为马里兰州经济最差的城市。

2.3 港城一体化

上海是我国国际金融、经济、航运、贸易、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中心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港近几年也一跃成为世界十大港口。城市与港口形成一体化的良性互动发展关系。上海集全力建设发展完善的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集航运服务、商务及配套等功能于一身,促进港口、物流、交易、金融等要素融合,增强了海港的区域联动和辐射能力。城市从政策、经济、技术、资源等各方面支持打造高效畅达集疏运体系,着力推进港口航运产业发展,港口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级,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3.西港区现状发展症结

3.1 基本情况

西港区位于京津冀城市群重要通海门户之一——秦皇岛市的核心区域,即海港组团的滨海地区,位于老京山铁路以南、汤河以东、新开河以西,总用地面积达891.33公顷。

3.2 资源优势

(1)区位优势。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京津冀城市群东部的重要通海门户之一,也是连接东北和华北两大行政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西港区位于秦皇岛核心区域,西临奥林匹克公园,北临海港区商业中心,东接秦皇岛港东港区南部紧邻渤海湾,距北部秦皇岛高铁站4公里,通过海阳路可快速对接到京哈高速,进而与北京及北戴河机场实现便捷联系。(2)历史底蕴。西港区不但依托于秦皇岛这样一座将山海文化、长城文化、民俗文化、中西文化四大文化有机融合交织的城市,更是具备独特的港口历史底蕴。港口始建于1898年,是中国最早的自主通商口岸,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能源运输通道的主枢纽港,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3)景观资源。西港区有港口近代建筑群及耀华玻璃厂旧址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锅伙、京奉铁路汤河桥等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港区不但保留着南山信号指挥台、仓库、铁路等港口工业符号,还集山海环境与一体,具有独特的格局与风貌特色。

3.3 现状症结

(1)港城空间割裂、内外交通阻塞。西港区采用专属的货运铁路专用线,形成一条东西向的分割线,割裂了港口与城市之间的有效连接,导致港区封闭,形成与市中心隔绝的“飞地”状态。秦皇岛南北向中轴线——由秦皇岛高铁站到人民广场也因此被拦腰截断,南北向交通系统阻断,东西向交通压力主要集中于河北大街,交通堵塞严重。港区内部道路也存在着密度不足、等级混乱、缺乏规划等问题,难以形成良好的道路系统。(2)产业结构单一、港区管理粗放。港区产业是以港口及其配套的物流运输仓储等相关产业组成的航运产业群,铁路、港口用地共310.76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4.86%,货物中转枢纽作用与城市功能定位不符,且无法与港区北部城市商业区与西部文化产业区等其他城市功能产生良性互动。港区仍旧保留着企业办社会的传统模式,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及通信、热力等基础设施独立管理运营,无法融入城市综合管理系统,配套的居住区环境品质低下,私搭乱建严重。(3)文化传承衰落、生态环境薄弱。西港区工业化运输岸线导致缺少滨海景观风貌,配套居住区、棚户区内老旧破败建筑造成城市天际线缺乏节奏韵律,港口机械、运输车辆等工业文明长期霸占,历史积淀的民俗文化与融合发展的时尚气息均难以融入。港区大部分用地被码头、货场、厂区占据,硬质铺装居多,绿地匮乏,主要绿化为道路两旁的少量行道树,公共开放空间仅有秦皇求仙入海处、西港花园等处。

4.西港区转型策略建议

4.1 以城定港理念

以城定港是港城一体化互动关系的新型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城市与港口关系的结构性调整,以城市功能引领港口定位,用港口发展反哺城市经济。只有以提高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战略导向,通过城市平台构建和创新产业驱动,告别资源通道驱动模式,持续推进高端旅游产业国际化竞争能力,将旅游产业打造为具有“增长极”效应的首位产业,才能实现秦皇岛与西港区的双赢。

4.2 具体操作措施

(1)升级港口产业功能。由货运物流港口转型升级为国际旅游城市中心功能区,着重发展旅游观光、健康休疗、信息科技、物流商贸四大功能。充分利用京津冀世界城群面向东北亚的区位优势,推进国际交通枢纽、交流平台的建设,推动消费性服务产业发展和现代生产服务业,包括高端购物、高端酒店、文化创意、艺术展示、邮轮游艇、跨境医疗、国际赛事、会议会展等业态。(2)重构城市港口空间。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建议舍弃部分专用货运铁路线功能,打通城市南北向中轴线,从秦皇岛高铁站直通入海,将滨海风貌还给城市,构建蓝绿共生的城市空间格局。南部滨海空间布局国际邮轮游艇与生态风貌展示功能,利用山海风貌等资源优势发展旅游功能。北部空间可与城市商业区相结合,共同构建高端消费、商务金融中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城经济发展。东部空间结合秦皇求仙入海处、开埠地、港口工业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创意文化、艺术展示、博物展览、时尚交流中心,让历史沉淀中汲取的文化养料与国际旅游都市散发的时尚气息碰撞出绚烂火花。西部空间结合奥林匹克公园、燕大等高校布局健康休疗、高新技术区,以科技引领创新发展。(3)组织道路交通系统。合理分级道路功能、优化路网结构密度。打开纵向轴线的同时梳理横向道路结构,东西联通,打破港城割裂的交通状态,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压力。从规划角度引导减少私家车使用量,构建“公交+慢行”的绿色出行模式,提高公共交通品质,打造绿色公交城市。慢行系统可由自行车系统与步行系统结合,自行车系统注重与港区旅游、休闲等功能对接。结合海岸线规划布局带状绿地,设置滨海景观步行系统,形成绿化通廊,优化港区慢行系统。商业、文化设施步行系统以硬质铺装为主,设计体现滨海风貌的独特性。(4)修复港口生态岸线。构建城市级公园、居住区公园绿地、街头绿地三个层次的绿地系统,实现从传统的封闭式街坊向开放公园城市生活方式转变,构建开放式复合生态街坊。将滨水空间留出绿带控制,滨水景观公共化、开敞化,通过景观通廊将水景渗透入城市。从景观中心、轴线、节点、标志等方面着重规划设计,打造系统性、均好性蓝绿空间,充分利用沙滩岸线、码头堤岸形成的湾区自然尺度,塑造独特的滨海魅力。(5)重塑人文景观风貌。挖掘西港区深层文化价值,整合文化景观资源,复兴百年港口工业文明,将山海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创新文化融合,提升港口、城市软实力。将文化资源与游览观光结合,形成独有的历史文化沉浸路线与文化水岸体验路线,增强旅游的体验性与参与性。通过标志建筑与节点塑造,建筑群体形态控制,打造层次丰富的天际线,形成人文与生态交融的城市滨海岸线。

5.结语

通过对港城关系演变历程的分析,研究总结秦皇岛与西港区应努力探索“以港定城、港城融合”新型发展模式;从历史文化资源、港区现状情况等方面入手,分析西港区转型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架构城市竞争力模型和港区核心产业价值链,探讨通过城市平台构建和驱动,引领港口战略定位与发展的方式;提出西港区战略定位、功能布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策略和规划设计建议。

目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以港定城”“港城融合”的阶段,战略定位下的秦皇岛“城”与“港”关系调整是“城市”与“通道”主次关系的角色互换。如何通过城市平台构建和驱动、持续推动旅游产业国际化竞争能力的突破,引领港口转型定位、产城融合发展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次研究西港区转型策略,不但要聚焦秦皇岛构建“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设想,还要融入国家战略,将秦皇岛的发展与国家战略对接,接力突破主导产业价值链,如何在以城定港的理念下打造城市空间价值制高点,同时提升城市整体开发动能、激发城市产业创新活力也是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港城港区秦皇岛
边海放歌唱港城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2019《中华诗词》第16届秦皇岛·金秋笔会在秦皇岛举行
以海为媒 构建新型港城关系
港区使命
开放的港区赢得转型期待
港区文化牌
张家港开展千名侨界人士看港城系列活动
港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