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精彩结尾”的教学探索

2021-04-13 08:29余月婵
散文百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号倍数数学课

余月婵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

一节高效的数学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新颖的设计,而且还要有巧妙的结尾。巧妙的结尾更是能将一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下面就来谈谈笔者对于数学课精彩结尾的点滴体会。

一、“火热思考”,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精彩的课堂结尾,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而且更应该是能引起学生更多地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层次与广度得到更有效地拓展与提升。

1.巧置悬念,为学生的后续知识“热身”。

“学贵存疑”,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应能不失时机地设置一个悬念,这样既能在悬念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为学习新知识预作“热身”,又能引领学生了解下一阶段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课尾的一个片段:

师:请同学们用上百分数给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打分。

生:我这节课的表现可以打80%。

师:你在以后还要努力多少呢?生:我认为我的表现可以打90%。

师:噢,那你还需要努力多少?师:老师也来评价一下,这节课100%的男同学表现很好,100%的女同学也表现很好,合起来200%的同学表现很好,对吗?

师:假如全班有一个同学表现不好,那表现好的是不是99%呢?回去思考。

在评价的过程中设置悬念,更是把这节课推向高潮,给人一种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2.关注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的教育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与经验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可持续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尾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出示:

师:找出大小一样的?

生:①和③一样。

生:③和⑤一样。

生:④也一样。

老师课件演示出高,证明等底等高。

师:把①③④⑤放在一起,什么没有变?师:除了这4个还有哪些?

老师在几何画板上演示:高变了,底不变,面积会怎样?高变了,底也变了,面积会怎样?

这个片段的设计,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通过让学生去“找”,找大小相同的图形,继而通过几何画板去画,有意孕伏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及知识间的横向沟通,以及动态变化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变与不变的数学辩证思想,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关注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挖掘新知背后的知识,将学生置身于厚重的学习背景之下,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因数和倍数》课尾的一个片段:

师:猜一猜谁的学号因数个数最多?每位同学把自己学号的因数写出来。

师:是不是数最大,因数的个数就最多呢?生:不一定的。

师:你能不能根据今天学的知识,让同学站起来,但又不报名字,不报学号?

师:谁有办法,让全班站起来?生:谁是1的倍数?(全班都站起来)

师: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谁知道这一位数是几?生:我知道是6。

1+2+3=6完美数

师:第二个完美数藏在学号中,它是56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它还是4的倍数?生:28。

师:完美数非常稀少,到2004年,人们也才一共找出40个,其中较小的有6、28、496、8128、33550336等。可见在整个自然数中,“完全数”也仅仅似沧海一粟。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到了数学的丰富与神奇,感悟到数学的历史。课尾的片段中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的方法,而且使得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释放潜能,开启心智,从而让学生感受、体味数学文化的内在美。

三、放飞想象,充分张扬学生的创造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游戏儿歌——点燃智慧之灯。

教育是给学生快乐的体验。而游戏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带有娱乐性的活动,它有趣、轻松、能消除紧张,增加愉悦。通过游戏活动,如儿歌等,可让学生在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展现技能与方法。因此,在课尾,特别是当学生一堂课下来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时,穿插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用字母表示数》课尾的片段:

1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2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

师:你还能继续往下唱吗?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吗?

在这个片段中,青蛙儿歌不仅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使学生体会到字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

一堂数学课精彩的结尾,不仅带给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而且是能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学号倍数数学课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我们来打牌
尝试亲历的过程,感受探究的快乐
有趣的数学课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网红”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