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后循环TIA眩晕30例临床观察

2021-04-13 07:14张笑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先兆中风针刺

张笑颜 韩 为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如不及时干预,导致TIA频发,可发展至脑梗死、脑卒中及脑白质病变[1]。后循环TIA常以眩晕为主要表现,患者常有肢体麻木、恶心呕吐,甚至目视不清等体征。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西药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调控血压血脂等,但效果并不理想。有学者研究发现,针灸在治疗后循环TIA眩晕方面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善有关[2]。本研究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运用通督调神针刺为后循环TIA眩晕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以期为后循环TIA眩晕的有效干预提供新的思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后循环TIA眩晕患者均在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集于安徽省针灸医院。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43~76岁,病程0~2月;观察组年龄45~70岁,病程1~2月;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TIA内容执行。中医诊断标准:依照《中医内科学》(第十版)[4]执行。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80岁;②符合TIA及眩晕诊断标准;③无药物过敏史;④排除其他耳、颅内及单纯眩晕者。

1.4 排除标准 ①已发生卒中者;②有其它合并症需要服用其他药物;③病情危重不适合纳入研究者;④有精神疾病患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5 中止标准 ①自动退出者;②研究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其他系统疾病需要相关治疗者;③拒绝复查者。

1.6 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在进行研究前,均视个体情况进行脑病科常规治疗。根据《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将血压、血糖、血脂调控在正常范围以内;并予以改善循坏、抗凝、补充营养等处理。

1.6.1 对照组 对照组每日早餐后半小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1片(100 mg),连续服用2周。

1.6.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督调神针刺。穴位如下:百会、哑门、大椎、风府、腰阳关、至阳、神道、颈夹脊、身柱、命门。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20 mm×25 mm、0.30 mm×40 mm),由经过手法培训的主治医师完成。采用75%乙醇对针刺部位局部皮肤进行消毒,针刺哑门穴时,需使患者头微前倾,向下颌方向刺入15~20 mm;针刺风府穴时,需向下斜刺15~20 mm。不可深刺或向上刺入,以免损伤延髓;神道穴、身柱穴需向上斜刺15~20 mm;颈夹脊穴、命门穴直刺15~20 mm;百会穴平刺;其他督脉穴位,直刺15~20 mm即可。针刺手法参照十三五规划教材第10版《针灸学》(梁繁荣主编),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针刺6次,休息1 d,连续治疗2周。

1.7 观察指标 选用德力凯EMS-9WA经颅多普勒分析仪,安排专人予统一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行TCD检测。记录患者基底动脉(Basilarartery,BA)、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与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的收缩期、舒张末期的血流速度峰值(Vs、Vd)。中风先兆症状评分,依照《中风先兆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6],评估患者的眩晕程度。眩晕症状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评价其总有效率:总有效率=(痊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1.8 疗效评定 中风先兆症状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评分,若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降低,则说明治疗有效。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6]得分越高,眩晕程度越重。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测评。患者的眩晕症状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进行评价,治疗后,若患者无眩晕症状,且3个月以内没有再发眩晕则为治愈;眩晕明显改善且不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为显效;眩晕较前有缓解但仍不能进入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为有效;眩晕症状没有改变为无效;若病情加重,发生脑梗死甚至死亡为恶化。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Vs、Vd比较 治疗前,两组LVA、RVA、BA的Vs、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LVA、RVA、BA的Vs、Vd较同组治疗前相比均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A、RVA、BA的Vs、Vd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Vs、Vd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中风先兆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风先兆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中风先兆症状评分较同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风先兆症状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中风先兆症状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后DAR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D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DARS评分较同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DAR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DARS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TI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可有眩晕、肢体麻木、目视不清、认知障碍等症状。TIA的发病因素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过度饮酒有关[8],很多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动脉硬化有很大关系[9-10]。眩晕是后循环TIA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可能是由于TIA患者动脉硬化导致椎-基底动脉管道变窄,进一步影响血供引发眩晕[11]。目前,西医主要通过口服抗凝、扩血管、利循环的药物达到治疗后循环TIA及其伴随症状的目的[12]。本研究所用的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于TIA患者的抗凝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其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止血小板合成血栓烷A2,控制TIA的病情发展,达到治疗效果[13]。

“眩晕”是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症,涵盖了多学科的内容,后循环TIA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古代医家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一著名的观点,其含义为肢体摇动不定,头晕目眩,结合本研究,其病机可解释为肝风内动,肝阳沿经浮越向上则眩晕,若肝阳暴张,血气冲逆于上,亦可发生卒然昏倒的中风证,这些理论多强调眩晕的发生多与肝脏的病变有关。而临床上,眩晕的发作又以虚性多见,《景岳全书·眩运》也曾记载“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十之八九”。结合本研究,其病因可能与西医“血供不足”的说法相近[14]。故眩晕的发病主要以气血亏虚、肝肾阴虚、髓海不足等虚证为主,实证则为风、火、痰、瘀所扰。

“通督调神针刺疗法”是我院张道宗教授临床经验总结[15],目前已广泛用于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临床救治。督脉乃阳经之所会,汇聚诸阳。《内经》言:“督脉者……入络脑”“经脉者……不可不通”。根据经脉的近治作用,针刺督脉穴位,可通达神明之府。《胜玉歌》中记载“头痛眩晕百会好”,由此可见,百会为治疗眩晕之效穴;大椎,乃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善于治风定眩;风府,可治“头中百病”,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阳维脉之所会;风池,一穴通几经,所谓“头晕目眩觅风池”,故为治眩之要穴;余穴位属于循经取穴,诸穴配合,共奏通调督脑、止晕定眩之效。眩晕的病因,追根溯源不外乎虚与实,针刺治疗时,应采用补虚泻实的手法,治本求因,从而达到调整阴阳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中医症候评分降低明显(P<0.05),表明通督调神针刺对后循环TIA眩晕有效[16],与许丽等[17]研究报道相似,提示通督调神针刺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TIA眩晕对比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更佳。已有研究表明,针刺可兴奋动脉壁的β受体,对脑循环有促进作用[18-19],TCD可密切观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20],本研究通过TCD指标的变化反映了通督调神针刺对脑血流动力水平的确有提升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督调神针刺疗法,观察后循环TIA眩晕患者脑动脉血流情况和临床疗效,发现患者LVA、RVA、BA的Vs、Vd均增快,说明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能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有关。但本研究所观察的疗程较短、样本数量较少,故研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确认。

猜你喜欢
先兆中风针刺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先兆流产,别害怕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夏困当心中风先兆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