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液高凝状态60例临床观察

2021-04-13 07:14杜丽娟林建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凝二聚体骨科

杜丽娟 林建华 宋 璐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临床上,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多由血液中物质在动脉或静脉内的凝积,使部分血管发生阻塞,引起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导致VTE发生,其中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1-2]。骨科大手术[3]包括人工全髋置换(THA)、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及髋部骨折手术(HFS),因手术及其他导致VTE高危因素使围手术期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而产生致死性的肺栓塞。因此,需要临床医师早诊断、早预防,达到有效改善骨科大手术患者临床结局[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按接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20~88岁,平均(62.35±16.26)岁,病程为3~90 d,平均(16.38±4.21)d;观察组年龄22~90岁,平均(63.05±15.98)岁,病程2~85 d,平均(18.26±3.45)d,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实用骨科学》[5],并经 X 线、CT 等检查确诊,且需行骨科大手术。骨科大手术包括人工全髋置换(THA)、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及髋部骨折手术(HFS)。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3]诊断标准;②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不限;③Caprini评分属高危,VTE风险分度为高风险。④对研究知情并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术前确诊为VTE者;②下肢肿胀或皮肤有损伤;③出血风险评估有出血倾向的;④对某些中药具有过敏史者;⑤拒绝参与本次研究。

1.5 方法 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3]的VTE预防要求:对照组术后第1天行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其中:①基础预防包括肢体活动锻炼、康复等;②物理预防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③药物预防为两组均术后 12 h 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次(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腹壁皮下注射,1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预防基础上加用祛瘀消肿合剂进行中药外敷治疗,祛瘀消肿合剂为院内协定方,由血府逐瘀汤加减而成,方剂组成:芒硝 30 g,大血藤30 g,川牛膝 30 g,桑枝 20 g,黄柏15 g,伸筋草15 g,红花10 g,骨碎补30 g,醋三棱15 g,牡丹皮30 g,当归15 g,川芎15 g,燀桃仁15 g,赤芍30 g,地龙15 g,醋莪术15 g,青皮15 g。水煎外洗,1剂/d,分早晚两次外敷,共 7 d 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术后第1天,术后7天测定两组患者D-二聚体、人血栓前体蛋白(TpP)。所有纳入患者于试验节点当天由护理人员抽取空腹静脉血 3 mL 送检,检测纤溶指标D-二聚体、人血栓前体蛋白(TpP)。

1.7 疗效判定 参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6-7]:①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小腿腓肠肌压痛阳性;②患肢广泛性肿胀;甚至局部皮温升高,小腿周径变化差值(>1 cm);③超声检查指标可明确诊断,判断DVT发生情况,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D-二聚体浓度比较 由表1可知,两组均在术后第1天D-二聚体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观察组术后第7天D-二聚体与术前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差异具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围术期D-二聚体浓度比较

2.2 两组围术期TpP浓度比较 由表2可知,两组术后第1天TpP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两组TpP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观察组TpP与术前相比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pP仍较术前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两组围术期TpP浓度比较

两组术前TpP浓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7天观察组Tp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比较 由表3可知,对照组VTE发生6例(20%),观察组VTE发生4例(13.3%),两组术后VT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的比较 /例

3 讨论

经典Virchow理论认为,静脉血栓的诱发因素主要为静脉血流瘀滞、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三角理论[8],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两个主要因素[9]。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一般都会存在血管壁、血管内膜或机体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VTE的形成[10]。研究[13]表明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多因素导致静脉血流减慢或滞缓,其中包括麻醉因素、手术时间、术中机体制动、术后卧床等[11]。这些因素引起血小板增多,间接导致凝血系统激活,而使患者凝血与抗凝系统紊乱,导致VTE的发生[12]。DVT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致死性肺栓塞,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骨科大手术患者应充分权衡血栓风险和出血风险利弊,合理选用抗凝药物[14]。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只有当预防血栓的获益高于出血风险,才可以考虑抗凝药物使用[15]。低分子肝素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可显著降低骨科大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16]。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脉痹”“股肿”“瘀血流注”等范畴。瘀阻是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发生VTE的根本,治疗主要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为原则[17]。祛瘀消肿合剂选用血府逐瘀汤进行加减,药理研究[18]表明,活血化瘀中药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含量,改善血液“浓、黏、凝、聚”状态;本研究从静脉血栓栓塞早评估、早预防,达到早诊断、早防治目的。常规防治方案基础上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定期复查纤溶指标D-二聚体[19]、人血栓前体蛋白[20],定期测量小腿周径,监测静脉血栓发生率,通过监测患者相关指标,分析中药外敷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临床效果,提高中医药在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VTE防治作用[21-22]。

本研究认为VTE防治主要是加强防治意识及某些干预措施:第一,促进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VTE评估,加强术前及术后VTE宣教工作;第二,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不同预防措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主要包括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及中医中药防治。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预防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VTE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改善了血液高凝状态,小腿周径变化及下肢疼痛症状明显降低,从而降低VTE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高凝二聚体骨科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威高骨科 人本科技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POSSUM系统在骨科中的应用进展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