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叠加疫情 中原大地为毕业生撑起晴空

2021-04-14 23:15徐颢
中国社会保障 2021年11期
关键词:补贴毕业生服务

■文/本刊记者 徐颢

8 月26 日,在人社部召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河南省“应服务尽服务,愿就业尽就业”的做法得到充分肯定——这是人口大省河南在暴雨叠加疫情时为高校毕业生撑起的一片晴空。

本刊记者深入探访,解析这份“晴朗”背后凝聚的众智众力。

河南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局副局长卢宇告诉记者:“今年,河南省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6 万人,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为此,我们制定了‘3215 计划’,即企业吸纳30 万人、政策性岗位招录20 万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15 万人。围绕该计划,河南省实施了一系列硬核举措,囊括多就业渠道、精准服务、能力提升、困难帮扶、权益维护等各个方面,多维度确保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超过90%。”

记者注意到,除了惠企稳岗助力企业扩大就业规模、搭建供需平台促进毕业生市场化就业这些常规手段,为了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河南省的补贴政策已经达到大礼包级别。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局工作人员陈锐向记者讲了大礼包的分量:“补贴分就业和创业补贴,就业补贴共9 项,又分毕业前和毕业后,毕业前的包括困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和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毕业后的包括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基层岗位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税费减免政策以及‘三支一扶’人员工作生活补贴。创业补贴还有7 项,囊括创业培训补贴、开业补贴、运营补贴、扶持项目补助、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等方面。”

据河南省人社厅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 月17 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实现企业吸纳就业29.7 万人、政策性招录招聘16.8 万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12.6 万人,完成年度目标基本不成问题。

除了政府层面,河南省内高校也在“危难之际显身手”。记者连线中原科技学院(原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潭,他阐明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3 大难点:“作为师范类院校,绝大部分学生想考入体制内,就业选择时容易犹豫和等待。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是一难;其次,今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期,省内遭遇极端降雨和疫情反复,毕业生外出就业被阻断,如何提高线上指导效率,又是一难;最后,受水灾、疫情和‘双减’政策影响,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加大,已就业的部分毕业生还遭遇失业,此为三难。”

王潭表示,目前学院配合校企合作办公室、教务处和各院系,将学生就业与专业、职业性格、职业兴趣和岗位精准匹配度相结合,开展了系列产教融合高质量就业创业品牌活动,形成了“职业规划——介入岗前培训——见习实习——高质量精准就业”一体化的工作体系。截至2021 年8 月31 日,该校毕业生7323 人中,初次就业率达到89.8%,与去年相比提高8.9 个百分点。

就业问题宏大又具体,被标注为社会问题,落脚却在个人。在河南正华电讯有限公司参加就业见习的毕业生刘维(化名)刚离校就赶上郑州的特大暴雨,求职工作搁浅;之后又遭遇疫情,于是直接参加了河南人社部门组织的就业见习。他坦言:“总体感觉工作并不难找,难的是实现高质量就业。和我一起到现在单位见习的还有十几个同学,先积累工作经验,觉得不错就继续干,边学习边看有没有更好的岗位。家人还是希望我能到国企、事业单位工作,或者考公务员。”刘维还给今年省内的就业服务点赞:“我收到省人社厅的《致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里面公开了服务机构联系方式、档案查询、求职登记小程序、招才引智小程序等7 个服务二维码。如果想求职可以推荐工作,如果想提升能力可以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如果想创业还有开业补贴等资金扶持,还可以像我一样参加就业见习,人社部门会发放就业见习补贴。政府做得已经很到位了,但就业终究要靠市场,需要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需要我们毕业生拥有积极就业的心态。”

就业问题如果是棵大树,那么政府是根,负责输送政策养分;学校是枝丫,毕业生就是树叶了,枝丫粗壮,方能承载更多树叶欣欣向荣;而树叶唯有一心向阳,才能在自己的一席之地绽放“翠绿”理想。下面请看来自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室主任陈云的就业“云观察”——

就业“云观察

补足短板,织密织实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

这期话题是今年我们这个栏目继第4 期之后,再次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这本身就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直是国家就业政策和服务的重中之重。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人社部最近也推出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等一系列专项服务活动。可以预期,只要不出现大的突发性情况,毕业生就业保持总体稳定的基本面和发展态势应该不会改变。

当然,总体稳定并不能掩饰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21 年应届毕业生达909 万人,不能如期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仍然数以百万计,即便已就业的毕业生,又有多少是如愿以偿?是万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或者勉强为之?正因如此,各级各部门加大马力促进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帮扶力度可谓空前,这也是今年毕业生就业逆势向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另一方面,疫情和灾害催生的巨大服务需求,也暴露出服务层面的不足和短板,特别是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长期存在的一些“欠账”,一些难点、痛点在“暴风雨”洗涤后更加突出。比如——

政策服务的协调性问题。一些毕业生就业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缺失,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之间的协调性不足。各说各话、各行其是,在政策协调、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行动协作等方面没有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行的良好机制。

毕业生就业地和户籍地两头不靠的问题。受财政政策和就业资金使用政策的约束,毕业生在户籍地之外进行就业失业登记,通常很难享受户籍地的就业帮扶政策,尤其涉及就业资金的服务项目;毕业生如果按照户籍地进行就业失业登记,又大都由于户籍所在地缺乏就业机会而不得不流动就业,实际上也很难获得户籍地的公共就业服务。

服务链不完整问题。针对毕业生不同就业阶段的服务需求,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供给机制,明确相应的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标准和效果评估等。在毕业生择业就业过程中,从离校前的就业教育、职业指导、生涯规划、求职辅导、政策咨询,到离校后的信息衔接、就业服务需求调查、政策宣传和信息供给、就业援助和职业培训、人事代理和权益保障等,很多环节和需求出现了断链或断供。

服务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有效性不足问题。各层级服务机构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时没有形成差别化服务,从省级到县市,再到乡镇街道的各层级服务机构之间的职能设定大而全,服务内容多有雷同,服务方式过于形式化和流程化,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集中人财物资源对毕业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

基层就业服务能力赤字问题。基层就业服务机构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和能力,往往流于形式,服务的随意性很大,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也有部分毕业生自身求职意愿不强,不能主动到劳动力市场求聘,对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所能提供的就业服务缺乏主动了解和关注,无法提出明确的服务需求,导致服务与需求之间的对接“断路”。

所有这些问题,导致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实际覆盖面可能不宽,就业服务的效果有时不是很显著,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和服务的知晓度、获得度以及满意度不高。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短板与毕业生日益多元和高要求的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进一步织密织实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网络。日前,人社部等相关部门启动了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通过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能使均等化服务制度更加健全,广覆盖服务功能和体系不断完善,专业化智慧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随着这一工程的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将更加健全、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将得到明显提升,为毕业生就业困难者雪中送炭,让市场优势者如虎添翼。期待不管遇到怎样的风和雨,毕业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庇护和滋养,让他们的职业生涯道路更顺畅、发展更理想,事业之树常青。

猜你喜欢
补贴毕业生服务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