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直道而行

2021-04-28 20:01王春雷
人力资源 2021年2期
关键词:卫灵公孟子君子

王春雷

不能把优秀的人才推荐给老板,是HR之过。

春秋时期卫国大臣史鱼,屡次进谏卫灵公,要求重用为人正直且德才兼备的蘧伯玉,却始终未能成功。史鱼在弥留之际嘱咐儿子说:“我不能让卫灵公重用蘧伯玉这样的人才,无法正君是我的过失。我死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下,这样对我就算完成丧礼了。”儿子遵从遗命,便将史鱼的尸体移放在窗下。

卫灵公前来吊丧时,见到大臣史鱼的尸体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轻慢不敬,因而责问史鱼的儿子。史鱼的儿子道出原委,卫灵公脸色大变,说道:“这是我的过失啊!”卫灵公命令将史鱼的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并重用了蘧伯玉。

孔子这样评价史鱼和蘧伯玉:“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是:“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清平时像箭一样直,国家昏乱时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君子啊!国家清平就任职,国家无道就收起才能隐退。”孔子这段话里面包含两种人格,即直道和君子之道。

直道和君子之道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直材压于枉材之上,能使枉材变直。这是孔子对樊迟说的话。樊迟一知半解,便去问子夏。子夏说:“啊,我们的老师太伟大了,这句话的含义太丰富了!当年舜治理天下,在众人中选举了皋陶,那些不仁的人便远离了。汤治理天下,在众人中选举了伊尹,那些不仁的人亦远离了。”

如果说“举直错诸枉”是企业选人的原则,那么做直道而行的君子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畅游职场的大智慧。

我“直”故我在

直的根本是有正义的道德操守,外化出的形式则是做人做事有道德底线、从不枉道事人,说话坦率真诚、敢于担当。说话弯弯绕、做事绕弯弯的人不可交,工作上也只能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说得直、做得偏的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要小心提防,这样的人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最可怕的人内枉外直,骨子里男盗女娼、言行上道貌岸然,“王莽谦恭下士时”的演技远比“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防不胜防。

爱因斯坦说:“人类社会的成功者大多数是道德上的领先者。”人在职场,培养直的精神,不仅坦荡荡身心健康,而且如聚能环一样聚集周边人气,以正能量得道多助,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直是健全的人格,是人生的增值資产。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但健全的人格一定是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直就避免了人格上的分裂,更有助于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孔子赞美夏商周三代的贤人,因为他们以直道行事,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为后世所向往。“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了秉笔直书的晋国史官董狐、坚贞不屈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的苏武、中流击楫的东晋名将祖逖等人作为例证,说明浩然之气长存于天地之间。健全的人格,是永远的增值资产。

其次,直是立身之本,是一个人的无形资产。《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孟子向弟子公孙丑讲解什么叫浩然之气时说:“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大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孟子认为,以正直才能培养浩然之气,小聪明只能揠苗助长。职场中,直是一个人的无形资产,不仅是立身之本,还能感召周围的人,激发团队活力,凝聚奋发向上的精神。

最后,直是成功之道,是杠杆资金的抵押品。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凭着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祸害啊。孔子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走得直、行得正。而扭曲人性地委屈做人,只能多行不义必自毙,即使能逃避惩罚也只是靠侥幸而已。直道而行的人得道多助,就是获得了更多的杠杆资金。以直为担保,还怕杠杆资金不主动找上门来吗?

所以,孔子讨厌不直的人。一个人即使出发点是善良的,如果不行直道,也不值得称道。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微生高即《庄子·盗跖》中为了守信用抱住柱子被水淹死的尾生。“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微生高以性直闻名,然而别人向他讨醋时,因为家里正好没有醋,他不说家里没有,而是跑到邻居家讨来,再送给别人,应该说是做了一件善事。但孔子还是说:谁说微生高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家里没有就到邻居家要来给人。在孔子眼里,微生高的做法不是正直之道。讨醋虽然是件小事,但若遇到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该怎么办呢?打肿脸充胖子吗?

给“直”套上“枷锁”

“舍贤任佞,以致三桓专权”是鲁哀公为政之失,孔子早已看在眼里。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用什么方法能让臣民服从管理,孔子说:“举直错诸枉,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即推举任用正直的人,废置邪僻罔曲之人,那么老百姓就服从管理;如果推举任用邪曲之人,废置正直的人,那么老百姓就不服从管理。孔子的回答直指鲁哀公痛处,可谓直。但同时给鲁哀公留足了面子,并没有指责其“舍贤任佞,以致三桓专权”之事,是直的艺术。

给直套上枷锁,是孔子给弟子们准备的必修课。

首先,“直”必须以“本质正直”为前提。“质直而好义”即本质正直讲求道义,是“达”的前提之一。“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直”是君子的品质,但总有人以“直”的名义给自己的恶行贴金。子贡向孔子请教:“君子亦有恶乎?”孔子说自己憎恨四种人,即“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子贡说自己也憎恨三种人,即“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看看这七种人,哪一个不是打着“直”的旗号为所欲为,或打着“直”的旗号为自己洗白?

其次,“直”必须用礼来约束。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刀子嘴,豆腐心”只能伤人害己,“直言有讳”才能达到直道与君子之道水乳交融。

再次,“直”必须与智慧相结合。在交朋友上,“直”的智慧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直”是“益者三友”之一,但直不是不讲原则和方法。子贡问与朋友的相處之道时,孔子说:对待朋友要忠言相告,引导他向善。如果他不听,就不要再说了,说多了反而会自取其辱。

在孝敬父母问题上,“直”的智慧是“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弟子规》上说:“亲有过,谏使更。”帮父母改过失甚至被认为是第一孝,但孔子还是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要违背其想法,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明知不可而为之”时,“直”的智慧是“尽人事,听天命”。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在家斋戒沐浴后去朝见鲁哀公,告诉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人报告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可君主却对我说‘去向那三人报告。”孔子到季孙、叔孙、孟孙三人那里去报告,他们不同意讨伐。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孔子很无奈,只好自我安慰,表示自己对这件事尽心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就是“直”的智慧。

最后,“直”必须情理圆融。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直并非六亲不认,而必须情理圆融。情理圆融又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真的能做到吗?还是来看看孟子的智慧吧!

桃应问孟子:“舜做天子,皋陶当法官。如果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皋陶该怎么办?”孟子说:“把瞽瞍抓起来就是了。”“那么舜不去制止吗?”孟子回答说:“舜怎么能去制止呢?皋陶抓人是有依据的。”“那么舜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说:“舜把抛弃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丢弃破鞋。他会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一生都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了天下。”好一个“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孟子的建议真的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让舜“直”得情理圆融。

圣人之“直”:无可无不可

君子直道而行,但未必有这样的舞台。这时该怎么办?孔子列举了三类不仕之人并给予高度评价。

首先就是以伯夷、叔齐兄弟为代表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独行其志,耻食周粟,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上。其次是以柳下惠和少连为代表的“降志辱身”。他们以“直道事人”,但言语合乎伦理,行为经过考虑,也就是如此罢了。最后是以虞仲和夷逸为代表的“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他们是真正的隐士,虽然独善其身,却对社会贡献不大。

关于如何立身处世,孔子认为自己不同于以上三种人,而是“无可无不可”,即可仕则仕,可退则退。依据现实的需要,践行道义,就没有什么可以和不可以的。至于结果,尽人事、听天命。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为人处世能够巧妙运用,则能让人诸事圆满。君子直道而行,而“曲则全,枉则直”正是直道而行的智慧。这种智慧用到炉火纯青时就是老子说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即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作者 辽宁第一时间广告有限公司 总经理

猜你喜欢
卫灵公孟子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弥子瑕是对是错?
君子无所争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