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腰椎间盘突出应用MRI与CT诊断的临床特异性比较

2021-04-29 05:56田利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6期
关键词:征象椎间盘分辨率

田利军,于 泽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临床一种常见的疾病,人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组织会逐渐出现部分退化的情况,当有外力作用于髓核时,会损坏椎间盘纤维环,使其破裂并造成髓核组织脱出,脱出的髓核会对邻近的脊神经造成压迫以及刺激,进而导致腰部疼痛,引起患者下肢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1-3]。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生活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须尽早地确诊,以便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其中,CT、MRI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影像学手段。CT体现检查方便、空间分辨率高、三维图像重建等优势,而MRI也有着多序列、一次性成像等优点[4-5]。基于此,本文将60例患者展开对比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科室中,于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就诊群体内,随机选择60例患者作为对比研究对象。60例病人群体内,有男病患32人,女病患28人,均为25~61岁年龄及5个月~6年病程,平均值分别为(43.62±5.49)岁及(3.83±0.92)年。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具有完善的临床资料;(2)患者无意识障碍,无精神疾病,自行决定参与此次研究;(3)对治疗及研究的配合度高。

排除标准:(1)身体合并脏器功能衰竭或是患有恶性肿瘤,身体素质差,对研究配合度低;(2)排除患有传染性疾病,例如:艾滋、乙型肝炎等疾病的患者;(3)研究中途转院、死亡或因其他原因退出研究者;(4)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情况者。

1.2 方法

对60例患者分别通过MRI与CT进行检查,检查方法如下。

CT检查方法:仪器为GE Revolution CT机。参数设置:层厚为0.625 mm,管电流为200 mA,管电压为120 kV,重建层厚为0.625 mm。指导患者保持仰卧的体位,首先进行预扫描以确定图像定位,然后按上述参数进行设置,于定位图像中设定扫描线,对患者腰L3/4~L5/S1椎间盘进行常规扫描,每个椎间盘间隙至少进行3次扫描,观察患者腰椎间盘的密度、形态、位置等情况,重点观察患者椎弓、椎小关节、椎体等位置的病变情况。

MRI检查:仪器选择SIGNA Explorer,指导患者保持仰卧的体位,对患者进行多序列的扫描,包括FSTT2WI、SAGT1WI、SAGT2WI、TRAT2WI等序列。参数设置:T1WI:TE 16 ms,TR 2000 ms;T2WI:TE 90 ms,TR 100 ms。观察患者椎间盘信号的变化特征,椎体的形态,硬膜和脊椎是否存在受压的情况,是否存在椎间盘膨出的情况,以及椎管路径情况。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手段对60例患者的结果准确性,同时对比两种诊断手段的征象。

征象包括:钙化、积气、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性、神经根受压。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工作均利用SPSS 20.0展开,统计学资料根据表述方式分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检测工作分别利用χ2、t进行,评价工作均利用P值进行,当且仅当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及CT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情况比较

60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MRI确诊57例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5%,CT确诊49例患者,诊断准确率为81.67%,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MRI及CT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情况比较

2.2 MRI及CT对患者征象检出情况比较

CT对钙化、积气的征象诊出率明显高于MRI(P<0.05),MRI对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性征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两者在神经根受压的检出率不存在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MRI及CT对患者征象检出情况比较[n(%)]

3 讨论

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发生率明显增加,该疾病有着较多的种类,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疼痛,还会限制患者的正常活动,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6]。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根据诊断结果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因此,尽早地诊断十分必要。

近年来CT作为检查快速、无创、无痛苦、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的影像学技术得到应用[7]。CT主要是通过X线对患者身体进行扫描,进而获取人体某一部位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以达到检测的目的。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CT可对某些征象进行直接的显示,包括神经根压迫、硬膜囊突出等,CT检查有着耗时短、应用范围广、价格较低等优点,但缺点在于存在一定辐射,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影响[8]。MRI本身不需要侵入患者身体,仅仅通过外部扫描观察,即可获得患者的机体某位置影像学扫描图像,并且具有清晰的组织学、解剖学、功能学信息[9]。相较于CT,MRI获取图像的伪影更少,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对结节数量可进行更为清晰的观察,并且MRI检查不存在放射性,有着更高的安全性,但是其也存在耗时多、价格较高等缺点[10]。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MRI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准确率为95%,CT为81.67%,MRI明显更高,且除神经根受压外,两者在其他征象方面的检出均存在差异性,提示两种检查手段各有优缺点。

综上所述,相较CT,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性更高,但CT也有其应用价值,对钙化和积气的检出率更高,因此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必要时可联合应用。

猜你喜欢
征象椎间盘分辨率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EM算法的参数分辨率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原生VS最大那些混淆视听的“分辨率”概念
基于深度特征学习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一种改进的基于边缘加强超分辨率算法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