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在史传类群文阅读中的培养实践

2021-05-24 00:46肖敏袁学民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叙事艺术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

肖敏 袁学民

摘 要 史传类文学阅读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笔者试图将史传类文学阅读放在“群文阅读”的视野下,通过确立“史传类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的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集体建构,达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史传类群文阅读,既能收获语言知识,锻炼逻辑思维,又能愉悦艺术审美,陶冶思想情操,更好地培育和践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史传文学;叙事艺术;群文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基本理念。而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可以有效地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倪文锦教授说过,群文阅读“不仅可以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还能极大地提升阅读品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①。笔者对群文阅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下是利用史传类群文阅读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流程图。

对于高中文言文的群文阅读教学,采取围绕议题,通过多个文本的自主探究,集体建构,主动参与,最终达成共识。笔者利用必修一文言文单元的群文阅读教学,围绕“史传类文本阅读鉴赏”议题,为达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做了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整合教材,确定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有三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单元学习导语是“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其中,“叙事的艺术”关涉“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关涉“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笔者又补充了出自《召公谏厉王弭谤》《赤壁之战》两篇文章,确定了群文阅读的议题:“史传类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下面,我们梳理了这一组文章所体现出的议题内涵,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

二、制定策略,课堂实施

1.品味叙事语言,进行写作实践

史传类文学的语言简洁优美,对后世影响深远。《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选自被誉为“史之极也”的《左传》,其叙事语言简洁明了、内涵丰富,寥寥数语就将一个曲折精彩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它的语言风格十分符合语文学科素养对于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的要求。王先霈先生认为,《左传》开创了叙事“微婉风格”,是中国文学叙事最突出的本土特色②。“微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笔法”,用曲折委婉的表达来暗寓褒贬。因此,笔者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就把语言品读的重点放在了简洁的叙事语言和“春秋笔法”上。例如,为何本文开头称呼秦晋两国的国君为“晋侯秦伯”,而不是“晋君秦君”,或者“晋文公秦穆公”呢?通过对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探讨,学生得出了结论:诸侯间互相攻伐其实是违背礼法的,是王权衰微、诸侯乱政的体现。称谓的背后,体现了《左传》作者对这一“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现象的否定和批判。此外,笔者还设计了一个言语实践的作业,让学生尝试着运用“春秋笔法”改写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开头。有学生写道:

王翦破赵,至燕南界限。丹恐惧,请荆卿。曰:“求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曰:“不忍。”

学生重点解释了称谓的改变,与课文中尊称其为“太子丹”不同,这里呼之为“丹”,和“荆卿”的称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是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由此可见,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言语实践。

2.赏析记言艺术,训练辩证思维

《召公谏厉王弭谤》《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赤壁之战》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都是十分精彩的,不論是独白、对话还是劝说、争论,都能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展现辞令风采。笔者聚焦“游说之辞的层次、技巧”,展开对史传文学艺术特点的赏析。

以《赤壁之战》为例,这篇文章由“七说”构成,每一说都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十分精彩。其中第五“说”,鲁肃劝说孙权莫听众人之言一节尤为出色:

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鲁肃的话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痛批众人,安抚孙权。听了张昭的讲话,孙权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议事厅,鲁肃洞悉孙权的想法,立刻批判众人“专欲误将军”,使孙权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接着,点明利害,晓以大义。“不足与图大事”,说的是众人,言下之意,将军是要“图大事”的,这就说到要害了,孙权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不甘心为操之下,在第三“说”里,诸葛亮成功地用“激将法”激怒了孙权,说的就是“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这是孙权万万不可能接受的。第三,设身处地,对比分析。鲁肃把“迎操”之后,自己和孙权可能的结局进行了对比,发出了“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的肺腑之问,可谓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言辞恳切,充满了对孙权无限的忠贞之情。最后,再次强调,坚定决心。用“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一句,达到了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目的。

政治游说的技巧,不外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这三点,但如何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劝说者的身份、被劝者的立场,对游说之辞进行深入地剖析,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灵活判断的能力。因此,从“游说之辞的层次、技巧”这个角度出发进行赏析,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全面、多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感知人物形象,培养文学审美

史传文学作品往往把历史人物放到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呈现,“通过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矛盾中突出人物品格,强调人物的历史作用”③,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批文入情,感知文学形象,是史传类文本教学的一个重点。如《召公谏厉王弭谤》中,面对召公“民不堪命矣”的劝说,厉王“怒,得卫巫,以监谤者”,召公不惧淫威,仍奋然进谏,慷慨陈词。《烛之武退秦师》中,面对秦晋的夹击,烛之武毅然抛下个人恩怨,挺身而出,游说秦君。《荆轲刺秦王》中,呈现了丰富的人物矛盾:荆轲与太子丹的矛盾,荆轲与樊於期的矛盾,樊於期与秦王的矛盾,荆轲与秦舞阳的矛盾,太子丹与秦王的矛盾,荆轲与秦王的矛盾……将复杂而激烈的矛盾冲突置于云谲波诡的历史大背景下,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物悲剧的命运和历史大势的不可逆转。《鸿门宴》中,刘项阵营从统帅、谋士到武士、叛徒,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赤壁之战》中,围绕着“战”与“降”的纵横捭阖、拉拢分化不断地进行着,老成持重的鲁肃、擅长辞令的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孙权、轻率狂妄的曹操、有胆有识的周瑜……鲜明的形象呼之欲出。

在这当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独特的性格魅力,又能感受到人际交往的智慧、唇枪舌剑的锋芒、纵横捭阖的风采、政治斗争的诡谲,带给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体验。

4.了解史传文学,传承中华文化

“史传文学”是中华文化传统里独有的概念,它既具有历史著作的特点,又具有文学作品的特征,是“史学”和“文学”的“混血儿”,是中华传统文学中的瑰宝。

史传文本往往勾连宏大的历史背景,如果学生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文化知识不够熟悉,阅读必然会失之肤浅。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文史结合”,引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例如《鸿门宴》中,给学生介绍了古代宴客之时的座次顺序,让学生明白了项王“东向坐”,居于最尊之位,其实是他自矜自大,不把刘邦放在眼里的“失礼之举”,展现了项羽性格的弱点,为他失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一组群文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史传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对中学传统史传文学作品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魅力认同更多了一分。有学者建议说,要把“史传文学”这一名称推向国际,以发扬中国史传文学独特的文类美学价值,相信这也是我们共同的期许。

三、综合评价,总结反思

在群文阅读的過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有赖于议题确定、文本组织、课堂实施和教学评价这四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从实践情况来看,在这一组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群文议题的推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本的阅读、意义的建构,“由言入文”“批文入情”,既收获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又愉悦了审美、陶冶了情操,让本来可能刻板枯燥的文言课堂,变得生动鲜活、激情飞扬,极大地激发了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本组群文阅读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教学评价标准还不够具体、明确,对教学目标的推动作用还不是特别明显。这都是后期教学需要继续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①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②王先霈.古代叙事理论的一对范畴:实录与微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5):82-87.

③徐晓杰.初中语文史传文学作品“言、文、史”融合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8(9):51-52.

[作者通联:肖敏,成都市树德中学;

袁学民,成都市树德中学]

猜你喜欢
叙事艺术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以水墨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