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方式对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影响
——基于西北地区宁夏吴忠的实证

2021-06-02 02:05韩秀丽王琳瑛贾建华
关键词:意愿城镇城镇化

韩秀丽,王琳瑛,贾建华

(宁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 引言

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将有利于推动西北地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如何顺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会议中均多次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工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尤其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就近就地城镇化,这为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一些地区利用地方特色优势资源,立足主城区、县城与小城镇实现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下的就近城镇化,通过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够有效改善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福利水平,但目前仍然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城镇落户意愿不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农业转移人口对进入城镇以后面临的谋生与就业问题、城镇生活能力提升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能力能否迅速提升直接关系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人口是否有城镇化意愿是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敲门砖”。农业转移人口作为理性的个体,在迁移决策时都会充分考虑各自的动机和愿望,其城镇化意愿是在比较城乡预期收益与当前收益之后所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人口具有较强的城镇化意愿,超过半数的农业转移人口均希望迁移到县城(县级市)或小城镇居住,选择就近城镇化[1-3]。并且从代际差异的视角来看,第一代和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意愿都较为强烈[4]。此外,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迁移意愿不但受到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以及家庭特征、经济条件、户籍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制度因素的多重影响[5-9],而且还受到社区环境、社会认同度、认知与行为反应、就业质量、生计转型、居住方式、城镇谋生能力和城市融入度等因素的影响[10-14]。

西北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需要充分尊重其就近城镇化意愿,同时解决好具有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之后的就业问题,以避免其进入城镇之后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双重困境[15-17]。谋生与就业问题是农业人口进城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业方式(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方式主要包括两类:自主创业与自由(谋)职业;劳动部门介绍就业与进城务工。本文中的就业方式——自营商贸业属于自主创业类型,相比于季节工、短期工、临时工、计时工较稳定,从事时间较长)是决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是否具备在城镇稳定就业和落户定居的城镇生活能力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后续稳定发展的核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吴忠市,有大批农业人口有利用闲暇时间做“小生意”“小买卖”,从事自营商贸业的传统与习惯,这类人群易将所从事的商贸业作为其进城后主要的就业方式,这对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收入,增强城镇生活能力有重要贡献。因此,自营商贸业始终是该地区农业转移人口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渠道和在城镇谋生的主要手段,可作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就业方式的首要选择。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在对宁夏吴忠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影响因素,重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的就业方式对其就近城镇化的影响问题。以期为探究就近城镇化模式、提高就近城镇化效率提供借鉴,为稳步推进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 实证模型、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实证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是一种因变量为定性变量的回归分析。由于因变量农业转移人口是否愿意就近城镇化是一个二分类变量,所以,选择两项Logistic回归模型最为理想。其基本特点是:因变量必须是二分类变量,若令因变量为y,则常用y=1表示“yes”,y=0表示“no”。自变量可以为虚拟变量也可以为连续变量。从模型的角度出发,通常把事件发生的情况定义为1,事件未发生的情况定义为0。在本文研究中,将“农业转移人口愿意就近城镇化”界定为“有”迁移到附近城镇定居的意愿,并用“1”表示;若“无”迁移到附近城镇定居的意愿,则用“0”表示。

根据对因变量的设置,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二元Logistic模型如下:

其中P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α为常数项,βi为个人及家庭特征变量回归系数、自营商贸业特征变量回归系数、认知水平特征变量回归系数和城镇居住条件特征变量回归系数,Xi是个体及家庭特征变量、自营商贸业特征变量、认知水平特征变量和城镇居住条件特征变量,ε是误差修正项。

(二)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宁夏吴忠市4个商贸市场(利通区西湖菜市场、利通区西市场、利通区东塔乡蔬菜瓜果批发市场、上桥镇涝河桥牛羊肉批发市场)的实地调查。从样本覆盖范围来看,样本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反映吴忠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总体情况。先后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达94.67%。表1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迁移意愿选择的总体情况,从统计结果来看,有近57%的农业人口愿意迁移至城镇,不愿意迁移的约占43%。

表1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

2.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选择了农业转移人口个体及家庭特征变量、自营商贸业相关特征变量、认知水平特征变量和城镇居住条件特征变量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变量,模型变量和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三 实证分析与讨论

(一)模型估计

本文运用二元L o gi s t i 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因变量为就近城镇化意愿,“愿意迁移”为1,“不愿意迁移”为0。运用S tata13软件对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 o gi s t i c回归分析,该模型的P r o b>c hi2=0.0000,说明该模型是可信的、科学的,表3为模型的回归结果。

表3 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

(二)结果分析

1.个体及家庭特征变量对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

在个体及家庭特征变量中,文化程度这一影响因素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即对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迁移起到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499,表明随着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农业转移人口越趋向于进入城镇生活。这是因为随着农业人口文化水平越高,其学习能力与城市适应能力越强,获得非农业就业机会越大,同时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农业人口对就近城镇化政策领悟能力更强,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强烈的个人、家庭发展意识,所以文化水平较高的农业人口更趋向于在城镇就业定居。

2.自营商贸业相关特征变量对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

(1)商贸业收入水平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呈现正相关关系。可见农业转移人口开展自营商贸业能够获取一定经营收入,随着从事商贸业收入的提高,其农业转移人口家庭收入水平也越高,这对农业转移人口维持城镇基本生存至关重要,不但能解决家庭基本生活开支,而且能够在城镇中维持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当商贸业收入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时,从事商贸业收入水平越高,其家庭经济收入就越高,其在城镇定居的能力和消费能力有经济保障,从而农业人口更愿意进入城镇定居。

(2)从事商贸业原因变量同样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对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这说明如果农业转移人口只是将自营商贸业看成一种并不重要的收入来源方式时,农业人口并没有产生迁移意愿,通过打零工也可以得到一定收入,那么他们也就不会转移到城镇定居;相反,通过从事商贸业来提高经济收入水平或者将商贸业作为进城后的主要谋生手段,则具有优势的城镇能够帮助农业转移人口获取更多经济收入,农业人口更愿意转移到城镇来达到自己从事商贸业的初衷,这就导致农业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意愿更强,从而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3)从事商贸业意愿对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影响最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其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愿意从事商贸业的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借助经济发展具有优势的城镇环境开展商贸业,而不愿从事商贸业的农业人口也就不需要转移到城镇中去。从事商贸业意愿越强的农业人口多受城镇优良营商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在城镇从事商贸业获取了比在农村务农更高的经济收入,而更愿意进入城镇中从事商贸业,所以从事商贸业的意愿因素直接决定农业人口是否会向城镇转移,从事商贸业意愿对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3.认知水平特征变量对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

城镇优势认知度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对城镇优势认知程度高的农业人口更愿意进入城镇来谋求发展。这是由于城镇相比农村而言,无论是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就业机会,还是社会保障水平都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农业人口对城镇优势的了解与认同,发现城镇定居能够带来比较收益并且同时需要改变农村生活现状就会向城镇转移、定居城镇。所以,城镇优势认知度能够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

4.城镇居住条件特征变量对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

城镇购房与否变量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农业人口购买房屋对就近城镇化有促进作用,在城镇区域内已经购买房屋的农业人口更愿意向城镇转移。这是因为农业人口在进入城镇后,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居住问题,居住问题的解决与否、居住条件的优劣,是这些农业人口定居城镇的先决因素。在城镇购买房屋表明已经具备在城镇生活的经济能力,同时也是迁入城镇并融入城镇生活以及后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城镇购买房屋能有效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就近城镇化。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西北地区宁夏吴忠农业转移人口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有近60%的农业人口愿意进入城镇选择从事自营商贸业,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及家庭特征变量、自营商贸业相关特征变量、认知水平特征变量和城镇居住条件特征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反映自营商贸业相关特征因素,如包括商贸收入水平、从事商贸业原因、从事商贸业意愿均对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选择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西北地区农业人口进入城镇以后是否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影响其就近城镇化的主要因素,而自营商贸业作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首选的就业方式,能够为家庭带来稳定可观的经济收入,并且收入越高转移意愿越强烈。可见,就业方式对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意愿选择有重要影响。其次,反映认知水平特征中的城镇优势认知度变量也是影响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只有农业人口了解和认同在城镇发展的各种优势,才能更易接受和迁移至城镇中。再次,反映农业人口个体特征的文化程度变量和反映城镇居住条件特征的城镇购房与否变量对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选择也发挥积极作用。

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反映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而实现就近城镇化是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趋势。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影响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选择的因素,不仅包含自营商贸业特征因素,还包含个人及家庭特征、认知水平特征以及城镇居住条件特征等多个影响因素。其中,自营商贸业作为西北地区农业人口进城后主要的谋生与就业方式,对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实现就近城镇化,提高其向城镇转移、落户的意愿,加快区域内就近城镇化进程,本文提出以下相关对策建议: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各种基础技能培训,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增强其职业能力、择业竞争能力和就业能力。针对有意愿向城镇迁移的农业人口进行差异化培训,对于没有继续受教育的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可与当地企业合作进行定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职业能力和就业优势;对于进城打工的农业人口,可以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基地开展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更多职业技能,帮助提升其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能力;对于已经掌握专业技能的农业人口,可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2.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拓宽农业人口的就业渠道。优化城镇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等,形成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创业,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聚焦商贸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家政服务业,通过产业发展充分挖潜就业岗位,夯实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的经济基础。

3.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从事商贸业初期,无论是在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还是通过申请银行贷款都是从事商贸业必不可少的流程,因此完善的服务体系能提高农业人口从事商贸业的积极性。所以政府在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从事商贸业时开辟绿色通道,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要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根据农业人口的根本需求,建立就业创业信息服务与指导服务平台,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4.加强思想观念转变,加快身份认同。首先,农业转移人口应该摒弃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跳出传统城镇化思维,了解新型城镇化含义和普惠性政策,重视思想与心理认知的转变,对自己的身份进行重新定位。其次,依托和谐社区建设,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走出封闭的小圈子,主动跟上城市生活节奏,尽快完成身份认同形成市民意识,顺利实现身份转变。再次,充分认识城市和乡村文化的差异,感受城市生活和文化,主动改变生活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市民意识,明确自己作为市民的权利和责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合的步伐。

5.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构建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内的住房条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能够住有所居。通过建立购房租房并举制度,对没有能力购买房屋的居民,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支持在城市租房居住,对部分符合补贴政策的困难农业转移人口提供补助,创造更优惠的信贷空间对有购房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意愿城镇城镇化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十四五”时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研究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文化边城镇远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