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语义模型研究
——以太白山为例

2021-06-03 07:09钟鸣赵振斌张春晖李小永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山岳激励性形容词

钟鸣,赵振斌,张春晖,李小永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自然放松游憩,山岳型景区以其独特的山地体验、山地景观和自然条件而备受游客青睐[1]。以太白山为例,其在2018 年国庆期间接待的游客高达34.95 万人次,“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8 万人次。因此,山岳型景区对我国旅游业发展非常重要,对山岳型景区景观开展研究十分必要。现有的景区景观评价多采用专家征询法[2],而此方法易受权威力量和各方利益的影响[3],多有偏颇,因此建立基于游客的景区景观审美评价方法,对景区管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景观是由自然因素和/或人为因素的作用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为人们可感知的区域[4]。为将“景观是否美丽”这一问题量化,DANIEL 等[5]于1976年提出美景度评价(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法,其评价结果由景观本身的特征和评价者的审美两方面决定,通过对不同的风景照片评分,最终得到景观的美景度量表[6]。SBE 法是目前公认的较为成熟的景观评价方法[7-8]。对于“何种景观是美的”这一问题,绝大部分研究者均从和谐性、神秘性、复杂性、管理性等维度进行解释[9-10],所用维度均为研究者依据专业知识加工归纳所得,部分维度缺乏实操性和综合性[10],尤其是用于实例研究时,一些维度过于抽象,不易被调查对象理解,且维度数普遍偏少,覆盖面较低,注重理论研究但实践性不高。OSTER 等[11]认为,景观是独立于个体的刺激属性的一部分,景观价值无须认知加工即可被感知,景观审美的测量项也应当遵循可被直接感知的原则,因此测量项的确定需另辟蹊径。

语义差别(semantic differential,SD)法,又称感受记录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OSGOOD 于1957 年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方法[6]。SD 法通过对形容词对进行评定,确定对景观画面的认识,形容词对来自调查对象比较熟悉的词汇,且数量较多[12],因此SD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测量项的可解性和覆盖面。SD 法已被用于国内外的空间感知等研究[13-15]。俞孔坚[16]阐述了以群体的普遍审美作为衡量景观质量的标准,制订了反映“景观美景度”的量表,建立了其与景观要素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模型这类心理物理学方法(psychophysical method),但采用SBE 法和SD 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建构景观审美语义模型相对稀缺。毛炯玮等[17]阐述了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应用,但缺乏实例研究;宋爱春等[18]采用SBE 法、SD 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樱花景观效果的主要因素,但丢弃了绝大部分影响因素。此外,上述研究所用形容词对均由研究者自行确定或借鉴于园林、建筑、林学等领域,因此,需进一步探寻更加契合景观和公众感知的形容词对。

国内外的景观审美研究主要用于小区域风景林、城市绿色景观等,而山岳型景观审美研究更多用于旅游资源、旅游质量等方面[19],且研究方法仅停留于质性分析层面,对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的构成尚无定量结论[20-21]。总的来说,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研究尤其是审美语义模型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受“登高望远”等山岳文化的影响,中高山岳型景区(绝对高度大于1 000 m)是我国大多游客的首选,因此,本文以极具中高山岳型景区特色的太白山为例,从游记文本中提取形容词对,以照片为评价材料,用SBE 法和SD 法分别获得美景度值和景观要素测量值,并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美景度值与景观要素测量值之间的关系模型,同时佐以词频分析,最终建构审美语义模型,以期自下而上地得到相对契合公众感知的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评价框架,丰富科学理论并提供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太白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秦岭北麓,横穿眉县、太白县、周至县3 县,为秦岭山脉最高峰,也是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如鹤立鸡群之势冠列秦岭群峰之首。有史以来,太白山就以高、寒、险、奇、富饶、神秘闻名于世,兼具中山、高山地貌特征。太白山中山区柱峰林立,高山区地质地貌险峻,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美誉,此外,拥有丰富的森林植被、野生动物和冰川地貌等生态旅游资源,尤其是冰雪云雾等奇特天象和鲜明的植被垂直带谱颇具特色,正所谓“十里景不同,一日历四季”[22]。“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每年到访太白山的游客络绎不绝。

1.2 数据来源

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对景观的知觉和审美结构普遍一致,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的评判者对景观的评判无显著差异[13],因此可根据方便性原则选择评判者,选择学生作为评判者的景观评价研究已相当成熟[23],除样本易获取外,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内部一致性亦较好。一般情况下,评判者数量越多越具代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受各种限制,通常选取20~50 人[17]。考虑景观测量项相对复杂,为增加数据效度,选取150 名西安某高校地理专业的高年级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55 名、女性95 名,年龄为19~25 岁,平均年龄为20.57 岁,最终收到有效问卷144 份。

1.3 研究方法

1.3.1 评判词表设定

邀请22 名刚结束2017 年6 月太白山野外实习的西安某高校地理专业学生(与后续150 名被试不重复)撰写太白山景观游记,22 篇游记共计8 833字。通常,形容词对在20~30 组为宜[6]。归纳后所得词频由高至低在游记文本中提取20 个形容词,然后取对应的反义词组成形容词对,并打乱顺序。一般来说,人们能够清楚处理小于8 的感觉量级[13],7分制量表易于掌握,同时有助于保持审美稳定性,正、负数表示法更符合人们的习惯,正数表示正面、喜欢,负数表示反面、不喜欢[17],因此,选择分值依次为-3,-2,-1,0,1,2,3 的7 分制量表作为SD 评判词表。在SBE 评判表前增加美景各测量项,同样采用-3 至3(从不美到美)的7 分制量表,评价各照片的美景度。

1.3.2 照片选取

SBE 法和SD 法的应用对象为景观画面,已有研究表明,用景观照片代替实地景观进行评价具有可行性[5]。由于SD 评判词表并未体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如绿意盈盈等),故笔者于2017 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前往太白山,并在9:00—19:00 用松下DMCFZ20 相机随机拍摄了75 张照片,形成备选照片资料库。此外,选用旅行社区“六只脚”网站(http://www.foooooot.com/)中的照片作为补充,所选照片均为游客于2017 和2018 年9—10 月拍摄于太白山。依据照片内容最终选取5 组共10 张照片,每组2 张。前4 组照片的地势起伏程度依次增加,色彩丰富度不同,第5 组照片则含不同人工要素,10 张照片的植被覆盖率各有差异,见图1。

图1 调查所用照片Fig.1 Photos used in the survey

需要说明的是,照片均取远景。照片的景别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等,各有侧重,一般认为山岳风光适合远景。此外,照片的选取还遵循以下原则:无人入镜;避免雨、雪等特殊天气,光线良好;剔除技术设备造成成像模糊的照片和添加滤镜效果的照片;用Photoshop 处理,纵横比取3∶4。同时,本研究旨在探索普遍的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语义模型,因此所选景观多为普遍可见的山区景观,而太白山中的特殊景观,如大爷海、二爷海等冰斗湖泊景观未被选入。

1.3.3 假 设

在景观审美或质量评价方面,相当多的研究认为,地势[2]、色彩[9]、自然性[4,10]和植被[17]等因素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做以下假设:

(1)地势对山岳型景观美景度的影响力较大,美景度随地势落差和起伏程度的增大而增大;(2)色彩丰富度是评判景观美景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色彩越丰富,美景度越高;(3)相较于保留自然性的不规则石路,盘山水泥公路的人工性更鲜明,评判者对其容忍度较低;(4)植被越茂盛,美景度越高。

1.3.4 评分过程

室内幻灯片评分快捷简单、便于操作,且大多研究表明,现场评分与室内评分所获结果无显著差异[17],因此,本研究采用室内幻灯片评分。为避免被试的感知敏感度下降,将所选景观照片随机打乱,处理数据时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统计分析,使用PowerPoint 将随机打乱的照片制成幻灯片,并在每张照片的左上角标注序号;为保证被试注意力集中,对150 名被试进行分组,每组10~15 人,被试与幻灯片之间的距离适中。

自DANIEL 等[5]采用“标准化说明”以来,该做法一直被广泛延用。借鉴此方法,在评分开始前向被试做不涉及主观色彩的简要说明,快速播放一组类似照片;然后按每张80 s 的速度播放正评照片,每评价5 张照片,休息1 min。得到各景观的美景度和要素测量值后,统一展示10 张照片,被试根据序号快速找到评分最高和最低的照片(可有并列),并用1~2 个词解释原因[25]。

2 结果与分析

2.1 SD 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SD 评判结果,计算每张照片的各测量项得分均值及标准差,得到的标准差基本在1 以上,具有一定离散性,即每张照片的各测量项得分之间存在差异,照片展示的景观相似性低。绘制各照片的SD 评判曲线(见图2)。由图2 可知,10 张照片中,各项得分均为正数的是照片(3a)、(4b),各项得分均为负数的是照片(1b),其余7 张照片得分正负兼具且彼此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总体看,得分范围从正到负涵盖面较高,所选照片合理,SD 评判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图2 10 张照片的SD 评判曲线Fig.2 Line chart of SD evaluation score of ten pictures

2.2 因子分析

对SD 评判结果进行KMO 检验,结果表明,KMO 值为0.930,Bartlett 球形度检验显著,说明各变量间具有相关性,原变量适合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原始变量特征值大于1 的4 个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6.472%,符合要求,可反映20 个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在表1 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原始变量系数在2 个因子中同时大于0.5,故需进行方差最大正交因子旋转。旋转后得到4 个有效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更为平均,分别为25.044%,17.564%,16.723%,7.141%,特征值分别为5.009,3.513,3.345,1.428。旋转后的结果更便于分析实际问题,故用此4 个公因子描述原始变量。

由表1 可知,在山岳型景区景观影响因素中,公因子1 由平稳-险要、地势落差小-地势落差大、平坦无阻-重峦叠嶂、平淡-壮观、普通-独特、冷静-震撼、寻常-新奇、粗陋-秀丽8 组形容词对组成,可见景观地势、气势和奇特对被试的冲击感最强,将公因子1 归纳为激励性维度,即景观中能激发兴奋感和具有冲击感的要素;公因子2 包含植被单一-植被多样、植被稀少-植被茂盛、要素单一-要素多样、色彩单调-色彩丰富、形状统一-形状各异5 组形容词对,将其归纳为多样性维度,即景观中各要素的丰富程度;公因子3 包含突兀-和谐、繁杂-宁静、压抑-舒畅、视野狭隘-视野开阔、人工-天然5 组形容词对,体现和谐舒朗的层面,故将其归纳为和谐性维度,即景观中是否含有让人不舒适的突兀要素;公因子4由能见度低-能见度高、直白-神秘2 组形容词对构成,将其归纳为神秘性维度,即景观信息的可见程度和隐藏程度。

表1 因子分析结果Table 1 Result of factor analysis

2.3 回归分析

以各照片的SBE 值为因变量,以4 个维度得分为自变量,用SPSS17.0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调整R2为0.645,方差分析F值为654.055,在0.001 水平上显著,Durbin-Watson 统计量为1.977,残差无明显自相关。而4 个维度均在0.001 水平上显著,因此所得回归方程有效,可得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语义计算式:

其中,SBE 为山岳型景区景观美景度,X1为激励性,X2为多样性,X3为和谐性,X4为神秘性。由模型权重可知,影响山岳型景区景观美景度的首要维度为激励性,其次为和谐性,然后为多样性和神秘性。

2.4 词频分析

通过词频分析,得到美景度评价最高和最低照片的解释词分别为675 和387 个,归纳后根据词频用WordArt 作词云图(见图3 和图4)。由图3 知,在美景度评价最高照片的解释词中,激励性维度的形容词(蓝色:壮观、秀丽、险要、独特)和和谐性维度的形容词(绿色:视野开阔、宁静、和谐)使用频率较高,总体看,激励性维度的形容词使用次数占比达34.42%,和谐性维度的形容词使用次数占比为29.65%,多样性维度的形容词使用次数占比为20.35%,神秘性维度的形容词使用次数则占比3.52%,与语义模型吻合。

图3 美景度评价最高照片解释词云图Fig.3 The explanatory words cloud of the highest SBE photos

图4 美景度评价最低照片解释词云图Fig.4 The explanatory words cloud of the lowest SBE photos

此外,研究发现,解释词文本中除SD 评判词表中包含的词外,还有7 个新增词,分别为“色彩鲜明”“色彩协调”“色彩暗淡”“颜色不好看”“清新”“视觉冲击”和“没有生命力”。前4 个关于色彩的词共出现了104 次,占总数的9.80%。因此,色彩对景观审美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色彩丰富度上,色彩鲜明与否、色彩协调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的景观审美。

2.5 假设检验

对5 组照片的SBE 得分和4 个维度上的SD 得分取算术平均值,并绘制得分图(见图5),以检验提出的4 项假设。

假设1:由图5 可知,在地势起伏程度由低到高的前4 组照片中,激励性维度SD 和SBE 均值基本按组次逐渐升高,而激励性维度所包含的体现地势起伏程度的测量项与其相关性最强,如前4 组照片的“地势落差小-地势落差大”测量项得分均值依次为-2.097 和-2.493,1.111 和0.986,2.729 和1.688,1.611 和2.646;“平坦无阻-重峦叠嶂”测量项得分均值依次为-1.840 和-2.181,-0.007 和1.104,2.653和1.778,1.688 和2.403;“平稳-险要”测量项得分均值依次为-1.980 和-2.257,0.542 和1.264,2.597 和1.681,0.980 和1.993。此外,在解释词文本中,“险要”“起伏大”等词共出现105 次,位列前茅的“壮观”“平淡”等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势情形,因此,解释词文本同样证明了地势对美景度的影响。同时,在所建立的语义模型中,激励性维度的系数为正,因此,可认为山岳型景区景观美景度随地势落差和起伏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假设1 成立。

图5 10 张照片在4 个维度上的SD 得分和SBE 得分均值Fig.5 SD scores of 4 dimension and SBE scores of ten pictures

假设2:在第2、第3、第4 组照片中,照片(b)的多样性维度SD 得分均值、“色彩单一-色彩丰富”测量项得分均值和SBE 得分均值均较照片(a)高,而在解释词文本中,“色彩丰富”和“色彩单调”共出现72 次。综上,色彩丰富度是评判景观美景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值得说明的是在“色彩单一-色彩丰富”测量项得分高的照片(2b)、(3b)、(4b)中均有大面积的色彩植被,而其他照片的得分较低,尤其是植被色彩最为单一的照片(1a)、(2a),其色彩相关因子测量项得分均值均最低,可见,景观色彩丰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植被色彩影响,假设2 成立。

假设3:在第5 组照片中,照片(5b)的和谐性维度SD 和SBE 得分均值明显高于照片(5a),两者的“人工-天然”测量项得分均值分别为-0.410 和1.854,“突兀-和谐”测量项得分均值则分别为-0.125 和0.604。同时,144 份问卷中有26 人认为照片(5a)最不美,解释原因中均包括“人工”或“突兀”,而照片(5b)则未出现该情况。因此推测,相较于更加保留自然性的不规则石路,盘山水泥公路的人工性更鲜明,被试对其容忍度较低,假设3 成立。

假设4:由构建的语义模型可知,SBE 得分均值与多样性维度成正比,而多样性维度中“植被单一-植被多样”“植被稀少-植被茂盛”测量项的因子载荷也均为正,可见植被丰富与SBE 得分均值呈正相关。前9 张照片的2 个植被测量项得分和SBE 值均印证了该规律,然而照片(5b)中的2 个有关植被的测量项得分均值分别为0.167 和-1.944,SBE 得分均值却高达1.771。照片(5b)峭壁陡立,20 个测量项中有14 项得分高于平均值,尤其是“地势落差小-地势落差大”(1.951)、“平坦无阻-重峦叠嶂”(1.542)、“平稳-险要”(1.972)均超过平均值的2 倍,同时由图5 可知,照片(5b)的激励性维度得分仅次于照片(3a)。因此,可认为在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中,植被丰富是重要的正向影响因子而不是必需因子,富有冲击力的山势地形可大大弥补植被的不足,假设4 不成立。

3 讨论

山岳型景观作为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其景观审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自下而上构建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语义模型。研究发现,激励性、多样性、和谐性、神秘性是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的构成维度(见图6),其中地势、色彩等因素影响力突出。

图6 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语义模型Fig.6 Aesthetic semantic model of mountain scenic spot landscape

在所得语义模型中,激励性维度所占权重最大,代表了景观地势地形、整体气势和独特性等,可为游客带来冲击感,通过“势”之美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自古咏颂山岳的诗歌也多着墨于此,如“山势当空出,云阴满地来”“险怪嶕峣称雁荡,争秀群山第一。更耸出,穹崖千尺”等;其次为和谐性维度,强调为游客带来激励的同时保证景观整体的融洽与视野所及的开阔,使其在心神触动时感受自然的静谧和畅享的开朗,此维度主要代表了和谐风景所引起的舒适畅朗,也是景观所需的品质;再次为代表植被、要素、色彩和形状的多样性维度,强调游客目之所及的风景不可单调枯燥;最后但同样重要的维度为神秘性,强调风景信息在多样性的同时需有一定的隐藏度,不可全然袒露而失却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韵味。总的来说,激励性、和谐性2 个维度的权重高,说明山岳型景区景观需“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多样性、神秘性2 个维度则说明山岳型景区景观需“疏密有致、虚实相生”。

已有研究中的景观审美维度多集中在和谐性、神秘性、多样性等方面,尤以和谐性最为突出[4,11],NOHL[26]认为,自然景观具有愉悦、新奇、独特、天然、形状不规则等特点,而本研究发现,山岳型景区景观不仅包含了自然景观的普遍特点,还具备典型特质——激励性。LA FUENTE 等[9]在探究景观空间格局和视觉审美质量之间的关系时,虽然肯定了险要性的作用,但将其置于11 个评估维度的末位;楚义芳[2]在研究旅游地开发时,阐述了地质地形对山岳型景观的首要意义,但没有点出山岳之“势”的本质是激励性。而在本研究所建构的山岳型景区景观语义计算式中,激励性权重最高,山岳型景区景观凭借其高低落差的地势、重峦叠嶂的地形、壮观险要的气势为游客带来最直接的视觉冲击与内心震撼,“势”之美是其不同于其他景观的典型特质,也是山岳型景区景观的首要亮点。此外,已有研究表明,植被因素对园林、城市公园、自然遗留地等景观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不可或缺[6,9,17],而本研究发现,植被不是山岳型景区景观的必需因素,郁郁山林固然美丽,但怪石嶙峋的巍峨峻山同样有被公众所认同的美。

虽然不是必需的,但植被具有锦上添花的重要意义。植被因素的多样性不单体现在植物种类方面,更表现在植被色彩方面,并由此影响整个景观色彩。而根据词频分析结果,色彩丰富与否、色彩鲜明与否、色彩协调与否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对景观美的评价。因此,应考虑合理布置观景台位置以显示“势”之美,合理选取景区色彩植被以增添“色”之美等。此外,由假设3 的验证得到,与不规则的石路相比,游客对水泥公路的容忍度更低,因此,应尽可能选取“亲自然”的原料修葺景区设施,以减少与自然环境的不和谐感,进而保障游客的旅游体验。

已有研究所用形容词对均由研究者自行确定或借鉴于其他领域,导致测量项与研究对象无法完全贴合,而不同类型的风景区其内部特征具有差异性,在选取测量项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特性,因此本研究从游客撰写的游记文本中提取形容词对以提高测量项与山岳型景观的吻合度,而因子分析结果(20 个测量项均有效)和模型的成功构建证实了从游记文本中提取SD 评判词表的可行性。已有研究大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因剔除了大部分原始因素,造成涵盖面过低,而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将原始因素效用最大化;此外,本研究佐以词频分析,共同达到自下而上获得维度并确定各维度权重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在理论方面,丰富了景观认知评价理论;在实践方面,能够为景区保护、规划提供依据,为保障良好的游客体验提供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对象为中高山岳型景观审美,不代表丘陵、低山景观的审美偏好。但中高山是我国山岳型景区的主要类型,因此本研究计算式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山岳型景区。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形容词对方面,虽然所用形容词对摆脱了对前人经验和其他领域的过度依赖,但形容词对源自学生游记文本,角度相对单一,今后可从网络用户自生成内容中提取形容词对,以扩大范围,减小误差;研究对象方面,仅研究了晴朗白天的山岳景观审美,未考虑如雪满空山等特殊气象和昼夜更替等特殊时刻,且仅考察了自然景观要素,未结合文化要素进行综合探讨,因此,山岳型景区景观的语义计算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4 结论

本研究从太白山游记文本中提取SD 评判词表,对太白山照片进行景观的美景度和各要素测量值评分,结合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同时佐以对解释词的词频分析,自下而上构建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语义计算式,得到结论如下:

4.1 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语义计算式由4 个维度构成,分别为激励性、和谐性、多样性和神秘性,激励性和和谐性维度体现山岳型景区景观的“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多样性和神秘性维度表现“疏密有致、虚实相生”,且激励性和和谐性维度以高权重对“山岳美”有主导作用。

4.2 不同于其他景观,山岳型景区景观的激励性维度可直接为游客造成视觉冲击和内心震撼。甚至对其他景观至关重要的植被因素在具备高激励性的前提下也不再是必要因素。

4.3 在一定程度上,山岳型景区景观美景度随地势起伏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势”之美对山岳型景区景观审美度的评价具有首要意义。色彩丰富与否、色彩鲜明与否、色彩协调与否等“色”之美也是评判美景度的重要指标。

4.4 通过选择合适的观景台位置,灵活彰显山的“势”之美,通过彩色植被的选择展现山的“色”之美,并尽量选择“亲自然”材料修葺景区,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充分展现山岳型景区景观的美丽与魅力。

猜你喜欢
山岳激励性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东山寺
南京山岳风景与城市关系历史研究
建立和实施企业激励性年金制度探讨
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山岳救援中T型救援法的使用
化学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运用与思考
动物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