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021-06-15 04:14赵芳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鉴赏文学作品人物形象

赵芳芳

内容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数创作者通过文学作品这一载体创作出许多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令人难以忘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止具有推动文学作品情节发展、丰满文学作品的深度与广度的作用,同时这些人物形象所包含的社会性、时代性、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内涵等内容,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和思考意义。因此,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不止具有审美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和思想内涵。本文通过从描写手法,事件发展和全文立意这三个方面,提出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关键词:文学作品 鉴赏 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不止具有艺术价值,同时具有社会意义。艺术源于生活,叙事类、纪实类等文学作品,本身是作品当时身处的时代和社会的结晶。对此类文学作品的鉴赏,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其中深度刻画的人物形象的鉴赏。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全面理解文学作品,包括其所处的时代,所要表达的观点。很多情况下,人们出现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把握的偏差或者混乱,多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学作品之人物鉴赏方法,而多数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类文章,并未有意识的将鉴赏文中对人物的鉴赏方法单独罗列,或有所列举,但并未做系统阐述。本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梳理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一.注重理解作品中描写手法的使用

描写是文学作作品中最常用的叙事方法。主要有白描、衬托、渲染、用典、对比等类型。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能让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能够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这个人物,亲耳听到此人说话一样。描写手法是分析人物形象极为重要的关注方面,通过对文学作品描写手法的分析,可以抓住其中最典型的刻画人物“关键句”、“关键词”,这样便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内核。

注重文学作品的描写不只是注重其中的人物描写,同时也要注意对事件的描写和环境描写等。需要明确描写手法的运用,最终是为了刻画人物,从而推动事件发展这一前提条件而存在的。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仅要看到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同时也要思考,作者为何使用这样的方式去刻画人物,其目的是什么。描写人物形象所经历的事件、场景,其目的又是什么?以及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其目的又是什么?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多角度的去看待描写手法的运用,才能更好更深入的把握人物形象。

以外貌描写为例。对外貌描写的分析,应当着重于抓住其中典型特征。通过人物描写的典型特征来分析其运用原因,以及在刻画人物形象中起到的作用,从而深入抵达人物内心世界。以鲁迅的少年闰土为例,作者对成年闰土的外貌描写是这样的,“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辉煌,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段的外貌描写最揭示人物命运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句,“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将这句话通过于鲁迅描写少年闰土的神态做对比,更能揭示闰土这一人物的悲惨命运的宿命。而对比开篇时,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以及银项圈等等,再结合最后对问题闰土的刻画,用到“木偶人”这样的词。这些不同时期对闰土外貌的描写更加深刻的揭示出了闰土不幸的命运和悲惨的境遇。带来深刻的影响力,使读者深深的同情闰土的命运。看到闰土的少年,中年,仿佛看到闰土的晚年生活。使读者对闰土产生深深的同情和由之而来的思考。这是对时代,对社会,对个人局限性的思考。伟大的作品不止刻画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能带给读者一定的哲学思考。鲁迅对少年闰土的刻画无疑是成功的,通过闰土揭示了一个时代的一个群体的特点,以及他们所相似的命运。现实中的闰土早已死去,化作一抔黄土,但是在历史中那个时代,有千千万万的闰土,没有姓名的闰土在沉默着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因为有了鲁迅这一篇作品。闰土们不止有了名字,同时他们的人生得到超越时空的凝视。

二.事件的发展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在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止通过描写手法,同时也通过事件的发展来推动人物成长改变。从而为人物赋予性格上的丰富性,以及深刻性。要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需要通过全局去把握人物,包括人物所经历的事件。如鲁迅的《祝福》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刻画。开篇描述的是一个乞丐形象的祥林嫂,鲁迅以为祥林嫂要向他讨钱。然而祥林嫂却问他,人死之后有没有灵魂?鲁迅被祥林嫂的一连串诘问而震惊,支吾之后迅速逃开。而在一夜之后。便得知祥林嫂的死讯。这样事件的曲折发展,带给读者震撼和好奇。使得读者会追问,对人物的过往有了强烈的探知欲。全文对人物的刻画叙叙展开,在《祝福》中。对祥林嫂这一人物所经历的事件刻画,是通过一个又一个事件推动的。祥林嫂的不幸与标题“祝福”形成了深刻反讽,这一人物形象因此有了深度和温度。

而在都德的《最后一課》文中,以小弗朗士作为线索人物。以“我”作为叙事主体。通过孩子的眼睛,看到家国沦丧带给普罗大众的影响,以一堂课这一常见的事将深刻沉痛的感情抒发。文章开头,“我”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本打算像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上课生活,但是与众不同的课堂氛围。让小弗朗士开始好奇起来。在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之后,小弗朗士心中激荡不已,同时借助孩子的视角观察课堂中的大人们,从而刻画人们在家国沦丧之下的痛苦挣扎和坚持。作者由此将家国沦丧所带来的痛苦形象描写出来。文章的高潮是在结尾,韩麦尔先生用粉笔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字。笛卡尔说过,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生命如芦苇般脆弱,但是思想却存续不绝。只要人们的生命存在,思想便会一直流传着。这篇文章通过写一个孩子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所见所闻,将历史上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告别母语的课程这一事件,以及这一事件背后蕴含的文化割裂做记述。在家国沦丧时,一个个小人物他们的无奈,和人性的光辉。这些情感的表达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抒发出来的,因此更加的细腻精致,耐人品读。

三.通读作品,提炼人物性格内核

鉴赏人物形象应该通读作品,全面的把握人物的特点,并提炼突出其核心本质性格底色。文学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其成功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并且典型化。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从复杂的人物信息中提炼出人物的精神内核。这就要对人物做全面系统的把握与分析。这需要在分析人物时,有意识的通读作品,对人物不同的特点进行梳理,以便整理归纳其共性,找出人物不同特点之间的联系,并提炼人物灵魂,直达人物性格内核。如鲁迅的作品《祝福》,刻画的祥林嫂这一女性,是一个受封建礼教压迫的贫苦农家妇女。读者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把握,应当将关注点放在祥林嫂受礼教压迫,被冰冷对待,以及受限于自身性格,从而导致的不幸悲惨的命运上。以此挖掘人物内核,更能把握这一人物本质,如果从祥林嫂的唠叨这样的语言特点来理解祥林嫂,则存在偏颇。也就是说,在全面把握人物形象时,应当注意避免出现抓小放大,舍本逐末的现象。同时对作品中人物的把握不应局限在作品本身,也应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来把握。鲁迅写《祝福》这篇文章时,正值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期待迎来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随后发现,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取而代之的地主阶级与军阀官僚结合的统治,却加深了广大劳苦大众水深火热的生活。乱世中个人个体的命运脆弱如浮萍,微如累卵。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篇《祝福》才不只具有文学价值,同时具有社会意义和时代性。通过《祝福》一文,我们对鲁迅所身处的那个时代的鲜活个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鲁迅的另一篇文学作品《孔乙己》,也可以以此为例,使用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方式,来探求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内核。伟大的作品通常是可以反映人性的。《孔乙己》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第一人称“我”可以说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我”看到,孔乙己在众人哄笑中出场,在嘲笑中度日,在人们奚落的笑声中死去。小说开篇并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写了两种不同的人,穿短衫喝酒的站客和穿长衫喝酒的客人。孔乙己却是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作者对孔乙己出场的刻画是辛辣讽刺的,随后又徐徐揭示出孔乙己没落的过程以及穷困潦倒的原因。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更加立体的呈现孔乙己的性格。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孔乙己。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时,剧情达到高潮,与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一系列事件进程中,统摄全篇的是孔乙己性格的自相矛盾性,这为他悲惨命运的结局埋下了伏笔。通过通读全篇,全面把握人物的方法,能更加好的理解作者想要刻画人物的目的,以及作者所刻画的人物灵魂。

四.结语

文学作品最吸引人们的,是对人性的刻画与探讨。人本身具有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人又不单是以上几个方面的组合。人同时拥有丰富的情感,以及有无法言说的性灵,这便是人性的真善美。是超越了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的存在。这性灵是让文学作品不朽,让人物形象不朽的金子般的内核。鉴赏文学作品,通过对其人物形象鉴赏,是一条便捷的方式理解作品。在鉴赏人物形象时,运用以上三種方式能更好的把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所要传递的内容。并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产生人文思考,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情怀。

参考文献

[1]陈益林.概括人物特点 赏析人物形象 现代文人物形象欣赏两大题型[J].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C版),2013(10):16-16.

[2]李仰臣.鉴赏人物形象的四种方法[J].考试:新语文,2012(12):49-53.

[3]陈永福.鉴赏人物形象 挖掘小说创作[J].中文信息,2018,000(009):158.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阳川学区)

猜你喜欢
鉴赏文学作品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