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乐美“矛盾”形象的精神分析法解读

2021-06-15 00:59郝晨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欲望矛盾

郝晨曦

內容摘要:《莎乐美》是英国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作品。剧中存在着大量人物间矛盾关系,欲望追求的描写,弥漫着恐怖诡异的死亡气氛。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试从莎乐美父亲之死和对约翰之爱两方面出发,对主人公莎乐美身上的矛盾疑点进行研究,窥探到人物最本质的内心,压抑状态之下的欲望的覆灭性本质。

关键词:莎乐美 矛盾 精神分析 压抑 欲望

英国著名唯美主义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名剧《莎乐美》创作于1893年,故事取材于《圣经·新约全书》。莎乐美是犹太王国的一位妖艳动人的公主,施洗者约翰是一位犹太先知,由于他猛烈地抨击了希罗底(原犹太王国的另一个分封王希律·菲力之妻)与希律王之间的违背常理的结合而被逮捕关入死牢。莎乐美的母亲在改嫁希律王之后,为了取悦希律王,便命令莎乐美献舞,以取得施洗约翰的人头。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摒弃了圣经故事的原型,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唯美主义叙事手法,表达了爱与罪的理念。王尔德极力塑造了一个发狂地追求美与爱的决绝的女人形象。剧中莎乐美表白先知约翰遭拒。绝望之下,她便产生了杀害他的念头。莎乐美主动向对自己心怀不轨的希律王献舞,诱逼他杀死约翰,以此满足自己的欲望。既然得不到他的爱,那就得到他的头,与他的头颅亲吻。王尔德笔下的人物塑造并不符合一般以善为基础的美学标准,莎乐美在妖娆曼妙舞姿的衬托之下,显得残忍无情,亲吻约翰头颅的动作更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她是以她的生命为代价来实现她的欲望的。戏剧的结局是:莎乐美伏倒在地,疯狂地与约翰的头颅亲吻时,随后一拥而上的士兵将她用盾牌砍死。

莎乐美这一人物存在着很多前后矛盾的疑点,她既没有爱上年轻的叙利亚军官,也没有回应继父希律王的感情,却对施洗约翰一见倾心,情有独钟。另外,与每天苦吟不休为父报仇的哈姆雷特不同的是,莎乐美从没提起过亲生父亲。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莎乐美这一人物的矛盾点源于人的性本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产生一种本性被压抑的状态。这种压抑并不是一种防御机制,只出现于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出现明显的裂缝的时候。压抑的本质在于将某些东西从意识里移开,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压抑状态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则会出现性变态,性倒错的反常现象。而要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就会出现解离,或者转移。解离,是指一个人的意识、记忆、情感、智能、甚至是运动行为等的正常整合功能突发性或暂时性的改变,以致这些功能部分性的丧失的情形。而转移则是将对一个人的情感投射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在其身上寻找安全感与归属感。

一.莎乐美的父亲之死

莎乐美在全剧中从未提及她的亲生父亲。莎乐美的父亲本是国王,在被兄弟希律王谋权篡位之后,囚禁在宫殿中水牢里达十二年之久。这是宫廷中人尽皆知的事情,由此可以推论莎乐美对父亲的遭遇也必然知情。但莎乐美第一次走向水牢的时候并没有丝毫的回避,更没有提及自己的父亲,似乎是对父亲的回忆一无所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上来看,这种矛盾的表现是莎乐美解离型失忆症的表现。莎乐美十分鄙夷自己母亲和希律王的关系,在她的潜意识里,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是对她亲生父亲的一种背叛,所以当她听到地牢里发出先知约翰的谴责的时候,她才会不受控地被约翰所吸引。另外,莎乐美说地牢像“一个坟墓”的时候,约翰并没有死,她的论断不只是预示着约翰的结局,也说明莎乐美在潜意识中是知道这个水牢是他父亲被杀的地方。由此可以推断出来莎乐美并没有完全忘记父亲,她只是选择性遗忘了与自己父亲有关的记忆。在遭遇约翰拒绝的时候,她把约翰的眼睛比作是“两个黑暗的洞穴”,“黑色埃及洞穴”,“黑色湖水”。所有的意象都直指黑暗的水牢,也就是莎乐美的父亲和约翰被关押的地牢。另外莎乐美还提到了“惨白的裹尸布”和“缠绕在你颈项上的一团毒蛇;这两个意象更像是对她父亲死亡场景的真实描述。所以可以大胆推断,莎乐美不但对父亲的死之情,更有可能亲眼目睹了父亲死亡的过程。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恐惧和悲痛,她便选择性地将对父亲的记忆解离出了她的意识之中。

二.莎乐美对约翰之爱

但是仅仅依靠解离记忆并不能完全消除莎乐美心中的苦闷。莎乐美的父亲之死是一个外部催化剂,在她的内心深处还隐藏更为强烈的心理冲突。莎乐美对施洗约翰的爱产生的十分突兀。当莎乐美第一次看见约翰的时候,她便钟情于他的眼睛、头发和身体,她用诗一般的语言赞扬了约翰的俊美,极其直露地表达了对他肉体的渴望。但她遭拒后便立即表现出对这个爱恋对象的厌恶,与之前形成了强烈地对比。“洁白无暇”的身体变成了惨白的裹尸布;“黑色葡萄”和“黎巴嫩的杉树”一样的长发变成了“缠绕在你颈项上的一团毒蛇;晶亮的眼睛成了“两个黑暗的洞穴”,“黑色埃及洞穴”,“黑色湖水”。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来看,感情的转移通常发生在人的内心。莎乐美之所以爱上约翰,很大程度上是莎乐美把俄狄浦斯情结转移到了约翰的身上,也就是说她把约翰当成了她缺位父亲的替代物。主人公莎乐美身世可怜,生母和叔叔希律王有着叔嫂的不伦之恋,作为继父的希律王有觊觎她的美貌,这些都对莎乐美的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母亲的改嫁,继父的荒淫,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会让幼小的她想要寻找一个有安全感的可以保护她的理想父亲的形象。希律王是莎乐美的继父,他理应成为莎乐美缺失的父亲的理想替代者。然而希律王对莎乐美始终存有非分之想。他渴望得到她的肉体,得到她的爱。这种违背常理的畸形之爱是莎乐美选择约翰,走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在莎乐美心中,她的父亲应该是一个正直勇敢的英雄,他绝对不能容忍母亲和希律王这种乱伦行为。约翰在死牢里强烈地谴责了希律王和母亲的行为,他做了莎乐美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莎乐美才会被约翰所吸引。莎乐美勇敢地向施洗约翰表达心迹,却遭到约翰无情地拒绝。在挫败感中莎乐美产生了一种更加强烈的占有欲和毁灭欲。这种病态的渴望甚至不惜以毁灭为代价,她设法得到了约翰的头颅,使约翰与她的父亲完成最后一个意象的重叠,即死亡意向的重叠。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性本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本性被压抑的状态,会出现性变态,性倒错的反常现象。所以莎乐美对约翰的爱实质上一种恋父情结压抑后导致的变态心理。

三.结论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禁欲主义占有上风,结果是被压抑的性冲动在症状中寻找出路”。莎乐美一方面依靠解离型失忆症去忘却对父亲之死所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另一方面又通过将自己对父亲的情感转移到施洗约翰的身上来排解内心的压抑和苦闷。俄狄浦斯情结是莎乐美身上矛盾点的产生的核心。因为怀着对生父的愧疚,却又无法摆脱生母的操控和继父的纠缠,莎乐美只能将自己的欲望压抑下来。长期的压抑状态使得莎乐美对约翰产生了神经质般的偏执病态之爱。

《莎乐美》也被王尔德自称为“寻求自我表现的作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指出,当作者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便在写作的虚构中放纵其情欲和野心。“一切欲求的基础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都是痛苦的,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王尔德本身作为一个同性恋者,他通过写作在艺术的世界中得以自由地表达欲望和情感,以宣泄现实中这份难以摆脱的焦虑和痛苦。“在莎乐美身上揭示出来的“灵与肉的尖锐冲突,正是王尔德要灵化肉感的哲学主张。”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245.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车文博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45.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4]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88.

[5]奥斯卡.王尔德.莎乐美[M].吴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6]周楠本.“恋头癖”的奇葩[J].鲁迅研究月刊,2005:92—93.

[7]秦黎.莎乐美唯美主义形象道德特征的消解[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

[8]刘茂生,方红.《莎乐美》:从唯美主义到现实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7: 164—170.

[9]白新欢.试论俄狄浦斯情结中的哲学意蕴[J].兰州学刊,2008:4—7.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欲望矛盾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