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外国文学课程转型发展与对策

2021-06-15 01:25史默琳王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史默琳 王欣

内容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下,传统外国文学课程需要转变理念,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以重视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力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为主,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上发挥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外国文学课程 转型对策研究

随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及研究者提出了创新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为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新的思路。作为传统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也面临着重大调整,需要从理念、模式、内容、评价等方方面面进行改革,在学科专业理论传授的同时需注重与学生未来岗位职业需求有效衔接,以此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外国文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深化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课程定位的理论认识,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思想教育有机融合,有助于丰富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人文类课程建设的研究理论,同时也可以对其他传统专业的课程转型发展路径提供思路和可借鉴模式。

一.外国文学课程传统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并以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三个班的同学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26份,回收125份,同时对当地小学教师进行个别走访调查,以此考察现阶段外国文学教学现状,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与课程自身应用性不强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性属于人文社科专业,社会应用性不强,授课内容主要侧重于知识、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能力与技能的培训相对较弱,无法快速将知识与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由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诸多课程实践性、应用性不强的特点也随之显现。

(二)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岗位实践技能、个人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几个要素,促使学生顺利就业、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这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外国文学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未能很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成为了阻碍课程顺利转型的重要因素。

(三)授课内容契合度低,实践课时比例不足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选定的各种类型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实施,包括适宜的课程内容和合理的课程结构等。应用型专业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人才培养实际应用性的体现。现阶段外国文学课程在教学模式与内容的选取等方面与研究性大学近似,忽视了课程内容与具体职位要求之间的联系,只为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知识,而涉及到专业相关知识、职业过程性知识和基本工作技能与经验则无法提供,无法满足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另外,课程是提升应用能力的关键,应用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应用型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传统专业基础课程受到冲击,但从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这种调整是必要的,所以需要我们在教学模式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衡点。

(四)教师队伍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能力锻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承担着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职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专业转型发展的实现。从专业角度来看,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较低,外国文学课程暂无双师型教师,授课教师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但缺少真正的中小学实践经历,相关实践教学锻炼严重不足,在对学生进行以小学课本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时缺少真正的符合一线教学实际的指导。

(五)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应用能力评价缺失

教学质量考核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授课质量主要是通过学生考核结果呈现,一直以来,外国文学课程采用“235”的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虽然单从占比上,考核方式注重了过程性评价,打破了传统考试只注重终结性评价的模式,但在考核内容上,主要还是围绕外国文学专业理论知识展开,涉及到未来小学教学实际的环节几乎没有,应用能力评价是缺失的。学生通过记忆知识点通过考试,不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阶思维无法真正形成,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具體要求。

二.应用型外国文学课程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应用型本科课程的功能一方面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在于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满足,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质量高低对于学生合理知识能力结构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优化知识结构,以重视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有利于传统专业的传统课程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为主,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上发挥作用。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寻求外国文学转型发展路径,重建外国文学课程体系,分别是:“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多途径强化教师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课程实践内容与实践方式”、“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这四部分中的第三点“实践”与第四点“课程思政”部分与课程体系内容具有交叉性,但由于这两部分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单独并列出来加以强调。下面我们以构建外国文学课程体系为核心介绍具体实施策略:

(一)教学内容上

课程内容注重提高契合度,将外国文学作家作品与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进行整理,将其中出现的在外国文学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纳入到课堂讲授中来,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角度来讲,满足了学生的专业需求;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讲,兼顾了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职业发展需要。

(二)教学模式上

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实践,实现课程部分翻转,设计并开发了基于泛雅平台的网络在线课程,对课堂教学由于课时问题无法展开的内容进行有益补充,拓展了教学空间。具体来讲,在外国文学课时严重压缩的情况下,即由原来的两学期,周均3课时压缩到一学期,周均2课时,有限的课时与繁多的内容势必造成一种矛盾,16周的教学周單讲经典作家都难以穷尽,况且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不能简单绕开文学史,直接进入作家作品分析,会失去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于此,本课程充分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将文学史部分,即每一章的概述部分,以微课、教案、PPT的方式在课程资源里呈现,同时设置任务点,督促学生线上完成相关任务,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弥补了课时不足带来的影响,对课堂教学形成有益补充。

(三)教学方法上

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创新实践模式,重点加强应用能力建设。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外国文学篇目分配给每位学生,学生通过提交微课(不少于15分钟)、教学设计和ppt课件完成该项任务,教师讲所有学生的作品上传到网络课程资源,供全班同学随时下载查阅,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拓展思路。

对于优秀教学案例,教师会单独录制视频进行点评,视频会在课程资源里发布,方便随时回看,同时,针对典型案例适时发布讨论,并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学设计有何优缺点等等,这种依托网络课程的实践方式,实现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既不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又能有效督促学生全员参与,有助于弥补之前外国文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对学生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遇到相关外国文学篇目的同学,也不会感到陌生,网络课程库里为同学们提供了现成的资源可供借鉴。

(四)考评方式上

对学生进行考核主要是为了检测与反映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传统专业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指标就是考核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课程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要同时兼顾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应用能力。

外国文学课程考核采用“线上+线下”即“过程评价”与“知识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评价”占40%,包括“任务评价”“行为评价”“贡献评价”;“知识目标考核”占60%,主要采用开(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其中,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考勤、课堂互动、讨论、实践视频作业、论文习作等,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同时,将学生日常表现、课堂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纳入到考核内容中,并且合理进行比例分配,保证教学考核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整个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五)育人理念上

当前,全国各高校以“思政”为价值引领,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外国文学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国别的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形成分析鉴赏文本的能力,有力地支撑了人才培养目标中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中所渗透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人道主义等课程思政元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三.结语

外国文学这类传统人文类课程是应用型人才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的有力保障,只有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更好地在实践应用领域有所作为,总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应以一线教学需要为出发点,积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外国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Z].人民教育出版.2018

[3]外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与改革开放30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张家口学院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写作”课程实践教学与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