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讲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2021-06-15 01:25田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诵读教学核心素养

田艳

内容摘要:中职院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讲活动,旨在夯实中职生的文化基础,促进中职生德技全面发展,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高素质劳动人才。中职生高技能低素养、动手能力强、学习时间充裕等特点决定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讲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根据文化根基薄弱及缺乏自主性等情况的诊断实施引在“讲”、学在“悟”、评在“读”的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华经典 核心素养 诵读教学

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政策已明朗化,其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但实践证明,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的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但自身的职业素养并不尽人意,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根基的薄弱,直接影响中职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共收录136篇中华经典,中职教育阶段根据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也要精读20多篇经典古诗文。诵读经典,汲取其精髓,品味人生,基于提升中职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提高学生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讲读能力,更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百度网)基于我校中职生对语文学习认识片面、基础薄弱但乐于投入各种实践活动的现状,笔者做如下诊断与教学改进。

一.中职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讲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德国的双元制度,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响誉全世界,两国的职业教育为两国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围绕高考不断地深入改革,一步步明确职业教育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系列政策出台及教育改革,彰显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劳动人才的必要性。技术通过强化训练,可能会短期达到目的,而高素质则不会一蹴而就。当下高技能低素养是中职教育不尽人意的重点所在,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文化内涵。中职生由于自身或其他客观原因,文化根基薄弱,显然不利于其以后的终身发展。中职教育以专业为主,文化为辅,语文教学在辅的过程中承担着最重的角色,而阅读无外乎重之重。阅读启人心智,诵读激荡灵魄,高素质的劳动型人才离不开厚实的文化底蕴,缺乏文化内涵的职业素养是僵化而又单薄的,毫无温暖感。“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深思子自知。”有着几千年的经典诗文所带来的气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会为中职生技能插上翅膀,从而使其飞得更高,行的更远。

二.中职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讲教育活动的可行性

(一)中職生的课余时间相对于普高学生更加充裕。学习任务轻,课堂以外的时间除了锻炼,几乎全用在手机上。就笔者所在的学校,中专班学生每天七节课,作业基本课堂完成,两节课的晚自习时间全用在玩手机上。如能把这些时间的三分之一用在诵读经典诗文上,三年的时间加起来,应该是这群孩子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

(二)苏南经济的发展带动学校教学设备档次的提升,多媒体教室、未来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中职生课堂教学多样化、灵活化有利于经典诗文阅读的开展,声、文、图并茂,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职生对这些经典也会有全新的认识和体会。中职生是个活跃的群体,各种文艺社团的团体活动,是他们最喜欢投入的学习生活方式之一,活动中融入中华经典的诵、唱、演等形式,内容不拘泥于课堂,但又是课堂的延伸,这些活动对于中职生来说是传播经典文化的最好途径。

三.中职教育中中华经典诵讲教育的策略

传统的中华经典教学是诵读、书写、讲解模式,但对于中职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合适的。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主选择意识逐步增强,本来就厌学文化课更是很难主动学习,在具体教学中应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所需,合理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一)引在“讲”

九年义务教育为学生积淀了一定的中华经典人文底蕴,但这主要是针对那些以优异的成绩升入普高的学生来说。对于中职生来说,这部分内涵的根基还停留在表层,他们往往是迫于压力,凭借孩童时期良好的记忆力勉强完成老师要求读、背任务,至于深层的理解,他们掌握得远远不够。笔者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一位学生提出质疑:作者总说重复的话,有什么可学的。更多的同学提到诗歌的学习,认为会背诵、默写,能够考试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显然没有领悟到诗词的精髓,所以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知人论世是中华经典讲解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运用有效教学媒介,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欣赏“康桥”的情感意念,唯有在这“重复”中才能感受到作者的不舍、怀恋及洒脱。这样讲解让学生从深层认识此诗的意义所在,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进一步探究的可能。

(二)学在“悟”

少年时期孩子虽有了一定的主见,但还处在萌芽时期,而中职生通过实训对生存技能也有了初步的感知,他们把实用性放在第一。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让他们深悟到中华经典对他们的提升自身人文底蕴、夯实文化基础的重要意义,通过品读经典,做到学而有思,思而有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遇到困难往往逃避不作为,对他人和社会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而中职生的作为则是想尽一切办法去避免自己该做而不愿做的事,他们多是“问题学生”一族,在思想和行为上多出现一些偏激行为,所以中职学校一般都要和当地派出所“紧密联系”,也是中职学校为何要把学生管理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所在。而在我们所学的经典诗文中,经历过人生磨难困苦的文人很多,如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洒脱的孤独,如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的悔恨,又如柳永“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八声甘州》)的青春易逝……教师通过这些前人的人生经历,引导孩子们体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高分不代表没有智慧,没有今日的器重不代表没有将来的期待,但所有的前提是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有脚踏实地的执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学习这些经典的精髓,感悟现实生活中技术可以给我们带来物质生活的享受,而精神的支撑离不开文化的涵养。提升学生阅读赏析能力,也是达到一种人生正能量的指引。

(三)评在“读”

中央电视台从去年开始开发了几档弘扬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节目为我们开展这一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以学为主”重在了解学生所需,时代的发展及中职生自身特点决定了坐下来“静心所学”的学习模式很不适合我们的教学要求,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才是吸引学生学习这一文化经典的有效途径,有了积极参与才有接下来教育目标达成的可能。经典可读可诵,可唱可演,可编可导,形式多样,质在致敬经典,所以评价方式不能一纸定结论,要看孩子们的参与,要看他们“读”经典的方式方法,经典重在“启人”,只要用心在读,都应给予合理的肯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王梓坤《贵在一个“新”字》)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智慧积淀,诵读经典不在多而在精,不在于华彩而绚丽,而在于深入学生内心。这个是长时间积累的过程,也是集前人之智慧,突破自己化身为蝶飞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实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

[2]周琦.中国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3]杨志成.核心素养的本质追问与实践探析[J].教育研究,2017(7)

[4]徐孟林.胡适职业教育思想:内涵、成因及理想[J].职业技术教育,2017(21)

[5]索桂芳.核心素养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7(1)

[6]宋道晔.基于“读写融通”的语文课程内容组建与实施[J].生活教育,2019(1)

本文系苏州市职业教育学会2018年“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专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诊断与改进中的运用研究”(编号Szzjlx20183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诵读教学核心素养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