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和创新型教师的自我转型

2021-06-15 01:25裴洪彬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裴洪彬

内容摘要:时代的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首先要完成自我转型,成为合格的创新型教师。《论语》记载了很多孔子在宏观教育层面和微观教学层面的创新活动,为高校教师实现自我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论语》 孔子 创新型教师

中华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要始终拥有创新思维,始终走在创新的道路上。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发出“双创”号召以来,高校教师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明显加强了。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首先就得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合格的创新型教师。为了实现这一自我转型,高校教师不但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还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论语》是孔子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对弟子进行言传身教的言行录,记载了很多孔子在宏观教育层面和微观教学层面的创新活动,对于高校教师实现自我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动力

第一,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是孔子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持久动力。

《论语》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经被匡人围困,当时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被围困的危急时刻,孔子没有考虑个人安危,反而以言明志,表示自己是中国文化的唯一传承人,表示要承担起这一重大责任。周游列国之后,孔子把精力全部放在了传承文化、教育弟子上。孔子对教育事业乐此不疲,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这份责任和热情推动着孔子不断的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发前人所未发、做前人所未做,在教育教学方面为后人开创了广阔的新天地。

第二,孔子具有质疑和否定精神,这是他能够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起因和条件。

孔子無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社交活动中都不忘保持必要的质疑和否定精神,《论语》记载了这样三则实例。一则:孔子读到一首逸诗,“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于是他用质疑的口吻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那是因为没有真心思念啊,否则何远之有呢!二则:孔子在评价事物时从不人云亦云,“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即孔子认为不能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三则:孔子反对弟子盲从自己,他对弟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当自己的言论与真理发生冲突时,应该相信真理。

必要的质疑和否定精神是创新活动的起因和条件,因为孔子具备了这种精神,他才能够在教育教学创新活动中取得一系列成就。

二.孔子在宏观教育层面的创新成就

第一,明确指出了经济和教育的关系。《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在这里,孔子认为经济富庶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教育发展是经济富庶的必然归宿。这种对经济和教育关系的深刻阐释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1]。

第二,明确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论语》中有孔子的多条语录都涉及到了招生问题,比如“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十五岁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上述言论说明孔子第一次明确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实现了学术下移,促进了私学的兴盛。

第三,两种教育模式并用。《论语》中,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孔子认为教育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先进于礼乐”,即先学习礼乐后做官;一种是“后进于礼乐”,即先做官后进修礼乐。孔子的弟子中,有不离左右、长期追随孔子学习的,体现的是第一种模式;也有在从政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特地来求教于孔子的,体现的就是第二种模式。孔子的弟子子夏后来对这两种模式做了更为简单的概括,即“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2]。

第四,开创世俗教育,教育内容以德为先。《论语》中提到“子不语怪、力、乱、神”。可见,孔子不教授关于鬼神的内容,他开创了中国古代世俗教育的先河。那么,孔子都讲授哪些内容呢?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的世俗教育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知识技能教育。

第五,明确指出教育的作用。《论语》记载,孔子提出了一个天才见解:“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无所谓善恶,然而学习可以改变人,使人与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这句话言简意赅地点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三.孔子在微观教学层面的创新成就

第一,在实践中教学,又把实践作为教学目的。

孔子的教学,并非空洞的说教,经常是弟子在做事过程中需要点拨时,孔子及时给于指导。《论语》记载:“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在这件事中,当弟子冉有在发放补助的问题上出现不公正行为时,孔子及时点拨说,“君子应该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这就是一个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的典型事例。

同时,孔子又把实践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他经常引导弟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不时的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是多么快乐的事啊!在孔子的鼓励下,弟子们都很重视实践,尤其是子路。《论语》中提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的通假)闻”。这样的子路是不是有些呆萌可爱呢。

第二,注重身教和反省式教学。

孔子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从不吝惜以身示范。《论语》中关于孔子身教的记载多达35条,涉及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为政做官、礼仪祭祀等方方面面,孔子是后世为人师者的标杆。

孔子还实行反省式教学。《论语》记载他经常自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孔子还鼓励弟子进行自我反省,曾参就是自我反省的力行者,他每天都要三省其身[3]。

第三,首倡因材施教。

孔子承认弟子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认为充分了解每个弟子的个体差异是教师的职责,正所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不管是弟子来问仁、问孝,还是问政,孔子都能因人而异,给出令其满意的答案和解释。《论语》中讲到孔子因材施教的两个案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很奇怪,就问孔子为什么相同的问题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中这样的案例很多,可以说,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创新型教师。

第四,开创讨论—思考—启发式教学法。

孔子鼓励弟子之间进行讨论。他认为讨论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孔子认为讨论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如果“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讨论就很难取得效果。孔子还强调,讨论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在讨论活动中,弟子是主体,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启发。那么,老师什么时候出场合适呢?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当弟子经过一番讨论仍想不明白,也表达不出来的时候,老师就要出场了。翻开《论语》,会发现孔子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大量案例。这些案例说明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先行者。

当然,要顺利实施这套教学法,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孔子反复强调,“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君子和而不同”。

第五,直接向弟子传授创新思维方法。

《论语》记载,孔子经常向弟子传授创新思维方法,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回顾旧知识就能理解与之类似的新问题,这样的人堪称是创新型教师了;反之,“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值得再教他了。又如“能近取譬”的方法,即换位思考的方法,也被孔子在多处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但能够促使其学习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融洽其社会人际关系。

第六,过程性评学和终结性评学相结合,既体现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高期许,又体现人性化、多元化的灵活性。

孔子对弟子的过程性评价体现了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高期许。《论语》记载,在学习过程中,孔子对弟子既博之以文,又约之以礼,目的是想把弟子培养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的君子。同时,孔子强调“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應该是一专多能的。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孔子对弟子的要求和期许是很高的。

孔子对弟子的终结性评价却体现了人性化、多元化的灵活性。《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终结性评学标准有四种,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弟子,即实行因材施评。其结果是每一方面都人才辈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两种评学标准看似矛盾,实际并不矛盾。它们交替使用,恰恰说明孔子是一位有远见卓识、同时又极具务实精神的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化巨擘,他在政治上趋于保守,在教育上却追求创新。孔子在宏观教育层面和微观教学层面的大胆创新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启示,尤其是为当今高校教师改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实现自我转型,把自己打造成创新型教师提供了宝贵借鉴。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1

[2]程昌明.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211

[3]程昌明.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3

(作者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在哪儿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