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文化记忆

2021-06-15 02:01孙芬周力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方法问题

孙芬 周力

内容摘要:本文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村湾进行研究,运用二十节气为纽带,串联起逐渐被人们遗忘的传统文化,通过城乡需求对接,使文化得以不断的传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指引我们生活的更好。不断形成内性的文化自行,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继续继承和传播下去。

关键词:问题 方法 二十四节气

根据城乡当前供需的矛盾,探寻解决矛盾的方法,本文以江夏区半甲杨湾为例,通过当前的问题,探寻解决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方法。

一.现状

现在乡村的发展遇到了困难,但乡村其实还是有很多潜力值得去挖掘,如二十四节气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被人们遗忘得境界,然而只是去保护不足以其发展,更重的是如何让这些优秀文化为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去践行,为我们所用。现在城市里面的各种矛盾,特别是教育方面的矛盾,需要农村这样富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参与到城市教育环节中,让供给侧平衡,形成城乡需求对接,一方面填补城市发展的特点需求的空白;另一方面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同时也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发扬国内外都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还是很重视的,也有很多值得借鉴得地方,但在落实方面会出现很多问题。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在不断的涌现很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的宣传,知道了,而没去去做,最后还是不知道。只有在落实到生活实践当中去意义会更大。如何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日用,才是更重要的保护与传承。那么城市和乡村必须有连接才能解决二十四节气落地的问题。落实“二十四节气”最好的土壤还是农村,而急需了解和传承的群体在城市,如何将“需求”对接是本项目需要去探究的。从城市和乡村如何连接的问题着手,以二十四节为媒介,分析城乡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对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探索一条适合城乡发展的路径。

二.问题

1.城市的出现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技术至上造成了人文意识的退位和隐遁,人类鲜活的灵魂丧失了,人沦为科技的附庸[1];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日益变得“物质化”,只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去考虑人类共同的幸福与尊严,人们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自己变成了“无根的人”“单向度的人”[2]。城市青年父母正处于工作和育儿之间压力和焦虑,主要表现在职业倦怠,工作和生活满意度降低,家庭幸福感减少,消极情绪体验,身体不适等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休息日,大部分的家庭都会选择出游去缓解压力[3]。

同时对于年轻人中对于过去的乡村生活是有部分的记忆和回忆。但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让乡村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香甜和质朴的味道。在城市中只有孩子是相对较多的时间和需要去有体验的群体,他们是最有希望接触到老一辈人生活中的一些值得回忆的记忆,这种记忆可以让孩子获得底层能力,懂得大自然、生活、情感最好的方式之一。通过体验农村生活的淳朴,感受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踏实,勤奋善良的品性,善于手工艺制作的智慧。希望能通过不断的尝试,让好的记忆能继续延续,不断的启发孩子成长,做一个踏实、认真、懂得付出和感恩的孩子。

2.乡村的问题和机遇

半甲杨湾和许多传统村落一樣,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与消亡的威胁。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较低,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的满意度并不高,特别是其保护感知度偏低、参与度有限。一方面由于村民收入普遍低,而非遗传承人待遇低难以吸引年轻人加入;另一方面当前传统村落存在空心化现象,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失。[4]

半甲杨湾和大部分的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处于较低水平,有些保护只是停留在观摩的阶段,人们只是看看,想参与其中又并没有提供适合的条件和场所。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等,有好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最大的传播途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已经有很多人通过互联进行资源匹配,比如很多自媒体、各大视频软件也逐渐在揭开乡村的面纱,让人们对乡村能更深入的了解。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最好的还是每个村落有自己的主页咨询和宣传页面,有需要的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匹配相应的资源,达到资源优势匹配。可以看出乡村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验证,找到适合乡村发展的道路。

三.解决方法

二十四节气只是一根线,可以串起人们四季的活动,其中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内涵和延续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一直保存并发扬起来,对现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很好的一剂良药。

1.以节气为代表的民俗

比如以节气为代表的民俗,富有天然色时间特色,更容易让人们可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培育人们的认同感。

比如清明:竹笋从房前屋后争先恐后的破土而出,晨间去看还可以看到晶莹剔透的露珠挂满了竹笋的全身,嫩嫩的很是新鲜(相对于超市里的蔬菜,让人食欲更加),立马有挖起来品尝它的鲜嫩。时不时看见竹笋身上的洞,就有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沿洞敲开竹身,发现一条胖墩墩的竹虫在里面翻滚。新奇、冲动、探究的心理动作一古脑的涌入心头。这难道对孩子来说不是一种自然教育,一种成长的记忆吗?在他们成长中是由烙印的,孩子可以体会万物生长的奥秘,对大自然的馈赠产生一种深深的情愫。

芒种、夏至:在半甲杨湾大家会为端午节准备,在水塘边去采上三五根菖蒲蒿草,在田埂边割上一把艾草,将两种草捆扎在一起插于房前屋后的门眉和悬于堂中驱赶蚊虫。还有就是乡里乡亲的亲朋好友会聚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包粽子,依偎在大树下互相帮忙,其乐融融的场面,这种场面是久违的惬意,大家会将家里的好吃好喝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没有任何的顾及,畅所欲言,在这种原生态的环境下,所有人都是一种敞开的状态。远远的可以看见某家人的亲戚领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缓缓的从那条村路走过来,那种期待的眼神里显现出来的是高兴。这些不止只是一种表象,更多的是这种活动使人与人能相互沟通,绵延传续,社会关系和血缘关系得以沿袭与传承,通过这样的载体,大家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幸喜得以交换,生活的维度更加宽广。这正是我们现今社会生活中缺失的部分。

寒露:金秋十月,桔子挂在树梢上,黄灿灿的格外耀眼,对着树梢长杆一挥,从天而降的桔子落满一地,拾起桔子,路边折上一个竹棍串上三五个桔子,生上一对火,立马来一次烤桔派对。这一连串的动作不仅仅锻炼孩子的准确性,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游戏活动。相对于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是另外一种宽泛性的游乐场所,从不同得方面锻炼了孩子得底层能力。

冬至:准备年货,摊豆丝——将黄豆、绿豆、米经过侵泡去壳,配好比例打成浆,放在土灶大锅里摊成薄薄得大饼,再从地里拔出三两根香蒜,配上腊肉、咸菜卷成一个卷饼,那味道可是色、香、味俱全,让人流连忘返,食物的本香都从一口口的卷饼中散发出来。让孩子们通过豆丝的制作过程,深切的体会到了食物的所蕴含的各种能力,同时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

2.以艺术为媒介,让大家感受大地艺术

以二十节气为主题,深入了解大自然及农村,感受大自然如有疗愈性的能力。比如立秋时节,葵花开的正灿烂,可以组织一场主题音乐节,通过网络发布,既可以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来观看,同时也是丰富了本村村民的文化娱乐,将城乡文化通过艺术这个载体得以交融。拉近人们之间得距离,同时农村的资源也可以通过这场艺术节能不断流通,比如说這时候也是桃子成熟的季节,沉甸甸的挂满了树梢。可供前来参加艺术节的人们采摘。人们也可以了解更多农作为生长状态,比如这时地里的棉花已经进入结铃盛期、玉米抽雄吐丝,进入开花、授粉、结籽的关键生长期;大豆也结出了豆荚[5]。将艺术与农村特有的风貌结合都可以让人感受别样的大地艺术。

3.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村委组织,并建立本村的公众好,根据二十节气建立资源的各种板块,将乡村的特色,展现在公众面前,公众才能更具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去选取自己需要的资源。这样便于有需要的市民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匹配。乡村的很多资源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盘活,流通在网络,流通在人们的心中,让乡村和城市居民都从中获利,达到资源整合。

四.总结

本文只是以一个普通的村湾为例,只是众多村湾的一个缩影。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各区域的文化丰富多样,二十四节气所呈现出来的民风风俗各不一样,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传播民俗特色的方法,使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瑞)容格.寻找灵魂的现代人[M].王义国,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2](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张品,林晓珊.陪伴的魔咒——城市青年父母的家庭生活、工作压力于育儿焦虑[J].中国青年研究 2020.04.

[4]唐承财,万紫微,刘蔓,陈昱阳, 冯凌,刘宗超,卓玛措.基于多主体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感知及提升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01.

[5]高春香,邵敏,许明振,李靖.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化设计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以二十四节气连结零碎的传统文化记忆——以江夏区半甲杨湾为例”项目编号:HBCY2008)

(作者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方法问题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用对方法才能瘦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