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语文教师的活水之源

2021-06-15 02:01方伶萍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读书教材语文

方伶萍

“语文人的底气哪里来?”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①因有着特殊的身份,肩负特殊的使命的教师,读书是不能懈怠的人生功课,更是成长的动力源泉。

书是不得不读的“活水”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得不读书。著名语文教师王崧舟曾说:“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文化底蕴怎么修?只有一条路,就是读书。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王老师在这里明确给我们指出了文化底蕴怎么修的一条路:就是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很多著名的语文老师其实他们的学历并不高,很多都是靠后天的努力成就今天的业绩的。这个后天的努力就是指看书。于漪老师说过,“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虽然没有能够亲眼目睹于漪老师中学生时代的形象,但不难从文中想象出于漪老师当年的风采,事实上,读书时代的她,胳膊下也时常夹着一本《千家诗》。正如她所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程红兵老师也说过:名师贵在坚持读书和思考。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阅读成就了他们。所以说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 魏书生老师之所以能雄踞当今的教坛,如果离开他那雄厚的基础,他肯定干不出令人赞叹的事业来。这里所说的‘雄厚基础,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魏书生的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②

当然,语文老师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都是在阅读中得以提高的。所以说,读书是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写作也是离不开阅读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与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练习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养料,也是写作的前提。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以“读万卷书”而著称。我们从《史记》中,窥见了他那渊博的知识,可以说,天文地理,历史数学,他无所不通。“现代文学史上的旗帜”——鲁迅,终生勤奋学习,读书孜孜不倦,为我们创作了四百万字精品文学。可以说阅读对他们的写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怎样存储这池“活水”

古人云:“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下猛雨”!怎样来积聚“厚云”?怎样让“弓”变得“强劲”呢?笔者以为,可以这样去做:

要带几分冷清与寂寞,阅读经典,深厚文化底蕴。

静下心来读书。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唯有静心,方有心得。经典著作,它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重要载体的经典著作,更是教育中不可或缺内容之一。然而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的读者会有距离,因此,教师得静下心来阅读经典著作,这是一名语文老师获得知识、提高人格素养、深厚文化底蕴的最有效的途径。

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提出的静心养性与沉潜学问之间的关系论述,虽看似简单但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较强现实借鉴价值。他这样论述:“心非静不能明,性非静不能养,静之为功大矣哉。灯动则不能照物,水动则不能鉴物,静则万物毕见矣。惟心亦然。动则万理皆昏,静则万理皆彻。古人云,静生明。大学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③“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就是“静”的益处,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必然前提。仔细想想,我们的语文老师常常抱怨没有时间,但时间真的没有吗?凯瑟琳﹒罗琳白天打工晚上独自照顾孩子,用5年时间写成了《哈利波特》;哈里特﹒斯特夫人在做家务的间隙里完成了《汤姆叔叔的小屋》。毛主席日理万机,却随身带着书,床头全是书,一有空就读书。他的很多经典名篇就是工作之余挤时间写成的。难道我们会比他还忙?笔者认为,关键还是决心和静心不够。

语文教师只有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揣摩经典,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去引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

要坚持不懈,博览语文教育理论丛书。

实践需要有理论的支撑。语文教师绝大部分在教学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实践本身是不能转化为经验的,这就需要有理论的指导。语文教师要成长,要让课堂更高效,自然少不了阅读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唐彪曾指出:“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當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考之书。”④我想,唐先生在这里所指出的“有必当备以资查考之书”指的就是那些与老师专业成长息息相关的伦理书籍。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而阅读理论方面的书籍,有助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往往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实践本身是不能直接升华为经验的,这就需要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因而,在上课之余认真阅读那些教育与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著作,自然是有助于教师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让实践有效地转换成经验是必要的。

要放开视野,杂读书。

既然语文课程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那么“杂”就是语文课程的一个特点,这就注定了语文老师要做一个“杂家”。对于教育而言,文学、科学诸方面的“野书”可谓是专业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补充。只有充分读书,创造的泉涌才不会枯竭。美国学者阿莱克斯·斯坦迪什也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需要教学理论、哲学、文化的支撑。如果教师对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历史以及学科知识没有掌握,他们是不应该教学的。

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自我发展及全面和谐的个性发展所必需的。古人有“文史不分家”之说,现在我们说“ 文、史、哲、政、经不分家”。语文教师甚至还要知晓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师不但要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人文修养,形成自己对生命、社会、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态度。总之,语文教师如果“杂读”,积淀深厚的文化知识,那么他的视野就能越宽广,素养就能越全面, 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更要深入浅出,精读课文文本。

教师是教材文本的研究者。

李杏保、顾黄初两位先生在《泛论高师“中学语文教育”课程结构》一文中说:“执教者自己对教材理解不透,备课笔记上写得都是从教学参考资料上抄来的现成结论,那么,即使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以致用,勉强用上又终究别扭生硬,得不到满意的效果。”这是不去精读文本,钻研教材的后果。他们又这样说:“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执教者对教材钻研得透、理解得深,在教课的时候就能够引导得‘法,启发到‘点,讲述中肯,而且‘章法上也有条不紊、连贯圆活。”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精读课文、钻研教材不但能解决“教什么”,而且能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从根本上下功夫,道就能生发出来。语文课堂,教材中的课文自然是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去下功夫的。只有把教材读懂了从,吃透了,才能解决语文教育的根本问题。

要问语文人的底气哪里来?

我觉得就应从读书中来,读书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催开教育之花的源头活水。正如霍姆林斯基所呐喊的:读书,读书,再读书!⑥愿这池“活水”永远汩汩流淌在语文教师的心中!

参考文献

①《陶行知文集》第14页

②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③④唐彪.家塾教学法[M].台北: 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11月

⑤李杏保.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8

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46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

猜你喜欢
读书教材语文
教材精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