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民间故事的别样精彩

2021-06-15 03:13王宏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

王宏芳

[摘 要]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民间故事是口头语言的艺术,具有口耳相传、想象奇特、情節曲折等特点。教学时,教师应关注其文体特点,因体而教,凸显其独特的教学价值。课堂上,教师应以 “读”为主线,并通过预测的策略,利用情节图、合理想象以及连环画等,引导学生把故事读通顺,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读出故事蕴藏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故事,和故事人物产生共鸣,从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自觉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间故事;预测策略;情节图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3-0013-03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留下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习俗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寄托着人们朴素美好的愿望。统编教材在一年级下册首次出现民间故事《咕咚》,二年级上册有匈牙利的民间故事《狐狸分奶酪》,三年级下册出现了《漏》和《枣核》两篇民间故事,四年级有《西门豹治邺》一文。到了五年级,教材以单元整组的形式安排了民间故事,选编了篇幅较长的《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一、二)》两篇文章。可见,民间故事在统编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民间故事大都言语朴实,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但大多具有神奇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在故事中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受到学生的喜爱。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读”贯穿始终,为“读”搭建支架,从而“读”出民间故事的别样精彩。

一、预测先行,把故事读通

所谓预测,就是利用知识和经验对还没有发生的问题做出假设判断。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也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阅读能力。学生在不断地猜想、验证中推进阅读,实际上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教学民间故事时,我们可以利用预测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具体内容,把故事读清楚。

(一)预测题目激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统编教材出现的民间故事的题目大都新颖、贴切、简洁并富有内容。比如,《漏》《枣核》两篇课文,题目只有一两个字,言简意赅。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预测题目去捕捉文本的关键信息,寻找文本的行文线索,猜想文本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通过验证、修改、完善自己的预测,从而有滋有味地把故事读清楚。

请看《漏》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民间故事题目叫《漏》。请大家猜一猜:漏可能是什么?

生1:我猜可能是一种动物。

生2:我觉得可能是一个玩具。

生3: 莫非是漏神仙?民间故事里不是经常出现神仙吗?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漏”到底是什么呢?大家可以通过读课文自己寻找答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12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到这儿,你觉得“漏”可能是什么呢?

生1:是老虎吧?老虎可是动物之王。

生2:我觉得是贼,老婆婆不是说“漏”比老虎和狼都厉害吗?

师:“漏”到底是什么?请同学们接着朗读课文,13~18自然段,答案马上就能找到了。

(学生读课文,并继续预测)

师:答案就在课文的结尾处,我们一起朗读19、20自然段。

(学生读课文,并说出结果)

(二)预测情节知内容

民间故事大都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民间故事这一特点,结合预测阅读策略,让学生猜猜故事发展的轨迹,在可能和不可能、肯定和否定中反复朗读课文,从而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粗知故事的主要内容。如,在教学《枣核》时,教师可以根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先预测再读课文。

[预测问题1:猜一猜枣核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

预测问题2: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你预测他可能会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本领?

预测问题3:当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之后,你猜枣核会怎么利用自己的特有本领帮乡亲们夺回呢?

预测问题4:当县官带着衙役来捉枣核时,猜猜聪明的枣核又是怎么逃脱的? ]

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的猜测过程。这些猜测随着阅读的继续得以证实是否正确。运用预测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自觉地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作出判断,使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与文章的内容、形式联系起来,预见到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勾画出事物可能发展的基本轮廓,以此了解文章。一边预测一边读课文,这样让读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思维的过程。

二、情节图统领,把故事读短

民间故事内容比较丰富,篇幅较长。如,五年级上册的《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篇民间故事,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很有吸引力。像这样的长故事我们可以运用情节图整理出故事脉络,让学生把故事读短,明晰故事的发展主线。

(一)以事件为骨架

在教学民间故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以加深学生对故事的感悟。在梳理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一些“拐杖”。这些“拐杖”可以是故事中的关键词,也可以是关键环节的概括。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根据提示,完成下面情节图。”(图一)

(二)以情感为血肉

情感是文章的血肉。在民间故事教学中,对情感的体验,一方面可让学生与作者、人物产生思想共鸣;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把握文章主旨,进入文本情感深处的途径。民间故事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的过程。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行学习,努力与故事中的人物、作者达到共鸣、共振的目标。同样,根据人物情感的发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出情节图。比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时,根据课文的情感脉络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情节图(图二)。

教师要从故事情节和情感中引导学生领悟民间故事的魅力。只要抓住文章的情节和情感,就能构建情节图的框架,让故事线索和内容一目了然,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思有所得。

三、想象添翼,把故事读长

学习民间故事要求学生能复述故事。复述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从简要复述到详细复述,再到创造性复述,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也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复述故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就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教学时,我们可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通过改变人称、丰富细节、增加情节、变换顺序等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才能完成。

(一)添枝加叶,丰富细节

民间故事的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添枝加叶,让故事情节更加具体生动。如,添加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或添加象声词、环境描写等,使故事更加情趣盎然。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一文,王母娘娘来到牛郎家把织女带走,牛郎披上牛皮,肩挑两个孩子追上天去的情节扣人心弦。复述时,如何表达情节的跌宕起伏呢?可先播放一段电影视频,让学生模仿每一个人的声调、语气、神态、动作等,并从中受到感染,理解人物的思想;再通过同桌互说、小组合作说、师生分角色说、表演说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让故事的细节更丰富,更有感染力。

(二)抓住空白点,增加情节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创造性复述故事。创造性复述,不但要求学生读懂故事,还要吸收、内化文本内容,这样才能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创造性复述不是脱离文本内容天马行空地胡编乱造,而是基于文本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按照情节的发展进行创编,是吸纳与倾吐的统一体。民间故事大都有较多的空白点。比如,《漏》一文中老虎和贼一齐滚下山坡,对望一眼后都吓昏过去了,之后会怎么样呢?《牛郎织女》的空白点更多。比如,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那他看见的、听见的会是些什么事呢?仙女们又是如何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到人间看看的?这些空白点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系上下文进行补充,这样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只有给学生空间,学生才能展开想象,创造性复述才有可能。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挖掘民间故事的细节和空白点,开放教学的空间。通过问题开放、内容开放、方法开放,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主探索,这样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四、图文并茂,把故事读懂

民间故事为了凸显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往往借助大胆的想象、离奇的情节等手段,让故事更有画面感、更有内涵。统编教材根据课文内容,配有生动的插图。教学时,我们可借助这些插图,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故事。如果辅以示意图、连环画等,故事就会变得更加明晰,能让学生走进民间故事的更深处。

(一)示意图提示,熟读故事

示意图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如果能将文章内容与简单的图画、线条和符号等相结合,就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学生“看”的功能,合理设计,恰当地运用示意图,多角度地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漏》的课后习题就有一道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学习故事的题目。(图三)

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图文结合复述故事,再去除图画复述故事,最后去除文字、图画凭想象复述故事。在示意图的帮助下,学生对故事的情节不仅了然于心,更能理解故事,真正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二)连环画助力,演绎故事

连环画又称环图画、连环图,用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深受学生的喜欢。统编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中安排了3篇连环画课文,因此学生对连环画并不陌生。民间故事故事性强、情节曲折,非常适合运用连环画开展教学。我们配套使用《语文作业本》(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牛郎织女》的作业就巧妙地设计了“把连环画补充完整,并试着配上简短的文字”的练习。如下(图四):

教学时,我们可先讓学生独立填画,然后小组里分享讨论,最后根据完整的连环画尝试着演演故事片段,让学生读懂故事。

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可为学生阅读提供便利条件。它可以使阅读具有连续性,使画面和文字相互融合、相互丰富和相互激发,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之,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对浩瀚的民间故事宝库而言,统编教材所选的民间故事只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了解民间故事文化,就要借助样本为学生打开民间故事宝库的大门,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动人的民间故事。如此,学生才会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并习得知识的技能。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
友谊使者讲述的民间故事
魔法糖的故事(一)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魔法糖的故事(三)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