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外需双循环平衡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对策分析*

2021-07-08 09:40薛见寒黄茂兴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循环经济发展

薛见寒,黄茂兴

(1.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117)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一方面不断利用国内资源优势,以鼓励出口扩大进口,推动国际贸易发展;另一方面开放引进外资,充分利用外资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同时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综合体,最大国际贸易国,并形成了世界最大最完整规模的制造业集群体系、产业链体系,国内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然而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多边主义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面临着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的重大历史挑战。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各国经济遭到重创且恢复缓慢,我国率先控制住国内疫情,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旨在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国内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竞争力,以增强我国经济对抗国际不确定风险因素的能力。然而如何平衡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之间的关系,推动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是我国未来中长期经济实践必须关注的重点。文章从我国内外需双循环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分析了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和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并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提出推动我国国际国内双循环平衡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对策,从理论角度构建双循环平衡关系。

一、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内在统一性

2020年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基于新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立足于我国当前所处的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在内生动力不足,出口导向型经济弊端凸显,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要正确认识我国内外需双循环的平衡关系,必须在厘清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和战略动因。

(一)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基本概念

国民经济的循环可分为要素投入、产业生产、最终产品满足需求三个环节。国内经济循环是指纯国内要素投入、纯国内产业的生产、满足纯国内最终需求的过程,即以上三个环节均无国际要素的投入,也不参与国际市场的消费和分配。国际经济循环是指在要素投入、产业生产、最终产品满足需求中的一个、多个环节,或与之关联的环节涉及国际要素投入或参与到国际市场的过程[1]。我国提出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指的是我国国民经济循环的三个环节既参与国内经济循环,又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二者看似独立,实则具备高度的内在统一性,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内外双循环发展的动因分析

1.国内外经济形式变化下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弊端显现

2000年后,我国加入WTO,开启以国际循环为主,国内循环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此后15年,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外贸依存度一度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出口导向型战略,我国企业在地方制造业集群的优势下,依托集体生产技术网络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同时,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本,推进外循环发展,这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开放的初始阶段国情是相符的。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是国际大循环经济与其发展紧密相关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造成内需萎缩、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二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出口比例占GDP比重过大,一度超过35%,造成消费、投资发展不均衡,在当前外部经济存在大量不确定性且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扩大我国经济的潜在风险[2]。

图1 2000—2020年我国外贸规模

2.以扩大内需为主要战略基点,重塑产业链价值链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发展中国家,对人力成本变化尤其敏感。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使得许多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削弱我国产业优势。另外关键核心技术基础薄弱,造成产业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严重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我国经济体系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下游。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本身具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3]。2010—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超过40万亿元,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略有下滑,房地产市场2020年销售额超过17万亿元。当前,我国已基本完成工业化,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截至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超过31万亿元人民币(见表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经济的内部结构性矛盾,对外依赖性有所减弱。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内能够有效带动国内居民及企业的消费、投资支出,扩大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加强我国对全球价值链上游的核心技术的投资力度,推动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4]。对外能够吸引跨国企业形成以需求为核心的新的产业链集聚,从而内外相互促进,重塑产业链结构,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表1 2010—2020年我国国内市场基本情况(亿元人民币)

3.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冲击等外部压力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全球贸易市场萎缩,贸易壁垒提高了国际要素流动的成本,加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金融市场大幅度动荡,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外部环境存在极大不确定性。2020年,我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可以预见,短期内实现经济复苏依靠国际市场的可能性极小。当前,我国内需市场不仅规模极大,而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然存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需求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构建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着力扩大内需,打通堵点,补齐国内产业体系发展短板,促进国内经济自我循环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利用国际资源打通外循环,形成内外两个市场两种经济联动发展相互促进,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压力,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

(三)内外双循环的内在统一性

1.内循环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增强外循环的主动性

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合力作用下,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巩固我国供应链产业链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增长。通过内循环的长足发展,将增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参与合作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优质外商投资企业,扩大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最终为外循环高效发展和提升外循环主动性奠定良好基础。

2.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是更高水平的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闭关锁国”,而是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国内需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经济实力[5]。一方面,利用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与优势,扩大进口,扩大各行业外商投资准入,吸引高质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将国内市场打造成吸收世界生产要素的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中高端产业链设计,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用庞大的国内需求促进外部需求,用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形成。

3.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发展

不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其最终目的都是推动我国成为全球经济、资源、责任大国,实现大国担当的价值。通过畅通国内循环带来的经济增长,结合国际外循环的重要成果,推动全球多边经济共同发展,带动世界经济走出新冠肺炎带来的阴霾,走出衰退萧条的困境,真正实现经济全球化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复苏向好,也必然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新发展阶段我国内外需双循环的重要特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际上逆全球化势力抬头,我国对外开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逐步从速度规模型的粗放式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式增长。为契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此新发展阶段所提出的内外需双循环发展必然承载着新时期的重要特征。

(一)进口规模扩大奠定经济强国之路

2000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率曾一度高达30%以上,在进出口总量为24万亿人民币的基数下,贸易顺差近37, 000亿人民币。2012—2016年,我国每年出口增长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在2017年有一定幅度上涨,而后又逐年下降(见图2)。从出口贸易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占比来看,2000年后,我国经济对出口贸易依赖逐年上升,一度超过35%,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下滑至23%,而后平稳下降,2017年至今,该占比基本维持在17%左右(见表2)。由此可见,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正逐步弱化出口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进口大国是中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因此,有效激发进口潜力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内外需双循环的重点任务。以内需为主,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境外产品消费能力、国际贸易外汇支付能力,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大规模进口商品,使我国作为买方市场,拥有世界范围内商品、大宗物品定价权。假以时日,将奠定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清算的趋势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也是未来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表2 2000—202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金额

图2 2000-202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变动比率

(二)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双向投资环境

2003年至今,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逐年增长,年平均引进外资1,014亿美元。而2015—2019年,我国对外投资总额达7,800亿美元,超过过去37年投资总额6,200亿美元,且每年平均引进外资1,312亿美元(见表3),充分说明中国已从过去的引进外资为主,逐渐转变为既鼓励外资进入中国投资,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双向投资特征已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内外需双循环的标志。此外,近年来我国不断精简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减少外商投资限制,并不断扩大我国金融业开放水平,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未来随着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如期完成,我国市场准入将持续放宽,并对外开放更多领域和市场,迎来机遇的同时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这就要求我国在内外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实现权力平等、规则平等和机会平等,促进引进外资的稳定增长,提高外资利用的效率和质量。

表3 2003—2019年我国资本项目投资总额(亿美元)

(三)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拓展对外开放新高度

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推出14个沿海开放城市、27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深圳、海南、珠海、汕头、厦门五大特区。90年代,在新区政策的推动下中东西部地区同步开放以上海和天津两个直辖市为代表的17个新区。2000年后,沿海到内陆陆续批准130多个保税区。2010年后,自由贸易试验区由上海先行,此后逐步推广至东中西11个省市,全国现共有18个自由贸易区,其中沿海8个,中西部共10个。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系列重大举措将在我国落地,包括加快中国特色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建设集大城市、交通枢纽、一类口岸、密切连结国际市场要素于一身的对外开放新高地等,这将形成更高层次内外需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6]。

(四)数字经济赛道构筑产业开放发展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工业、商业、建筑业领域开放度不断扩大。党的十八大以后,服务业、金融业的开放也取消了各种限制,外资企业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准入前国民待遇等,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开放。当前,开拓经济发展赛道是助力全球经济体走出困境的治本之策,我国作为全球数字经济领航者之一,内外需双循环将在数字经济这一新的赛道上加速发展,在更加完整的数字经济产业链条上,打造新维度的供求循环。

(五)创新国际合作网络提升国际定位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逐渐成为WTO全面支持者和改革推进者,在全球投资领域及贸易领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2013年,由我国主导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并影响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边和双边合作的深入发展,体现了我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是增强国际贸易活力的重要举措。在内外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促进全球经济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未来我国必将夯实自身实力提升国际定位,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坚持创新带动新旧动能转换,秉承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世界各国不断进步发展。

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内外需双循环驱动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纵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大多或主动或被动地经历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并平衡二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文章选取了美国和日本两大世界主要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其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可为我国内外需双循环平衡关系的构建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际经验

1.美国

美国经济经历了国内循环到国际循环又回到国内循环为主的过程。19世纪以前,美国为避免遭受国外竞争的压力,主要依靠国内循环拉动经济,采取了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的进口替代战略。19世纪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于地理优势,战火并未燃及本土,从而本土经济未受战争影响,又凭借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世界核心货币的绝对优势,以出口导向型战略为主,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拉动美国经济,确立了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然而,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纷纷出现通货膨胀外加经济停滞的“滞胀”现象,导致美国国际收支接连逆差,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受到严重阻碍,逐步转变为以国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一直延续至今[7]。美国的国内循环以居民消费驱动为主,鼓励居民超前消费。同时,由于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济崛起,威胁到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行,环境问题凸显等原因,美国的经济结构开始从“工业化”转向“服务化”[8]。近50年来,美国的净出口为负值,内需长期维持在100%以上,其中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80%以上。由此可见,美国的国内需求和国内循环经济已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实行长期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建立贸易保护体系,并通过掌握全球核心技术,从事高附加值零部件出口以及知识产权出口,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2019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上升至21%,以此弱化对出口的依赖程度。

2.日本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内资源贫瘠、市场规模狭小、技术落后等原因,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不断扩大出口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短短十几年时间,日本就一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大,日本无法自主控制本国经济发展走向,且日本对出口的片面重视引发了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限制产业升级。另外随着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比重的提高,美国特定产业受到严重的威胁,因而两国间贸易摩擦凸显。最终日本被迫与美国于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在内需不足的国内环境下,本币被迫升值,出口贸易比重下降,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困境,经济接连下滑[9]。此后,日本政府实行系列政策,从外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了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国内需求为基点,合理分配国民收入结构,鼓励居民扩大消费,扶持实体经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优化消费结构。主要包括:收入分配方面提高工资,增加居民收入,降低个税与企税等;金融方面加大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力度,多次下调利率;产业方面,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产业;地产方面继续实行和完善土地对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开发,提高住宅质量,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并促进社会保障措施;宏观调控方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大力开展基建投资。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对外增加了海外直接投资、扩大制成品进口,加快推动金融、资产交易的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内需比重逐年增长,同时保持一定比重的国际贸易,从而形成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对中国的启示

1.积极调整完善国际和国内两个循环圈是应对外部复杂环境的关键

不论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均在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中面临诸多外部风险。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意味着一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破坏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发展的平衡性,一旦外部环境动荡,就会导致本国经济的波动甚至倒退。因此,当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过度依赖国际循环拉动经济增长将加大一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外部风险,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结构改革和均衡发展。当前我国所处的外部经济局势与当时的美国、日本高度相似,需积极调整完善国际和国内两个循环圈,疏通内外循环渠道,加快推动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平衡发展格局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升内生动力,具备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2.大国经济依托国内循环开展国际循环是普遍规律

从外循环为主内循环为辅,转向以国内循环为主,同时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发展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从供需双方看,当前我国具备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促进、平衡发展的诸多条件。以内循环为主体,需要庞大的消费市场和较好的本土产能,从需求潜力看,我国拥有 14亿人口,其中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随着国内居民收入不断上升,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张。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储蓄率仍然较高,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11月,我国正式成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在RCEP组织内,我国发展速度最快,GDP占比过半,人口过半,具备稳固的核心地位。未来成员国间贸易摩擦将更小,内外循环的平衡发展和相互促进将促进我国庞大的工业产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外循环护航内循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注重内外需双循环的平衡发展,正确处理二者的平衡关系,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美日等国虽通过建立贸易保护体系、提高内需比重等方式促进国内经济循环,但均保持一定比重的国际贸易,力求通过国际市场带动国内市场发展。一方面将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更好地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生产专业化和产业集群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国内循环打通堵点,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通过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引入竞争对手,让国内企业对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协定,提升国内经济循环实力。

4.内外需双循环平衡发展推动一国经济均衡迈向更高水平

从美国、日本经验来看,在全球变局之下,历史车轮均主动或被动将其带入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内外循环平衡发展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国内市场,打通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实现商品市场的均衡。二是通过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就业率,提高居民收入,维护经济增长与民生的良性循环,提升国内消费能力,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三是通过金融体系让利实体经济,打造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本市场的均衡。四是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扩大进口,加快资本项目开放速度。在多变动荡的全球局势下,强化国内内生动力和经济稳定性,推动国内供给需求双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使经济均衡迈向更高水平。

5.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服务化是双循环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国际经验来看,服务业的发展和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平衡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服务业的高水平发展能够打通国内循环的各个堵点,促进各环节需求的提升,促进产业结构的服务化,畅通国内循环的同时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并与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高度匹配。另一方面,对我国而言,高技术密集型的制造行业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有助于促进一国产业链向上端移动,提高他国对本国的需求依赖,打造一国技术优势和高端品牌,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实力。

6.扩大技术引进进而加大对外投资,是内外需双循环平衡发展的重要路径

为实现经济追赶,大国内外循环一般选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实行创新技术的研发。一方面为国内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提供核心技术的支撑,完成产业升级换代,维持一国产业结构在全球领先水平,畅通内循环发展。另一方面,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加大一国对外投资力度,加快企业全球布局的速度,在提升国际循环的竞争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替代商品出口,降低出口依赖度,从技术、市场、成本、竞争等多重因素的权衡下把握内外需双循环的平衡关系,促进二者平衡发展。

四、推动我国内外需双循环平衡发展的重点方向及对策建议

(一)处理平衡关系的重点方向

一是对内深化改革。打通内循环运行堵点、难点,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实体创新能力,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发力,深化供给侧改革,引导需求侧升级,以供需两端为突破口强化内循环。

二是注重结构性问题治理。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等结构性问题将成为经济治理的重心。更具精准性、结构性的政策工具未来将直达我国内生动力不足和经济薄弱领域,补齐短板,惠及民生,夯实国内经济基础,为长期促进国内大循环提供保障。

三是实行科技强国战略。未来,更多的支持性政策将倾向于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数字经济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这对于供需两侧双升级具有全局性的赋能作用,同时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治理能力的数字化升级。

四是推动外循环受益性。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前提下,在内循环中不断夯实国内经济基础,补齐短板,扩大内需,畅通内循环,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打破外部技术、贸易及金融壁垒,以更强的实力将中国经济置于外循环中,受益于外循环而非受制于外循环,高效地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10]。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塑优化、贸易体系的完善,改善外部环境,有效防范和规避外部风险的冲击,推动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共同发展。

(二)内外双循环平衡发展的对策分析

1.扩大进口,激发国内市场潜力,着力扩大内需

为缓解我国经济长期依赖出口拉动的被动局面,减少对外部环境的过多依赖,增强我国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国内大循环,需以扩大内需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加快构建我国完善的内需体系,当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经济想要长期发展,必须依靠内需拉动,从而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权。新一轮的扩大内需战略,应结合产业升级,有效对接供给与需求,扩大进口,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与消费,实现循环发展。二是着力打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堵点,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缩小贫富差距,兼顾效率与公平,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消费能力。畅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扩大金融开放,畅通融资渠道,提升监管水平,让金融业回归本源,服务于实体经济。三是扩大内陆地区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各生产要素、消费品在各个地区的自由流通,加快内陆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畅通内陆地区与北京、上海等国际大城市的便捷通道,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优化各区域空间布局,畅通生产要素循环配置,融合各地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国内经济循环发展,在新形势下以内需促进外需,用内需成为实现全球化战略转型的手段和资源,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2.扩大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货物贸易中间品贸易比重大幅上升、跨国公司形成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管控运行、各国间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扩大服务贸易开放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推动国内循环、拉动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服务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而服务贸易近年来逆差较大,且对比发达国家高附加值的行业结构,仍凸显出其存在结构效益不足、开放体系仍需完善等问题[11]。为此,需进一步降低关税,扩大进口,实现进出口平衡,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创造条件。全方位引进外资,开拓全新的开放领域,满足国内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从教育、卫生、文化、金融等各种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开放,激发国内市场潜力,更好地利用外资,投入到我国实体产业,稳定市场预期,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与此同时,对外进一步落实自贸试验区政策,带动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运行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带动教育培训、卫生医疗、文化创意、金融行业、物流行业、数字经济、公共服务等服务行业的进步,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扩大物流、研发设计、数字经济等服务业的开放,吸引更多全球产业链相关企业落户中国,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服务业开放,对内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关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匹配度,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对外推动新兴服务贸易“走出去”,包括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具备知识密集型特征的项目,为海外客户创造低成本高效率、供需双向繁荣的价值,促进外循环发展,平衡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纽带。

3.引进外资与技术,倒逼国内企业科技创新,促进国内产业链价值链升级

科技创新是引领国内循环的根本动力。一旦资本、资源、人力向创新的供给集中时,市场新的需求就会被创造出来,新的产业替代老产业,根本上消除产能过剩,经济在恢复平衡的同时大踏步走向跃升。当前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仍然存在原始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技术转化创新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供给与需求,通过扩大开放,促进外循环发展,引进国外优秀企业来华投资经营,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通过良性竞争倒逼国内企业革新自身技术,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面向产业和市场需求,整合科技力量进行深度研发,通过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改进技术来提高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降低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补齐国内关键零部件技术短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9]。鼓励并推动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发展,在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放宽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开放门槛,加快新基建的投资,通过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在国内创造大规模的投资效应。此外,通过国内产业链的水平、垂直整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群,配之以资本市场融资,为创新注入资本功能,打通支撑科技强国的创新链条,以科技创新引领国内循环,实现内外循环的平衡发展与相互促进。

4.改善我国营商环境,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不断改善我国的营商环境,推动我国营商环境国际化、法制化、公开化,将营商环境的具体要求上升为法律和相关制度规则,把扩大开放的重点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法律范围内最大限度为各类要素跨境自由流动提供便利,实现成本最小化。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要素流动型,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加快组建国有资本运营企业,仅以鼓励并推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资金循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激活国内经济活力。推进物流运输体制改革,提升交通枢纽联运效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通人流、物流与信息流集成,畅通智慧交通建设。推进内外贸易监管一体化,进一步打破零售与贸易批发的界限,允许跨境电商企业直接面对企业与客户,一体化联动零售与进出口贸易,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自由选择经营的不同业态,为其开展国际供应链整合创造条件。以自贸区为依托,不断提升我国的产业实力,与国际市场接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等,建立健全良性竞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5.督促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平衡内外双循环发展的过程中,应利用好金融这一助推型工具,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调整并完善金融结构性政策,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推动实体经济、资本和科技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打通各类堵点,助推国内循环发展。适当放宽外汇管制要求,以“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力度,从资本项目角度实现人民币的对外输出,提升人民币在对外投资中的定价权[12]。此外,海外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原材料、固定资产、劳务等,使用人民币向国内采购,可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率的提高,深化人民币作为国际计价货币和储备货币职能,真正意义上为我国外循环铺平道路,为内外循环的平衡发展相互促进创造条件[13]。

6.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引进国际各项要素资源的重要渠道,更是集先进理念、环境优化、良性竞争为一体的发展方向。一个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地区环境、人文、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前提下,我国需不断提升各领域开放水平,不断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内陆地区各省会城市,要力争建设成为内陆开放高地,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需在高度、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全面突破。

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双循环格局的形成也有赖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畅通和协同。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重挫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应积极利用好现有的联合国、G20、WTO、IMF、世界银行、巴黎协定等多边机制,积极参与WTO改革,参与双边、多边FTA谈判,以自贸区、自贸港的建设依托,推动“一带一路”共建进程,促进各生产要素、劳动要素在国内循环流通的基础上朝向更大范围的流通。2020年签署的RCEP协议,赋予了我国更多的自由裁量权,未来,我国应在RCEP以及将要签署的中日韩自贸协议的基础上,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加速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努力融入全球化经济进程,支持全球化发展,进一步强化我国在亚洲产业链中的核心位置,尽可能维护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五、结论

内外双循环的本质是中国在新形势下的新一轮对外开放。平衡内外循环应首先基于对“双循环”新格局的准确认识,虽然以“内循环”为主,但并不是 “闭关自守”,而是由内而外地拓展高水平开放的新空间。内外双循环格局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以自身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与全球体系缔结新纽带,以自身产业升级加速区域一体化为新支点,融入全球化进程。有效平衡内外双循环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就是不断发展壮大内循环,助力防范全球动荡下的外部冲击风险,使中国在外循环中更为灵活主动,受益于外循环。从而将中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球产业链升级、区域化和新一轮全球化相互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系统,成为全球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走出历史困局的关键引擎。

猜你喜欢
双循环经济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