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本科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2021-07-08 09:40宋惠芳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宋惠芳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2019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不仅需要通过思政课程的正面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通过建设课程思政借助专业课程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场深刻革命[1]。加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标尺。

一、高等院校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课程思想显得尤为重要[2]。

(一)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到每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无缝衔接[3]。根据本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把“育人”与“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专业课程的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提升课程的思想高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思政的“道”与“器”的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设课程思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历史主体意识;从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三个层面进行价值引领,塑造共同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

(三)建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实现“四个自信”

建设课程思政,对专业话语体系进行改造与创新,使思政话语与专业话语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实现融合和转化;建立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让学生意识并感受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为“作为中国人”而自豪,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增强使命担当,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的思政思想与思政元素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课程,围绕政治制度、政府体系、政治关系、政府职能、政府过程等基本问题展开,讨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参与、政治文化、公民社会以及对外关系等主题。这些内容刚好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建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能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中,发挥思政功能。

(一)一体两翼两法宝:“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的思政思想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以思想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专业课程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为辅助,以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互配合为保障,形成具有行政管理专业特色的“一体两翼两法宝”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体两翼两法宝”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播与输出,帮助学生塑造和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1.一体:以思想素质培养为核心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相引领;以思想素质培养为核心,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两翼:专业课程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的两个重要内容。一方面,“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一门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的课程,涉及到我国当前社会的很多实际状况,课程主要介绍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行政体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发展前景、改革思路等内容,这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能有效对接,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实现融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于个人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对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将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思政素质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理解在诸多影响因素作用下政府政策制定执行之难,理解行政体制改革的艰难,从而实现从看到问题、质疑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授课过程中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实现“内化、入脑”,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专业知识和形成行政管理专业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养成尊重宽容、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理念、法治思维、敏锐的社会感悟力、严谨的逻辑分析力;有助于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3.两法宝:理论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是促使“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发挥出思政功能的两大法宝。一方面,通过以课堂讲授知识、互动讨论、观点辨析、演讲辩论等课堂教学方式开展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让学生识国情、明责任、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正确认识各种思想理论的冲突和矛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三观”教育的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将课堂知识转化成为实践工具,直接感知课堂教学以外的“收获”,进一步印证、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达到开拓思维空间、规范专业行为、严以修身、严以律己,深刻认识社会、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目的。

(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专业课程从理论、制度、行为和过程四个层面以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视角分析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变迁,以及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课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协同效应,不仅有利于完成原有教学安排,而且有利于提升课程的思想高度,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思政元素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以“新中国为什么能建立”“中国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等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和中国建设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撼动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优越性决定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政党制度。

思政元素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充分阐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关键词,介绍“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国家元首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内容,让学生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土壤,自觉抵制西方各种思潮的入侵,引导学生坚定地走中国道路,坚持理论自信,坚定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文化自信。

思政元素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到课程教学中。宪法权威、人民代表、司法独立、民主集中制、国家职能、选举制度、兵役制度、权力监督、中国精神、公仆意识等教学内容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中西方思想政治文化差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为人、立人、成人的思政育人目标。

思政元素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以国家、政府、政治为讲授核心,必须直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肯定风雨70多年来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决心;同时深刻分析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走过的弯路,吸取教训。让学生意识到肯定成绩是为了鼓励前行,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坚定目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思政元素五: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以“新中国从何而来?”为开篇绪论,将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在中国传播、在中国发展等内容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清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形势,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课堂“活”与课外“鲜”:“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以课堂教学为主,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5]。按照课程教学任务安排,以书本章节为主线,以各个重要知识点为主题,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个环节,理论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实践锻炼主要通过课外活动,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引导学生分辨是非,抵制不良思想。课堂教学要“活”,教学形式多样化,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实现从“有所学”到“有所悟”;课外实践要“鲜”,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变无奈参与为真心实践,实现从“有所悟”到“有所行”。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现“为人”“立人”“成人”的育人目标。

(一)理论学习:课堂教学要“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专业知识与国内外发展形势、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现象结合,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以思促学;围绕听、说、读、写、看、演等教学活动主题,通过组内讨论、精心准备、团结合作、协调配合,以求准确把握所选主题的意义,翻转课堂,丰富过程学习,从体验的过程中感知思想触动,实现师生“双向互动”。

1.听:知识讲授、专家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这一方式主要由教师负责,具体方法:教师讲授课内知识,或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或运用网络慕课平台、学习通进行线上教学与讨论。

2.说:课堂讨论、辩论赛、演讲赛、新闻点评、学生讲课、当考官、模拟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开展“竞选是啥?”“城管来了!”“政府应急管理”“公共政策为什么这么难!”等主题的课堂讨论;举办主题为“我眼中的中国”的课前5分钟演讲;由学生分组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章;模拟面试,学生担任考官;模拟两会期间新闻发布会。

3.读:自主研读原著或经典作品。开设专业书籍目录,分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学期期末组织读书沙龙,分享读书心得,进行思想交流,作为过程性学习的考核项目之一。

4.写:热点小论文、心得、总结。鼓励学生就具体社会问题撰写小短文或读后随想,在思考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时候,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学会用内外因的方法分析问题,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看待问题。

5.看:公益广告宣传片、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或热点问题纪录片等。将部分视频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或引导学生课后观看,用视觉冲击的方式弥补言语无法表达的“感情”共鸣。

6.演:以小品、相声等形式进行课堂表演。举行1-2次的课堂表演,时间15分钟以内,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把枯燥的专业知识和思政说教变成亲身体验,更好地领悟课程思政所要传递的精神真谛。

(二)实践锻炼,课外实践要“鲜”

理论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融入到实践中,与社会接触中,亲身体验才能有所“悟”:做事要实、做人要实;才能明辨是非,懂得换位思考,宽容他人;才能锻炼组织、表达、社交能力,激发其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增强思辩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学生领悟思政教育真谛,推动课程思政的“入脑”和“内化”,实现从“为人”到“立人”再到“成人”的思政育人目标,从而达到一种“远者来,近者悦”的教育境界[6]。

1.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以“政府治理能力”“人民对政府满意度”为调研主题,分小组编写调查问卷表,走进基层社会,虚心向社会学习,向各阶层群众求教,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课程相关理论的融合,培养尊重客观事实、不“唯上”不“唯书”的求实精神,激发创意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培养立足专业、心系公众、关心社会、献身国家的高尚品质。

2.分组分主题,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参观对象为博物馆、科技馆、行政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实地参观事先有计划、参观学习有主题、考察过程有讲解、回班上课有讨论、组员交流有评价、总结之后有心得,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真正达到观有所获、学有所悟、悟有所思、思有所行。

3.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地球只有一个”“法:秩序的保障”等主题的宣传活动;开展维护交通秩序、社区义务劳动、政府部门实训等志愿者活动,培养遵循公德、服务社会意识。通过做力所能及的事,传播爱心,增强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提高自身修养,追求社会正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能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作用。

四、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优质的课程思政能以恰当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知识的传授、身心人格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7]。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如何?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如何?这需要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评价体系。可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考核方式,分项指标可参考表1。

表1 一级二级评价指标简表

1.过程性考核。制定随堂跟踪评价表,了解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需求、教学效果等。

2.终结性考核。制定育人教学效果评价表,以任课教师、学生、同行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多元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制订“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任课教师自我评估表”“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学生评教表”“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同行教师评价表”。

3.学习成效考核。通过主题演讲、模拟记者招待会、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考查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并将学生活动制作成册,检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思政课程的建设成效,也作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思政课程的建设成果。

(二)加强课程团队思政教育能力建设

优质的课程思政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传授课程知识、培养学科技能的同时,牢牢把握对授课学生的价值引领。加强课程团队思政教育能力建设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明确团队教师育人责任,建立团队教师的培养机制,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课程思政团队。

1.打造一支研究型课程思政团队

打造一支研究型课程思想团队需要考虑队伍的年龄结构、成员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特长。团队中有具有思政教育背景的老师,负责将思政元素贯穿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负责课堂教学;有擅长计算机操作的老师,掌握较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方法,负责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不同专长、不同年龄段的老师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提高,老教师将教学经验手把手教给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也将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传授给老教师。

研究型课程思政团队以课程思政建设为载体,进一步细化专业知识点,在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之间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对接渠道,使思政元素化解在专业知识中,利用专业知识发挥思政功能。同时,研究型课程思政团队坚持内涵发展,不断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体系、内容上进行了整合优化,运用大数据、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从而实现让学生从“有所学”到“有所想”,从“有所想”到“有所悟”,从“有所悟”到“有所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的。

2.自学+取经:提高课程团队成员思政教育能力

树立正确的思政观,把思政课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对待,通过自我学习和取经求教的方式,不断提高团队成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实现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有效融合,提高课程团队思政教育能力。

(1)自学:党政政策,慕课名师

紧跟党政政策。课程思政团队成员主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的法规制度,不断夯实思政基础,更新思政知识,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使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使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上慕课学名师。课程思政团队成员利用线上慕课提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扩展教学视野,有利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效对接;可以模仿教学名师的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化为己用,丰富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从而提升课程思政团队思政教育能力。

(2)取经:交流学习,参加培训

积极与思政课专任教师交流学习。思政课专任教师的思政课程体系完整,熟悉掌握各种思政元素,有着丰富的思政教学经验。与思政课专任教师交流学习,有助于团队成员发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新的对接点,有利于扩展和加大课程团队成员对思政教学的理解广度和深度,使课程思政教学更好地发挥思政功能。

主动参加课程思政培训。课程思政团队成员通过参加课程思政培训,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特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趋势,解决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遇到难点问题,从而提升团队成员的思政教育能力。

(三)创新思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1.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并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2.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

采用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注重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可开展线上线下互助教学,发挥线上教学时空灵活、信息传递便捷的优势和线下教学直观互动、容易引起共鸣的优势,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有利于用多种形式展示课程内容,也有利于实现与学生时时沟通。

3.总结反馈完善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建设过程需要不断反思总结。反思课程思政建设和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建设经验和授课心得,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同时,整理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成效好、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与感悟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一方面,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改革成果,为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抛砖引玉,与同行专家商讨学习,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