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与冠心病并发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021-07-08 14:04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4期
关键词:脉压颈动脉组间

刘 芳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循环内科,辽宁 阜新 123000)

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精神状态以及生活习惯具有密切的联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群体,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加重。动态脉压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正逐渐得到临床的关注[1-2]。本研究旨在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与冠心病并发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62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与54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并发症患者(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男、女分别30例、24例;年龄为66~80岁,平均年龄为(72.52±1.12)岁;病程为2~6年,平均病程为(3.62±0.12)年。对照组男、女分别32例、30例;年龄为63~82岁,平均年龄为(72.54±1.11)岁;病程为2~6年,平均病程为(3.64±0.1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考万学红、卢雪峰主编第9版《诊断学》中高血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患者年龄均超过65岁。②患者神志、思维均正常,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②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代谢系统疾病患者。③合并贫血、败血病、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④精神异常,不配合临床检测患者。

1.3 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行动态血压测定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量,应用动脉血压监测仪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7:00~22:00每小时记录1次白昼血压。23:00~次日6:00每小时记录1次夜晚血压。在行动态血压测定期间,患者可自由活动,每次血压测量过程中血压次数超过80%则记录为有效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量应用彩色高频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2 MHz,分别于左、右两侧颈动脉后壁分叉处及距离该分叉点1 cm近心端与1 cm远心端探查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取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平均值记录为平均颈总动脉内径。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脉压相关监测结果,24 h平均脉压(24h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24 hAPP)=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脉压(daytime pulse pressure,dPP)=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晚平均脉压(nighttime pulse pressure,nPP)=夜晚平均收缩压-夜晚平均脉压。②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应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其中TC正常值为2.9~5.7 mmol/L,TG正常值为0.45~1.80 mmol/L,HDL-C正常值为1.16~1.55 mmol/L。③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平均颈总动脉内径以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最大厚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动态脉压相关监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24 h APP、dPP以及nPP分别为(62.44±4.34)mm Hg、(62.34±3.43)mm Hg、(60.43±2.43)mm Hg,对照组患者24 h APP、dPP以及nPP分别为(55.54±2.43)mm Hg、(55.12±2.34)mm Hg、(53.23±2.33)mm H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58、15.545、15.562,P<0.05)。

2.2 两组患者的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TC、TG、HDL-C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颈总动脉内径以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最大厚度分别为(1.25±0.28)mm、(0.35±0.03)mm,对照组患者平均颈总动脉内径以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最大厚度分别为(1.01±0.27)mm、(0.05±0.04)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42、10.253,P<0.05)。

3 讨 论

高血压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生与年龄、饮食习惯、情绪及心理等因素有关,个体长期吸烟酗酒、摄入的脂质超过机体代谢最大范围,在影响机体血脂代谢的同时可破坏机体纤溶系统的平衡,致使血小板聚集能力提升,最终导致血小板与脂质、炎性介质聚集、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日积月累在动脉血管壁上形成蜡样脂类物质,该类蜡样脂类物质可降低动脉弹性,致使动脉管腔逐渐变窄,甚至完全阻滞,从而影响冠状动脉血液灌注[3-5]。高血压是个体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主要是由于高血压使机体血液冲击动脉血管内壁,动脉血管内壁蜡样脂类粥样硬化物质受血液冲击形成涡流,继而加重了动脉血管内膜损伤[6-7]。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部分学者认为动态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并发症患者的预测作用不低于高血压相关监测数值,脉压与收缩压、舒张压相同均可在1 d内发生较大波动,单一用某一时间段的血压测量结果判断患者的血压是片面的,平均脉压是患者24 h内血压的平均水平,其参考价值更准确[8-10]。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增大可导致血管壁受到的侧压增大,血管壁弹性降低,动脉血管内膜因血管壁炎性成分断裂、疲劳发生损伤,继而增加了动脉血管的僵硬程度,在血脂代谢异常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影响下,促进并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程度[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24 hAPP、dPP、nPP、TC、TG、HDL-C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颈总动脉内径以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脉压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高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猜你喜欢
脉压颈动脉组间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测量血压时要注意“脉压”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特点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Numerical Solution of Fractional Fredholm-Volterra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Means of Generalized Hat Functions Method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