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意识:课堂教学的战略定位

2021-07-11 10:47曹周天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曹周天

【摘 要】全局意识是课堂教学中的战略定位问题,它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整体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教学全过程,从宏观层面对整个教学活动做出统筹规划。全局是一个相对概念,一方面可以把一节课的总体教学内容看作这节课的全局,另一方面该课所教内容在学科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同样也涉及全局问题,其实质是具体教学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树立全局意识,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有助于课堂全面育人目标的完美实现。

【关键词】课堂教学;全局意识;教学统筹规划

课堂是发挥学校综合育人功能的主阵地,受到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围绕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问题进行研究,涌现出一大批富有真知灼见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方略。这些成果多聚焦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一具体环节或者具体方法,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对课堂教学展开研究,却缺乏了对课堂教学活动整体运行状态的全面把握。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往往作为一个系统来运作,唯有这个系统中的各要素都能发挥自身优势、通力协作,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预期成果。鉴于此,我们要积极树立课堂教学中的全局意识,以此为统领,全面谋划,协同推进课堂教学的各项工作。

一、对课堂教学中全局意识的基本认识

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它的字面意思是说,若是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不足以治理好一个局部地区。我们将之迁移到教学领域便可发现,在处理诸多课堂教学问题时,同样存在如何把握好全局这个问题。

要谈课堂教学中的全局意识,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全局意识。所谓全局意识,就是指在统筹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从教学设计的整体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决策规划,让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伦理活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以“胸有成竹”的典故来比喻课堂教学中的全局意识,她认为,“画家胸中先有整幅画的布局,才可做到:有疏有密,疏密得当,不是密不通风,令人窒闷,也非东零西散,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条畅理顺,斐然成幅,或貌似乱笔,而乱中有致,秩序井然。”[1]184做到胸有成竹,自然是教师对教学全局有了通盘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其目的性和针对性则会大大增强。

众所周知,教师、学生、课程、活动、环境等教学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可以带来课堂教学系统的优化与效能的提升。课堂教学中全局意识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提炼为宏观性、整合性和融通性这三个理论特征。具体来说,宏观性强调的是对课堂教学中关键问题的关注。

所谓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主要是指能主宰并支撑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点,比如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与核心技能、教学的主要环节等。之所以对这些问题要予以优先关注,是因为对它们的理解与安排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运行轨迹。安排好这些内容,教师就能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占据宏观调控的有利位置,对教学中的环节设置、节奏调整、内容选择、时间分配等一系列具体而琐碎的问题做好周密的安排与部署。整合性则是从统整教学各要素的角度来说的。“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发挥,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学的整体效果。要想取得最优化的整体效果,应力求教学的各要素按照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合理地加以配置。这样,把每一个局部因素,综合到教学过程的整体结构中,既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又使教学取得最优的整体效果。”[2]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依赖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参与的同时,还与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做好课堂教学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统整安排,是教师实现教学有序、高效、协调发展的基础工作。融通性则是从动态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毕竟,静止的课堂是不存在的,从上课铃响的那一刻开始,课堂教学便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任何希望通过一套固定的教学设计完成該课堂所有的教学任务的想法几乎都是天方夜谭。因此,在时间线性变化的发展过程中,各教学环节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运行轨迹中把握好教学主基调,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设计的大前提下,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变化适时做出调整,以求得教学全局的稳定与坚实,这是融通性特征的核心要义。

综合来看,全局意识中的宏观性、整合性和融通性启示我们,要用一种综合的视角来审视课堂教学,统筹规划整体教学活动,才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达到游刃有余、拿捏自如的理想境界。

二、关键要理解“全局”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对性

对课堂教学中“全局”概念的准确理解是树立全局意识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全局意识引领作用的关键。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论与生活》一书中就曾指出,教学过程中的“整体”和“局部”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他举例说:“学校某一年级中学习的一门学科,对它的各个章节或专题来说是一个整体。同时,就该年级的全部教学工作来说,一门学科又是它的局部。”[3]这一观点对我们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中“全局”概念的相对性具有启发意义。对此,我们可以做如下解读。

首先,从整节课的角度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称为全局。这是对课堂教学中全局概念最直观的理解,可近似等同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通常来说,一节课总是围绕某一项或某几项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为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往往需要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每堂课也是有机整体,忽视了这一点,上课时东捡一点,西拽一块,拾在篮里就是菜,课上得鸡零狗碎,学生窥不到一斑,更不用说能见全豹,同样受不到教益。”[1]183教师只有在全面把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才能在课堂上自如地调配各种课程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其次,从学科课程的整体角度审视,一节课的内容同样关涉该学科课程教学的全局问题。如果教师把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局限在具体的某一课时上,则不能充分把握某一门课程的整体框架与知识结构。毕竟,教材中某一篇课文或某一章节的内容,往往需要用若干课时才能完成。有鉴于此,我们在理解全局概念时,就要从单一教学活动的局限中跳脱出来,转而思考该教学内容与其他内容的关联性及其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曾在《语文教学的形式化倾向》一文中指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关注细节,失了全局”的问题。他认为,“出于形式化考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讲解课文时,常常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语法细节和表达的技巧,忽略了把整篇课文所要表达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兴趣集中在边缘化的形式和技巧上,在感情上缺乏对所学的课文的总体精神的沟通、把握和认同。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需要学的东西反而没有学到。”[4]其实,不光是语文课的教学,其他学科,特别是在理科教学中,因过分注重公式运算的技巧训练而忽视科学思想方法和价值观教育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根本,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全局意识有关。

总的来看,对课堂教学全局意识理解的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对性”的尺度,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选择恰当的参照体系。对课堂教学中全局的概念设定,既不过分夸大,也不过分聚焦;既不让有关课程知识体系的大框架干扰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把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塞满,也不让个别教学中的重难点成为干扰或是阻碍总体教学进度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不论是把某一节课看作全局,还是把一门课程的整个知识体系看作全局,教师都必须在筹备课堂教学之时站得高、看得远,有超前意识,能够提早规划。只有在备课谋划中抢占了先机,才能在教学中获得主动。

三、树立课堂教学中的全局意识不能忽视对细节的关注

当然,树立全局意识并不意味着忽略或无视细节。处理好课堂中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有助于课堂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我们既强调树立课堂教学的全局意识,也不放松对细節的关注,是因为任何一节课都是若干教学流程与教学活动的组合,缺少了具体的教学细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就变得残缺不全,全局意识的确立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节课或一门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安排得精细与否,直接影响实际教学的呈现效果。对细节的周全考虑,既有助于丰富和凸显课堂教学主线,又能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素材。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在设计出一条贯穿全课的教学主线的基础上,还为教学的各环节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则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细节的关注也不是漫无目的的平均用力。著名哲学家胡绳先生曾强调,“照顾全局不等于平等地照顾所有的各局部。如果在任何情况下必须把所有的局部都认得清清楚楚,然后才能对全局有所判断,那就反而会使我们永远不敢说关于全局的话。”[5]这就启示我们,对重点教学细节的选择要把好准入关,对承担推进教学功能的重要环节进行精细设计,使之成为实现课堂全面育人目标的核心动能。如语文课上对著名作家的简介、历史课上对重要史实的介绍等就属于这类“承担推进教学功能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需针对这些内容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各方素材,写出较为精当、简洁的完整讲稿。这些介绍性的文字可能只有几句话,在整节课的教学时长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却是教学中最有可能出彩的地方。

综合来看,全局意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战略核心地位。可以说,把握好了课堂教学的全局,也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命脉。正如“牵牛要牵牛鼻子”一样,调节课堂教学中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及相互关系需要找到一个关键抓手,全局意识的确立或许可以为我们顺利破解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难题提供有益支持。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赞科夫.教学论与生活[M].俞翔辉,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俞吾金.哲学随感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胡绳.胡绳全书: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