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丽华教授脐针治疗贝尔麻痹经验

2021-07-12 03:05沈梦霞吴江霞商雯芳宣丽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进针面神经面瘫

沈梦霞 吴江霞 商雯芳 宣丽华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贝尔麻痹指茎乳孔内面神经发生的非感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角歪向健侧,用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贝尔征[1]。面神经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脸部肌肉、泪腺、唾液腺、蹬骨肌、舌前2/3的味觉纤维,以及鼓膜和外耳道的一般感觉纤维,因此患者还可能出现眼干、口干、味觉失调或丧失、听觉过敏、耳周疼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贝尔麻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有冷刺激、病毒感染、免疫炎症、解剖异常、局部缺血等学说[2]。面神经炎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面神经水肿可导致神经受压并造成暂时或永久性神经损伤[3]。西医指南推荐发病3d内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他常规治疗包括抗病毒及营养神经药物的应用;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行手术治疗,但目前面神经减压术的疗效仍不明确,且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4]。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但仍有30%的患者遗留面肌无力、联带运动、面肌痉挛或鳄鱼泪等后遗症[4-5]。

宣丽华教授是浙江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对于面瘫的诊治经验丰富。脐针疗法是齐永教授发明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神阙穴来达到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目的[6],操作简便,适应证广。宣教授运用脐针疗法分期论治贝尔麻痹,经验独到,笔者有幸跟诊,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基本病机 贝尔麻痹,归属于中医 “面瘫”“口僻”范畴。宣教授认为贝尔麻痹发病之根本在正气亏虚,其标责之于风邪外袭。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负担重,熬夜加班常见,劳则耗气,导致脾气亏虚,或素体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正气不足,则卫外不固,若受外邪侵袭则易发病。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言:“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宣教授门诊最常见的是脾虚体质的患者,其次为阳虚体质,许多患者发病前有熬夜史、疲劳史,多在气候冷暖交替、淋雨、吹风后发病。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其他六淫邪气侵袭人体,导致贝尔麻痹的发生。《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中藏经》记载:“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或口眼偏斜。”[7]

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面部为手足三阳经汇聚之处,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或兼夹寒、热、湿邪乘虚侵袭,导致阳明、太阳、少阳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弛缓而致口眼歪斜。

1.2 分期特点

1.2.2 恢复期正虚邪滞,兼夹痰湿 患者因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土,或素体阳气不足,不能祛邪外出,导致病邪深入,内居筋肉,并与痰湿夹杂,风痰互结,痹阻经络。

明代楼英[9]《医学纲目》论曰:“目喎斜者,多属胃土有痰,治法宜辛温,泻金之短缩,平土之湿痰也。”宣教授门诊见到的贝尔麻痹患者以形体肥胖者居多,常伴有神疲乏力、大便不成形的症状,属形盛气虚,素体痰盛。部分患者即使在发病1~2个月后仍有面部疼痛症状,面肌运动功能较病初无明显改善,对此类患者行面神经增强磁共振检查通常提示神经水肿依然存在。面神经炎症导致的神经水肿,中医学将其病理产物归属于水湿范畴,水肿的慢性持续与患者正气不足密切相关,脾虚运化失常,或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湿邪粘滞不去,均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1.2.3 后遗症期气血不足,因虚致瘀 贝尔麻痹患者发病3个月仍未痊愈者容易留下后遗症,后遗症或因早期失治误治,或因神经损伤严重所致。久病必虚,病程迁延日久,耗伤气血,筋肉失养,则面肌收缩乏力,或因阴血亏虚导致虚风内动,出现面肌痉挛、联动的症状;久病必瘀,气血不足,则无力鼓动血运,导致血瘀。

2 分期治法

2.1 急性期祛风通络 宣教授认为急性期面部疼痛提示面神经处于急性水肿状态,应避免不恰当的刺激,因此急性期不在面部进行针刺,以脐针艮、兑、离为基本处方。面痛已除者可行局部毫针浅刺法,通常在发病10d至2周之后进行。

艮位、兑位组成“山泽通气”[10]110,为通之大法,可用于治疗一切堵塞性疾病。从卦意上看,艮为山,兑为口,山下开口为通,土生金为泻,以此法治疗则经气得通,邪气得泻,气血调畅,经筋得养。贝尔麻痹属于发生在面神经的炎症,炎症性质属火,本位在离。根据脐全息理论,离位既对应人体头面部 (洛书全息律),又对应眼睛(外八卦全息)。见图1。因此针刺离位在祛邪的同时可改善面瘫患者的眼部症状。对证属风热者,可加用“朱雀三针”[10]116增强泻热之效。对脾虚乏力症状明显者,可加用坤位,意义有二:其一,坤位对应脾土,脾主肌肉,面部肌肉弛缓不用,本位取坤;其二,土为火之子,依据五行理论“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针刺坤位可泻离火。

图1 脐全息图

有研究表明,贝尔麻痹患者具有血粘度升高、血液流动缓慢、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特点[11-12]。“山泽通气”对于人体神经、循环、淋巴系统均有疏通作用,可加速血液、淋巴循环,促进水肿消除,恢复神经微循环,防止神经进一步损伤。

2.2 恢复期益气温阳,化湿通络 宣教授在恢复期重用益气温阳之法以鼓邪外出,兼化痰湿,依据患者体质可选择“健脾三针”[10]114或“生阳三针”[10]113,配合局部毫针刺或电针治疗。

2.2.1 健脾化湿通络 脾虚患者脐部望诊可见脐壁坤位处皮肤凹陷或色白,临床表现为易疲劳、乏力、动则汗出、面色萎黄、大便烂等症状。脾虚患者选择“健脾三针”[10]114,穴取震、离、坤位,取木生火、火生土之意,培土制水。脾气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转输全身而濡养四肢百骸。脾气健运,清阳得升,则面部清窍、筋肉得以濡养,气血充盛,则邪气难留;脾气健运,津液输布正常,则痰湿不生,经气流通。

2.2.2 温阳化湿通络 阳虚体质多见于年老者,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晄白、浮肿、恶风、畏寒肢冷等症状。阳虚患者选择“生阳三针”[10]113,穴取坎、震、离位,取水生木、木生火之意,化生阳气。阳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功能,可鼓动气血生化,兼可温化水湿,面瘫恢复期邪气稽留,需要振奋阳气以祛邪外出。

2.3 后遗症期培补正气 后遗症期的治疗为以培补正气、化生气血为要,脐针处方多选“健脾三针”[10]114或“四正位”[10]117。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此期宣教授也十分重视健脾法的运用。体质虚弱者,可选“四正位”,按照坎、震、离、兑的次序进针,分别对应人体肾、肝、心、肺四脏,符合大自然阳气左升右降的运行规律,可激发先天经气,调动全身气血运行。同时宣教授认为,疾病后期正气虚弱,刺激量不宜太大,面部取穴宜少,针刺宜浅,仅在面部残留乏力或痉挛部位少量留针。

3 治疗特点

3.1 安神定志,注重揣穴 治神是针刺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和前提。医者在针刺操作过程中,需要集中精神,达到精神安定、心境平和的状态;患者也需要调摄精神,配合医师感受针感并及时反馈。

脐针进针要求定位精准,多在压痛点、色变点、褶皱点、凹陷点等部位进针[10]118。在门诊治疗的过程中宣教授常常花费较多时间选穴,进针之前先望诊,充分暴露腹部,选择合适的光线,通过观察患者脐部的位置、形态、色泽、褶皱等来判断其病理生理状态。如左侧面瘫的患者,在乾位(面部全息对应左侧口角)进针时,若看到局部色素变化点,则就从色变处进针;若无色素变化点,则以针的钝头在脐壁探查疼痛敏感点,试探性进针,观察患者反应,若患者出现明显酸痛感往往效果立竿见影。可在进针前嘱患者做鼓腮动作,进针后再次鼓腮,若定位精准,可观察到口轮匝肌力量明显增加。

3.2 一穴多义,圆机活法 在临床施治选方的过程中,宣教授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灵活选用全息法,选穴尽量精简,以一穴多义者为佳。如使用“健脾三针”时常配合乾位,乾为首,对应头部病灶,同时坤、乾组成“地天泰”卦象,象征着万物通利,疾病向愈。离位对应人体的眼睛、头部和颈部,故针刺治疗时可涵盖这三个部位的疾病。兑卦是山泽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其卦形象口,可用于治疗口部疾病,故对于口角力量差同时兼有气滞症状的患者首选兑位。

4 验案举隅

支某,女,26岁,2020年8月17日初诊。 主诉:右侧口眼歪斜8d。8月9日发病,已外院就诊,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曾有可疑激素过敏史,因而未予激素治疗。刻下症见:右耳后及面部按之酸痛,无耳鸣,有听觉过敏,稍有舌麻,无味觉下降,眼泪多。查体:右额纹消失,闭目欠紧,耸鼻差,示齿不能,噘嘴差。面色偏红,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西医诊断:贝尔麻痹;中医诊断:面瘫病(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泻热、通络牵正。处方:山泽通气+朱雀三针。操作:脐部消毒后,取0.30mm×25mm毫针,先后在脐旁艮、兑、离、巽、坤位进针,以脐蕊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约15°斜刺,留针30min。脐部望诊兑位可见一横向褶皱,于褶皱中点处进针。右侧胸锁乳突肌内缘平环状软骨处有明显压痛,较左侧为甚,巽位可见一色素变化点,于色素变化点进针,针尖朝向压痛点,患者感脐部进针处疼痛剧烈,再次触诊时右颈部压痛明显缓解,停止操作。

8月18日二诊。患者自诉眼泪多明显改善,右面部酸痛好转,按之仍有疼痛,自觉面部力量较前增加。查体:右额纹有微动迹象,闭目欠紧,耸鼻差,示齿右上1颗,噘嘴差。处方同前,触诊时患者右颈部压痛明显改善。

8月20日三诊。患者诉右耳后疼痛明显好转。查体:右额纹微动,余基本同前。处方:脐针,山泽通气+朱雀三针;体针,双侧合谷、患侧下关。

8月21日四诊。患者右耳后疼痛已除,面部酸痛按之较前减轻,舌麻、听觉过敏已除。查体:右额纹微动,闭目欠紧,耸鼻差,示齿右上1.5颗,右下3颗,鼓腮漏气。处方:脐针,山泽通气+朱雀三针;体针,双侧合谷,患侧下关、阳白。

8月31日复诊。疼痛已愈,鼓腮略乏力,闭目右侧略欠紧,额纹、耸鼻、示齿基本对等。

按语:本例患者初诊时尚属急性期,以耳后及面部疼痛、多泪、听觉过敏、舌麻为主症。病初邪气入络,患者面色偏红,结合舌脉,证属风热袭络。急性期治疗当以祛邪为要,故以山泽通气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艮位面部全息对应右侧口角,兑位外八卦全息应口,结合脐部望诊,在进针时可有的放矢,于色素变化处或褶皱处进针。离主火热,且对应头面部、眼睛,初诊后患者眼轮匝肌力量增强,多泪症状改善迅速。急性期病在表,《伤寒论》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这三个时辰正对应的是“朱雀三针”,朱雀五行属火,此方可加强解表泻热的功效。现代人多伏案工作,颈部病变易引起头颅供血障碍,可累及面神经,“朱雀三针”取巽、离、坤位,在胚胎全息中右颈部压痛点对应巽位,脾主肌肉,对应坤位,一穴多义,增强疗效。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有活血祛风通络之效,面口合谷收,此穴为宣教授治疗面瘫常用穴。下关穴为足阳明和足少阳经的交会穴,其解剖结构深部有面神经颧眶支和颞支分布,为治疗面瘫的要穴。患者治疗两次后额纹恢复欠佳,故在面痛症状消除后加刺阳白,激发少阳经气,改善局部循环。诸穴合用,邪去络安。

5 结语

宣教授认为贝尔麻痹的发病以正气亏虚、风邪侵袭为基本病机,总属本虚标实。部分患者虽然病初恢复较快,但局部乏力的后遗症可以一直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治疗上除了探究局部针刺的优化方案,还应注重全身体质的调节。脐针疗法可激发先天经气,调节全身气机,尤其对于面瘫急性期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宣教授重视分期辨治,对于病程不同阶段,治疗各有侧重。急则治其标,急性期用山泽通气配合离位以祛风通络;恢复期正虚邪滞,或兼有痰湿内阻,此期治疗重用益气温阳之法,选择健脾三针或生阳三针;后遗症期以扶助正气,化生气血为要,可选择健脾三针或四正位。宣教授运用脐针疗法治疗贝尔麻痹,谨守病机,分期辨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学习。

猜你喜欢
进针面神经面瘫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情评估及预后的应用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