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新媒体专业课程教学实施途径及建议

2021-07-12 15:42惠阳董佳琦李金录
新西部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

惠阳 董佳琦 李金录

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必要路径。全面梳理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使命担当、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既符合新时代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课程思政”与新媒体专业结合的具体实践,可以真正完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使命。

2014年,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进行“课程思政”试点工作,揭开了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改革的序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全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不仅彰显着技术的进步,更是传播手段的变革。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浪潮,了解并合理運用这一新兴媒介,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分辨是非的能力、价值观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课程思政在新媒体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研究内容较少,本文将从新媒体课程的教学现状、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实施路径及“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新媒体教育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新媒体课程的教学现状

新媒体课程以各类新媒体平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形态的新媒体技术与形式,探究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表现形式,培养具有创造性与思辨性的新媒体从业者。新媒体作为新媒介、新课程,许多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一) 课程目标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技术的变革,使传统的新闻业态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培养目标难以匹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内容生产、把关到信息发布使得新媒体专业人才产生强烈的社会认同危机、个人认同危机与自我认同危机。这就要求培养目标和模式都需要重新布局,通过多种途径逐步提升新媒体人才的社会认同、专业认同与价值认同,借此重塑新媒体人才的专业自豪感与认可度,扎实提升人才的媒介素养。[2]新媒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给学生打下夯实的专业基础,还需培养学生在信息巨浪面前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这也对教师的育人意识、思政意识、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 课程内容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新媒体课程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师传生受,缺乏互动性,学生课堂参与感较低。课程学理性较强,虽然可以填充大量教学案例,但理论部分仍较枯燥,很难形象生动的诠释新媒体技术构成、新媒体管理等专业内容。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由学生参与组织设计、管理微信公众号等内容,但由于受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时等因素的影响,无法让学生充分参与由无到有,再到成熟运营的全过程,实践周期长,难以通过教学环节实现。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得整个课程教学效果,甚至课程培养目标在达成度上都大打折扣,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 缺乏思政元素的有机渗透

自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召开以来,各高校均加速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改革,让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新媒体人才作为传播过程的“主力军”,理应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作信息传播的“乌合之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过于强调新媒体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够重视思政元素的挖掘。事实上,通过新媒体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应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数据爆炸的新闻不盲从、也不盲目否定,经不断的学习与课外实践不断提升人文与媒介素养。在众多新媒体的案例中挖掘思政元素,重视、关注、加强和梳理新媒体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教育是新媒体课程的重要组成,挖掘恰当的思政元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机融入各环节的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容易接受的语境进行教学指导,避免生搬硬套。将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价值观念融入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判断能力、思辨能力,还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从宏观层面,要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修改并完善原有教学目标。将价值观引领、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培育、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融入新的教学计划与目标。结合课程教学、课程实践、行业实习,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感受作为媒体人的社会使命、责任担当,感知社会、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切实感受技术的突破带给传统新闻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虚拟现实(VR)带来的沉浸式报道体验,4K、8K带来的高清晰度观感以及5G带来传播速率的倍速提升等给新闻报道的样态、传播媒介与效率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不论从专业知识技能还是行业实习实践都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提升作为新闻人的职业素养,深刻认识作为新闻的传播者、把关人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切实体会融媒体时代社会、行业对媒体工作者的职业要求,转变思想、以包容的心态接受变化,树立远大理想与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3]

从微观层面,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与评价体系,继续实施“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大纲,从纲领上为课程建设提供指导依据,从而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新媒体课程思政内容的渗透,拓展学生的政治视野,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与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加大课外实践教学比例,并在实践中融入思政教学,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教学活动却并未因疫情影响而停滞,反而由于互联网连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新的学习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用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并在线下及时进行巩固与强化加深,对于学生对知识的全方位掌握与预习、复习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新媒体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新媒体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既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也是行业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践新媒体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十分必要。

(一)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提升思政水平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教师。教师的思政水平更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才能更佳。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不光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教育背景,也要通过学习不断强化思政理论水平。一方面,要对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党史等内容的学习,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坚决做到“四个自信”,进而将思政教育的心得应用于学术研究与教学指导中。[4]改变认识,明确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更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职责,[5]要主动承担起“三全育人”的责任,树立职业荣誉感,积极推动专业课程思政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作为新媒体课程教师,更要教育学生有效掌握和运用这一媒介,教导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年轻人牢牢把握新媒体舆论宣传的主阵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问题、形成个人观点,不从众,客观地分析新闻事件并进行报道,将“以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始终贯穿专业知识传授的各方面。

充分利用好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以长安大学为例,学校坐落于文化古城西安,这里拥有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供教学使用。教师既能通过带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挖掘教学资源、丰富课程设计素材,还能通过参观、策划选题报道加强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知识、文物古迹的了解,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意识。

(二)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媒介素养

在“人人都是传播者”时代,加强学生专业认同,强化各项新闻工作者所要具备的各专业技能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转变思路,教导学生从“书本学”到“做中学”,由问题、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判断与分析。对新闻专业学生而言,正确认识、把握与控制舆论导向是学习的基本素质。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发展与管理规律,从海量数据中敏锐抓住新闻点、甄别网络信息,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秉持客观公正的报道态度,建立新媒体思维。

在融媒体环境下,新媒体课程教育要紧密围绕“融”的行业需求进行转变,培养能够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集挖掘、策划、采、写、编、播于一体的专业人才。同时,课程案例与实践要紧密结合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课程常备常新,教学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更新教学思路,使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要求与社会的需要。时刻强调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体现人文关怀,时刻牢记作为一名新闻专业人才的使命。

(三)将“课程思政”深入各教学环节

新媒体课程思政教育就是要在整个教学体系与环节找寻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提升思政内容的亲和力与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也就是说,要注意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合度,避免生搬硬套与硬性灌输式教学方法,要多种方法并用,采用启发或互动的办法让课程思政上充满乐趣。运用新媒体技术自身优势,创新教学形式,打破课堂的局限,采取“线上+线下”的教学组织形式。线上教学,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预习、学习与复习,同时,学生可以在线上通过弹幕、留言等形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体现学生在线上课的主体地位;线下教学,则以案例教学与实习实践为主要内容,强化教学重点与难点,实践环节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如英雄楷模、抗疫身影、校园榜样等内容进行主题策划,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新媒体宣传报道,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打造校园偶像等,潜移默化中感受伟人、英雄甚至身边人的榜样力量。

疫情背景下的新媒体“课程思政”教育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为了响应“学生不返校”“停课不停教”的号召,学校积极筹备、精心组织了为期数月的线上教学,这为新媒体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考验,同时也重构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由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理教育是学生掌握新媒体专业知识理论的主要部分,是进行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梳理和搭建知识体系与架构,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以疫情期间发生的新闻事件、网络发展、对事件的推动为媒介,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并感知中国人民在抗击突发情况中的决心与力量,彰显大国形象,建立由中央到地方政府、到身边社区志愿者全国人民面对苦难的勇气与责任担当,旗帜鲜明地弘扬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突出表现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英勇战斗精神,顾全大局、壮士扼腕的和“一盘棋”精神,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充满信心、敢于胜利的积极乐观主义精神。[6]

在实践教学方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式教学,通过搭建各式实践平台提供学生可选择的实践项目,例如编辑在线文档、运营微信公众号、舆情分析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培养。荷兰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实践”,[7]实践是巩固理论学习,加强动手能力,引起教学思考的重要教学过程。以新媒体为媒介宣传疫情期间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事,挖掘优秀的社区志愿者、医护人员、校园疫情防护人员等进行宣传,旗帜鲜明地宣扬中国人民抗击疫情期间表现出的大国形象,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8]将中华民族伟大抗疫精神与新媒体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用好疫情防控这项时代案例,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合力,以疫情防控为契机,上好新媒体的课程思政,培养出可以适应新时代我国新闻传播工作发展与需求的优秀新媒体人才。

结 语

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新媒体课程教学既是响应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的号召,也是将新媒体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的有效路径。要做好新媒体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要将思想政治与新媒体实现的社会价值有效整合、统筹协调,通过提升教师思政水平、加强思政育人意识,主动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渗入新媒体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家国情怀,从而树立起牢固的职业使命与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J].青年记者,2020(36).

[3]郑晶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4]王建国.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2).

[5]鹿丰玲.三全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问题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8(26).

[6]时代新声.沿着伟大抗疫精神照亮的路坚定“蜀道行”[EB/OL].https://www.sohu.com/a/432969333_181081,2020-11-19.

[7]杜世友.PBL在高职院校影视制作课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2.

[8]刘丽.论家国情怀对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价值[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6).

作者简介

惠 阳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工程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数字媒体形态設计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学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