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凯
黑水城出土的俄藏Инв.No.1042 号文书上所写内容为杜牧的诗与柳永的词,这是首次发现汉地诗词在西夏传播,对了解宋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除了孙继民先生对其进行录文(1)孙继民:《俄藏黑水城汉文非佛教文献整理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700—704 页。之外,并无他人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欲在此基础上,结合文书内容对其重新定名,并进一步探讨该文书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现象。
俄Инв.No.1042 号文书收录于《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 册第288 页。《俄藏黑水城文献·叙录》指出该文书为西夏写本,西夏文刻本经折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八十七封套裱纸,未染麻纸。高12.2 厘米,宽31.8 厘米。两张纸上下黏接,每一大字下习写数行小字。因左右上下均经裁切,故上面大字不存,但据所存双行小字可推知为“水风频寒花渐老月”;下面纸写大字为“钦风飘尽梅花落”。背部书写格式相同,小字:“感中来不自由觉声孤”;大字:“限青草何年恨未”。(1)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 册《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61 页。现将其录文如下:
正面:
(上部)
19.宫(1)孙继民先生的录文中未录此字。见孙继民:《俄藏黑水城汉文非佛教文献整理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02页。帝帝帝帝帝
背面:
(上部)
正面上部所写内容“水风频寒花渐老”,系出自柳永的《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下部所写内容“也钦风飘尽梅花落帝”,不知源自何处。背面上部所写小字为“感中来不自由觉声孤”,下部分内容“限青草何年恨未”,出于唐朝杜牧的《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因此该文书原题“习字”显然不妥,应拟为“习字杜牧诗与柳永词”。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主要表达的是杜牧对好友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没有公平取才的不满,抒发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1)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参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论钱塘》,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第31—32 页。;而《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是柳永怀念湘中故人所作,情感悲切。传统蒙学教育中虽有像《千家诗》这样的诗集作为蒙学教材使用,但多是词义简单,情感向上,符合孩童浪漫天性的诗,而俄Инв. No.1042 号文书所载的两首诗词情感悲切,诗风沉重,并不适合作为蒙书使用。文书抄写者以这两首诗词作为习字的题材,可能是出于对诗文内容的喜爱;也或是因接触到的诗词有限,因而只能以可获得的诗词作为习字范文。
该文书背部上下所写内容皆为杜牧的诗,我们凭此可推算出该纸张的大小。杜诗全文为“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1)[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207 页。,共56 个字。如果此诗是全文抄写,背面上部现存的第一个字是“感”,被裁剪的就应是“百”字,下部第一个字是“无”,被裁剪的应该是“思”字。将其抄写内容还原后可以发现,上部抄写的内容应该是“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共18 个字。下部也按18 个字计算,抄写的内容应该是“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犹不见,道”。该诗共56 个字,每张纸写18 个字,需要5 张纸,如果其他纸张可多写若干字,也需要4 张纸。该纸张的大小为12.2×31.8 厘米,从“无”至“休”共9个字,由于“无”与“休”两字各余一半,合起来为8 个字,所以该纸张的长度应为31.8÷8×18=71.55 厘米,加上天头地脚大概长为75 厘米。
该文书所写内容来自杜牧的诗与柳永的词。杜牧的诗文主要收录在《樊川文集》中,《樊川文集序》载:“明年冬,迁中书舍人,始得少恙,尽搜文章阅千百纸,掷焚之,才属留者十二三。延翰自撮发读书学文,率承导诱。伏念始出仕入朝,三直太史笔,比四出守,其间余二十年,凡有撰制,大手短章,涂膏醉墨,硕伙纤屑,虽适僻阻,不远数千里,必获写示。以是在延翰久藏蓄者,甲乙韱目,比校焚外,十多七八。得诗、赋、传、录、论、辩、碑、志、序、记、书、启、表、制。离为二十编,合为四百五十首。题曰樊川文集。(2)[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之《樊川文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5 页。”
杜牧最后留下的诗文仅存十之二三,经过裴延翰将自己保存的诗文与杜牧留下的经过比对,进行编目,分为20 卷,即后世所见的20 卷本《樊川文集》。之后又有杜陵田概所辑《别集》一卷和不知何人所辑《外集》,与裴延翰所编20 卷《樊川文集》形成了传之后世的二十二卷本《樊川文集》(3)郝艳华:《<樊川集>版本述略》,《图书馆学刊》2003 年第3 期,第60 页。,这首诗就收录在《樊川文集》第三卷。除此之外,宋人编纂的大型类书《文苑英华》也收录了这首诗(4)[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三一三《诗·居处三》,中华书局,1966 年,第1607 页下。,但该书的刊刻是在南宋宁宗嘉泰年间(5)宋璞:《宋代类书的刊刻与出版》,《芒种》2018 年第4 期,第17 页。,流传到西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黑水城出土的杜诗不可能来自《文苑英华》。同时经过搜寻,发现《宝贤堂集古法帖》卷二收录有宋太宗草书《寄张祜诗帖》(6)晋祠博物馆编:《宝贤堂集古法帖》卷二,文物出版社,2002 年,第62—64 页。,即杜牧的这首《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俄Инв. No.1042 号文书上的杜牧诗可能就是来自这两种文献中之一种。现在笔者将宋朝刻印的《樊川文集》中的这首诗与宋太宗手书的《寄张祜诗帖》及黑城出土的杜诗内容进行对比,从而探寻俄Инв. No.1042 号文书上杜牧诗的文献来源。现存最早的《樊川文集》为《四部丛刊》明景宋本与景苏园影宋本。
(1)[唐]杜牧:《樊川文集》卷三,江南图书馆藏明翻宋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5 页。其内容差异如下:(2)[唐]杜牧:《樊川文集》卷三,清光绪丙申景苏园影宋本,1896 年,第5 页。
?
“中”与“衷”,“觉”与“角”虽然字形不同,但有相同的读音,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音同字不同的情形,但“无限”与“无尽”,“青草”与“芳草”之间的差别应是所宗版本的差异。显然黑水城出土的习字文书中的内容与宋太宗《寄张祜诗贴》的相似度高,与两种宋本的《樊川文集》相似度低。尤其是在关涉诗的意境情感的字词运用上,黑水城出土的习字文书中的内容基本与宋太宗的《寄张祜诗贴》相同,因此俄Инв.No.1042 号文书上的杜诗很可能来自宋太宗手书的《寄张祜诗贴》。
而且爬梳史料可知,西夏曾向宋朝请赐宋太宗笔墨。《宋会要辑稿·礼六二》载“(嘉祐)七年四月,夏国主谅祚进马五十匹,上表求太宗御制真草、国子监九经、《册府元龟》《唐书》并本朝贺正旦、冬至二节仪。诏止以九经赐之,还其马”(3)[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纲、尹波等校:《宋会要辑稿》之《礼六二·公用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2135 页。。显然西夏君主是渴望获得宋太宗的笔墨,但宋朝只赐给了西夏《九经》而拒绝了求太宗御制真草的要求。对宋太宗手书的需求,通过正常外交渠道无法满足,但通过民间渠道,西夏仍然可以实现这个愿望。据记载,“太宗方在跃渊,留神墨妙。断行片简,已为时人所宝,……又八分《千文》及大飞白数尺以颁辅弼,当世工书者莫不叹服。”(1)[宋]朱长文:《续书断》之《宸翰述》,载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年,第321 页。宋太宗去世之后,宋真宗继位,“诏以太宗御书墨迹赐天下名山胜境”(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至道三年六月乙未,中华书局,2004 年,第863 页。,因此宋太宗的作品被民间百姓临摹传抄是很容易的事。而当时宋朝的书籍文物通过民间渠道传至境外现象非常普遍,以至引起政府注意,而采取禁止措施。真宗景德三年下令:“民以书籍赴缘边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违者案罪,其书没官。”(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四,景德三年九月壬子,中华书局,2004 年,第1425 页宋仁宗天圣五年,针对一些论说宋朝边防机宜文集流入契丹的现象,宋朝下令“今后如有雕印文集,仰于逐处投纳,附递闻奏,候差官看详,别无妨碍,许令开板,方得雕印。如敢违犯,必行朝典。仍候断遣讫,收索印板,随处当官毁弃。”(4)[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纲、尹波等校:《宋会要辑稿》之《刑罚二·禁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8290—8291 页。南宋孝宗淳熙二年下诏“自今将举人程文。并江程地理图籍,与贩过外界货卖或博易者,依与化外人私相交易条法施行。”(5)[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纲、尹波等校:《宋会要辑稿》之《刑罚二·禁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8643 页。虽然这些禁令并非是针对西夏,但宋朝的书籍显然也可以这种方式流传至西夏,可能数量不是很多,所以没有引起宋朝政府的注意,但这一流通渠道的存在为太宗笔墨流传至西夏提供了条件。
因此,根据分析可知,俄Инв. No.1042 号文书杜牧诗的文献来源应是自通过民间渠道流传到西夏的宋太宗手书的《寄张祜诗贴》。
俄Инв. No.1042 号习字文书正面所写的“水风频寒花渐老月”,出自宋代词人柳永所写的《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该词在宋朝除被收录于柳永的《乐章集》之外,还被收录在何士信所编的《草堂诗余》和黄升编纂的《花庵词选》中(6)薛孟佳:《宋代柳永词传播初探》,重庆大学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2 页。。但传世文本中,该句书为“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7)[宋]柳永著,薛瑞生校:《乐章集校注》卷下,中华书局,1994 年,第179—180 页。,与文书内容存有差异。这一差异应与柳永词的传播方式有关。
词的兴起源于歌曲,因此早期词的传播也依赖于人们的传唱。宋朝无论达官贵人抑或平民百姓在宴饮享乐之际,都伴有歌舞。如“淳熙八年正月初二日,进早膳讫,遣皇太子到宫……又移至明远楼,张灯进酒,节使吴琚进喜雪《水龙吟》词云(略)。上大喜,赐镀金酒器二百两,细色锻匹,复古殿香羔儿酒等。太后命本宫歌板色,歌此曲进酒,太上尽醉。”(8)[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年,第134—135 页。“又有下等妓女,不呼自来,筵前歌唱,临时以些小钱物赠之而去,谓之‘札客’,亦谓之‘打酒坐’”(9)[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二《饮食果子》,中华书局,1982 年,第73 页。。
在诸多词人作品中,柳永的词尤其受到歌姬喜爱,并通过歌姬的吟唱而在社会广为流传。史载“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1)[元]罗烨:《醉翁谈录》卷二《三妓携耆卿作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第32 页。“教坊乐工也“每得新腔,必求永为之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2)[宋]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三,项氏宛委堂本,上海书店,1990 年,第1 页。《石林避暑录话》载:“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明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传之广也。”(3)[宋]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三,项氏宛委堂本,上海书店,1990 年,第1 页。显然柳词也是通过吟唱的方式传至西夏并被人们广为传诵。该文书上所写的内容或是直接抄写于他人之口,或是抄写于某个由传诵转化成书面语之后形成的文本。但在口耳相传过程中,把“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读作“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接着又受上下句对仗的影响,误作“水风寒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最后书写人又把“寒蘋”二字倒作“频(蘋)寒”。因而导致文书内容与传世版本之间产生了部分差异。
通过上述考察可知,俄Инв. No.1042 号文书上的杜牧诗可能来自通过民间渠道流传到西夏的宋太宗手书的《寄张祜诗贴》,柳永词则因人们的传唱而至西夏。宋太宗手书的诗词并不只有《寄张祜诗贴》,柳永词则通过传唱方式在当时广为流传,因此流传到西夏的诗词定然不止这两首,应还有更多汉地诗词进入西夏人的生活中,丰富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西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文化相对贫瘠,需要从周边先进文明中吸收其文化以促进本政权的文明化进程。作为东亚儒家文明的中心,宋朝自然成为其学习模仿的对象。西夏立国之后的典制多仿自唐宋制度;作为西夏国教的佛教,其典籍多来自宋朝;儒家《九经》也传入西夏并被译为西夏文。西夏国主谅祚酷爱汉文化向宋朝求书,秉常因崇尚汉学推行汉化引发国内蕃汉之争。在乾顺、仁孝统治期间,更是立科举、兴学校、尊孔子、建太学,全面开启汉化步伐。诗词作为汉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西夏人学习的对象,这件出土的文书则是他们学习汉地诗词,受汉文化濡染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