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世俗文献中的通假字考辨

2021-07-14 16:01
西夏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西夏世俗文献

王 玫 许 鹏

“通假”是汉文古文献中习见的文字现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无独有偶,“通假”也存在于西夏文文献中,孙颖新的相关研究已经确证了这一语言事实(1)参见孙颖新:《西夏文献中的通假》,《宁夏社会科学》2015 年第6 期;《再论西夏文献中的通假现象》,《语言研究》2019 年第3 期;又见氏著:《西夏文<无量寿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年,第15—20 页;《西夏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对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12—17 页。。但是,孙颖新所使用的语料主要是西夏文佛典(初译本和校译本),基本没有涉及世俗文献(2)最近,孙颖新又发现了世俗文献中的一则例子,见《西夏文“孝”“柔”通假考》,《西夏研究》2020 年第2 期。,因此严格地说,其只是证实了西夏文佛典文献中存在着较多的通假现象。另一方面,相对于繁杂的佛典文献,西夏文世俗文献数量较少,学界基本上都进行了对勘、译释,然而并未论及通假字之存在。那么,不禁令人产生一个疑问,西夏文通假字的出现是否有场域限制,多使用于佛典文献中?抑或世俗文献中也见用通假字,尚未为学者所关注?

最近,笔者研读西夏文世俗文献,发现其中的一批通假字,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前贤时彦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未能体现。故笔者不揣谫陋,试作考辨,祈请方家指正。

出于论证的需要,下文首列通假字,复置引文,逐字标注龚煌城拟音和汉文对译(虚字不译,标示△),其后给出学者的翻译,最后引用西夏文辞书或其他世俗文献对通假字进行辨析,指出其本字。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西夏文世俗文献中的通假字,有已见行用于佛教文献者,更多的乃世俗文献所新见。同见于佛教文献的通假字,例如:

小人者为不道亦无羞耻,为不义亦不畏惧(1)聂鸿音:《西夏文献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78 页。。

其中无故越司告御前并击鼓等时,三个月(2)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九,法律出版社,2000 年,第339 页。。

以上通假字,均是检阅西夏文世俗文献时偶得,其中势必有更多的例证有待发现,这就需要我们在前贤时彦对勘研究的基础上再作系统深入的梳理。基于更多的例证,我们才能对西夏文通假字进行比较研究,形成整体性认识。

猜你喜欢
西夏世俗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记者应该“围着谁转”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宁夏西夏风情园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别去问值不值得
从出土档案看西夏官吏请假制度*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