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教学法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1-07-19 05:16马志风历晶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4期

马志风?历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CLIL(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法因其倡导的教育理念与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已逐渐成为高校英语课堂引进并实践的新型教学法。应用这一教学法的关键在于CLIL教师的专业发展对策,因此,本文基于教学前教师教学动机和教学目标的建立,对教师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层面需要具备的能力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高校英语教师进行有效的CLIL教学。

【关键词】CLIL教学法;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马志风(1997-),女,汉族,山东德州人,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历晶(1979-),女,汉族,黑龙江安达人,长春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CLIL教学法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能力培养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第031号)的研究成果。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即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由David Marsh 和Anne Maljers提出,后因教育全球化发展,CLIL教学法被引入中国并逐渐得到重视,如今一些国际学校中的双语教學和中国高校英语课堂也纷纷进行了CLIL教学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提高高校英语CLIL教学的质量,语言专家和课程设计者应更加关注CLIL教师在教学前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发展的专业能力,即CLIL教师的专业发展对策。

一、 CLIL教学法的内涵

CLIL教学,是指课堂上兼顾内容与语言整合的教学方法,内容即可指是一门学科,如历史、地理、数学等,也可以是一类主题,如科技、环保、教育等。语言的界定产生了不同观点,Georgiou(2012)将语言限定为母语外的第二语言,如我国学习的英语,Barwell(2005)则认为,不排除母语的使用。因此,CLIL教学法是在全部使用第二语言或者母语结合外语的情况下内化学科知识,外化语言表达,培养的是学生运用外语思维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完成强化学生学科思维和认知能力目标的双重实现。

CLIL教学法的理念注重语言能力与学科素养双重提升,其教学框架为“4Cs”原则,即内容(Content)、认知(Cognition)、交流(Communication)和文化(Culture)。内容(Content)指的是学科、主题内容,课程应该融入不同的科目内容,关注点不在于基础语法结构而在于更深层次的知识的积累。认知(Cognition)强调的是对学习者逻辑思维的构建,通过主题内容的设计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创新力和批判性思考力等。交流(Communication)注重的是促使完成真正交流的主要目的,不只是简单的日常寒暄,而是以各个场景的实际沟通为目标的交际。文化(Culture)是培养学生具备全球文化意识,不只是单纯地外国节日文化的了解,而是形成多元文化观。总之,CLIL强调以内容为基础,语言为媒介,以交际为核心,促进文化认同,通过内容学习伴随语言和认知发展,是一种强化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培养CLIL教师的前期工作

将普通课堂转变为CLIL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学习新知识的态度和意愿以及对CLIL的强大动机。为促进教师开展有效的CLIL教学,应做好教学的前期准备。

1.提高CLIL教学动机。高校英语教师应认识到CLIL教学法给高校学生个人发展和学校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带来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强化CLIL教学法的应用动机,加强语言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互相合作,共同促进高校英语课堂新型教学法的改革发展。通过参加教师培训努力学习并掌握CLIL的教学理论,完善课堂管理与课堂评价,制订教学框架并实施,包括CLIL材料内容的准备、教学目标的建构、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互动环节的安排、教学评价的多元设置以及教师最后的教学反思,增强CLIL教学信念。

2.树立CLIL教学目标。(1)二元目标。CLIL教学的总目标是旨在设立专业学科和目标语言双发展的二元目标,贯彻实施实用型教学目标,最终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发展需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不同教学对象要有不同的具体教学目标,中小学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大学则要帮助学生完成完整学科体系认知的建立,课程的学习既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又要充分发挥目标语言的工具性作用,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2)三元目标。高校英语教师应根据CLIL教学法涵盖的概念在教学中设定基础外语知识与能力,如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的课堂基本交流用语;专业学科外语知识与能力(与学科主题相关的目标语专业术语、思维用语等),如用第二语言思维加工、重组、分析、推理学科知识;以及专业学科内容知识即特定学习主题与内容的三大目标。

(3)四元目标。教师要熟悉根据CLIL的4C框架确立目标,包括科目目标即学习新的专业内容知识;交流目标即第二语言的在课堂中的交际功能的体现;认知目标即促进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转变;文化目标即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

总之,教师应改变传统英语教学培养听、说、读、写、译以及语法的单一局限性目标,着重强调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运用第二语言思维深入理解并处理专业学科问题能力的深入提高。

三、培养CLIL教师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高校英语教师由于多出身于英语学科多精通外语,缺乏学科背景和教学理论知识,缺乏计划内容课程以及收集、改编或设计教材的理论和方法论背景,也没有针对内容学科的教师培训,很难开展语言和学科融合发展的CLIL课堂,因此本研究将从培养高校英语教师CLIL教学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层面为教师转型提出可行性建议,以其促进高校英语专业CLIL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1.CLIL教师应具备的理论能力。

(1)熟悉教学基础理论。新任教师应对构成内容和语言融合学习教学法基础的理论和模型有透彻的了解。首先要熟悉CLIL教学法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教学策略等,这是熟练运用CLIL教学法的基本,也是关键。

(2)了解认知需求层次。教师要将认知需求纳入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语言能力和语言特征来调整教学方式,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目标语言的学习上,引导学生公开讨论互动,也可以把无意义的交流降到最低,避免元语言讨论,吸引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科内容上。

(3)重视平衡任务重点。Skehan(1999)提出的关于学习者语言表现的发现:流畅性,准确性和复杂性。复杂性仅以降低流利度和准确性为代价;如果为教师学习者提供了流利的任务,他们的口语和写作准确性就会相对缓慢地发展。相反,如果学习者专注于准确性练习,他们的流利度可能无法令人满意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布置任务的三个维度(流畅性,准确性和复杂性)之间做出折中,在设计和任务排序时必须仔细考虑它们的关系。

2.CLIL教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语言能力、文化能力、教学指導能力以及合作反思能力是CLIL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要求。

(1)提高语言能力,丰富文化素养。CLIL教师必须理解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的区别,要认识到学习者始终需要的是在互动环境中获得自发性言语,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方法上能够足够灵活地带领学生进行L1(母语)和L2(目标语言)的转换,组织将与语言与内容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为他们在获得语言能力和内容学科能力方面提供脚手架支持。同时,教师也要将自身的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与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要通过教学语言鼓励学习者培养文化意识,参与社会活动。

(2)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CLIL自学意识。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在课堂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培训学生使用一些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来发展认知,元认知和情感,因此教师在学习策略指导方面不断增强专业知识,有助于CLIL教学方法的成功实施。

(3)了解学生学习方式,准确把握课程进度。教师很难适应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教授语言和内容融合的科目,因此CLIL教师可以学习使用一些工具,如Kinsella(1995)的“感知学习优势调查”和“课堂学习风格调查”等评估工具,更好地熟知学生如何理解,组织和保持经验,从而选择合适的问题与任务交给相应的学生解决,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进步。

(4)增强教师协作互助,反思总结教学经验。组织学科教师和语言教师共同交流探讨、传授教学经验、诊断教学问题、收集教学资源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教师自身也要通过课堂实录和教学反馈进行深入反思总结,加深对CLIL教学的全面深度认知、完善教学技能。

除此之外,还应在以下方面对CLIL教师进行指导:根据主题制定课堂观察表;处理真实改编过的教材,规划内容,选择合适的主题;采用信息技术跟新设备;进行CLIL教学情况评估。

总之,在CLIL教学法与高校英语教学契合点下,高校英语教学有效改革的关键之一就落在了CLIL教师培养上,实施多种途径促进CLIL教师的成功转型对中国高校英语教育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在CLIL教学法视域下开展的教师培训项目很少,缺乏实证性研究,因此要想取得可观的成果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内容与语言融合型教师的系统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沈克华.国际经贸人才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探索——基于CLIL实践与效果检验[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9,26(03):99-108.

[2]赵海晶.CLIL教学法视角下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9-102.

[3]盛云岚.学术英语的语境化教学——欧洲CLIL模式与美国社区大学发展性课程的启示[J].外语界,2015(05):35-41.

[4]赵永青,常俊跃,刘兆浩.内容语言融合教学的中国高校本土化实践[J].中国外语,2020(5):61-67.

[5]李灵丽,黄甫全,曾文婕.新兴课语整合式学习的课程开发原理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2):107-114.

[6]Kinsella K. Understanding and empowering diverse learners in the ESL classroom. In J.M. Reid,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M]. Bost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ding and Research, 1995.

[7]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