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20年《成都医学院学报》被引文献分析*

2021-08-05 01:49代文雪周红利魏常友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报选题期刊

代文雪,曾 俊,周红利,魏常友,沙 莎

成都医学院 学报编辑部(成都 610500)

《成都医学院学报》(简称《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医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学报》于2006年9月创刊,至今已有15余年办刊历史。2011年至今,学报连续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多次被相关部门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主要设有专题研究、论著、临床报道、综述和护理研究等栏目,刊登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研究、口腔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成果、方法和技术等,向社会提供最新的科研学术活动信息,促进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

被引文献是指某期刊被其引证文献引用参考的文献。被引频次是指自论文公开发表以来,被其他公开发表的论文引用的次数。被引频次越多,说明该论文的生命力越强,对后续研究的启发、参考、推动、借鉴的意义越大[1-2]。此外,期刊被引频次和单篇论文被引频次还是评价期刊和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3-4]。因此,本研究对《学报》创刊以来的被引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分析其特点,发掘被引频次高的作者、机构、学科和基金,旨在为《学报》在科学选题、挖掘核心作者群和核心学术团队等方面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学报》从2006年创刊至2020年12月31日发表(包括网络首发)和被引用的所有论文,检索结果删除发刊词、稿约、总目次等内容。

1.2 方法

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逐年统计2006—2020年《学报》被引论文总体情况,并按照作者、机构、基金和学科分类统计被引频次排名前100的所有文献情况,学科的划分按照中图分类号进行,涉及两个或多个学科的,1次文献引用分别为所有涉及学科均计1次学科引用[5]。根据《学报》被引总体情况,本研究将被引频次≥10次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统计时间:2021年5月6日。

2 结果

2.1 《学报》被引概况

从2006年创刊至2020年12月31日,《学报》共发表论文2 621篇,被引用论文1 997篇,平均被引率为76.19%,其中被引频次≥20次的论文84篇,≥10次的论文382篇;总被引12 890次,篇均被引4.92次。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其被引频次均≥33次(表1~2)。

表1 2006—2020年《学报》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及下载频次分布

表2 2006—2020年《学报》被引频次最多的10篇论文

2.2 高被引论文时间特征分析

《学报》高被引论文382篇,按照其出版年份绘制曲线,发现高被引论文出现两边低、中间高的走势,也即是2012—2017年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多,每年30~50篇,其中2014年高被引文章数最多,为52篇。可以看出,《学报》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多的年份约在统计年的前7年。当出版时间≥7年时,出版时间越长,高被引论文数量越少;相反,当出版时间<7年时,出版时间越长,高被引论文数量越多,也即是论文刊发约7年后,其影响力开始逐渐趋于衰退(图1)。

图1 高被引论文数量与年份之间的关系

2.3 被引文献作者分析

被引频次排名前100的作者共涉及被引文献504篇,占总被引文献的25.24%,产生被引频次共5 355次,占总被引频次的41.54%。可以看出,被引文献数排名前100的作者其被引文献数比/被引比约为1∶2,即少数作者的少数文献贡献了大部分被引比。且被引频次排名1~50的作者,其被引频次差异明显,最高161次,最低41次;而被引频次排名51~100的作者,其被引频次趋于稳定,基本稳定在40次左右(图2)。

图2 被引频次排名前100的作者文献数及被引频次的关系

2.4 被引文献机构分析

被引频次排名前100的机构共涉及被引文献1 550篇,占总被引文献的77.62%,被引频次9 431次,被引比87.49%。其中被引比最高的机构为成都医学院,被引比为20.49%,其次为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被引比分别为6.19%、4.27%和4.10%(表3)。被引文献的作者机构来自全国各地,其数量以四川最多,占56.70%,其次为重庆、上海、江苏,分别占8.24%、7.21%、6.19%(图3)。

表3 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机构文献数及被引情况

图3 被引文章作者机构所属地区分布

2.5 被引文献学科分析

所有被引论文共涉及60个学科,被引比最高的学科为临床医学,被引比为16.28%,其次为肿瘤学、中药学、外科学等,被引比分别为10.92%、8.55%、8.34%(表4)。

表4 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学科文献数及被引情况

2.6 被引文献基金分析

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基金共涉及文献604篇,占总被引文献数的30.25%,被引频次共计3 095次,被引比28.71%。被引比最高基金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被引比为10.35%,其次为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课题、四川省科技计划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被引比分别为4.19%、3.57%、1.32%和1.11%(表5)。

表5 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基金文献数及被引情况

3 结论

3.1 延长论文生命力周期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报》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多的年份约在统计当年的前7年,当出版时间≥7年时,时间越长,高被引论文数量越少,说明论文的生命力大致为7年,7年后开始逐渐衰退,且出版时间越久,关注度越低。但当出版时间<7年时,时间越长,高被引论文数量越多,说明有价值的论文其被引频次提高需要时间的积累。学术文献随着其出版时间的增长,其内容日趋陈旧,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从而越来越少被利用的过程,此现象被称为“文献老化”[5-6]。要减缓期刊文献老化速度,延长论文的生命力周期,持续维持其学术影响力,要求论文的研究方向须聚焦学科热点和创新领域[7],这提示编辑部在策划选题和组稿时,需要关注学科热点和学术前沿,在稿件处理过程中,优先处理学科热点和学术前沿领域的文章,同时可利用中国知网的网络首发平台,第一时间发表,吸引同行关注,提高被引频次。

3.2 确定和维护核心作者群

有研究[8]认为,核心作者是对相关学科有较深入的研究,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对整个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与贡献的人员。对核心作者的认定,多以文献计量学评价为标准,以发文量及高被引文章数量进行评价[9-11]。本研究结果表明,《学报》被引文献数排名前100的作者其被引文献数比/被引比约为1∶2,即少数作者的少数文献贡献了大部分被引比,这与刘艳苏等[12]提及的“二八定律”一致,且被引频次高的作者,发文量也相对较多。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学报》的被引文献作者分析情况,可将作者的被引频次作为该刊核心作者的判断标准。由于《学报》被引频次排名1~50的作者,其被引频次差异明显,而被引频次排名51~100的作者其被引频次趋于稳定,因此可确定被引频次排名前50的作者为《学报》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对于提高学术期刊被引率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编辑部需要着力维护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从而不断得到其稿件支持,将其最新研究成果在期刊发表[13]。维护稳定的核心作者群,需要从建立情感连接和有效沟通机制着手。情感连接的核心是尊重和支持,实现途径是服务,最终实现赢得作者信赖的目标。建立核心作者群沟通联络机制是实现情感连接的保证,如编辑部建立青年医学博士QQ 群、专家学术委员会微信群,吸纳符合条件的专家加入期刊编委会,定期发布医学学术动态,期刊专题等信息,邀请其参与选题策划等活动,让专家深入了解期刊出版活动,搭建专家间的沟通交流平台。

3.3 优化策划选题方向

本研究结果表明,被引文章的作者机构来自全国各地,其数量以四川最多,占56.70%,其次为重庆、上海、江苏,分别占8.24%、7.21%、6.19%,提示《学报》应加强省外作者的约稿工作,扩大省外宣传力度,提高其在省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被引文章基金看,《学报》被引比最高基金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被引比为10.35%,其次为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课题、四川省科技计划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被引比分别为4.19%、3.57%、1.32%和1.11%,提示《学报》应加强重大基金文章的约稿力度,优化、加快重大基金文章的审稿录用流程,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文章。从被引学科看,《学报》被引比最高的学科为临床医学,被引比为16.28%,其次为肿瘤学、中药学、外科学,被引比分别为10.92%、8.55%、8.34%,被引比高的学科与近年来医学领域研究热点吻合[14],提示在策划选题时应准确定位研究热点,紧跟学术潮流。

综上所述,《学报》2006年创刊以来,高被引文献呈现出被引频次集中体现在较少的核心论文上的趋势,即较少的核心论文贡献了较多的被引频次。《学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关注学科热点和学术前沿,着力维护核心作者群,从作者机构分布、文章基金等方面优化组稿和策划选题方向,不断增强《学报》的科学性、实用性,持续提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学报选题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谈诗词的选题
期刊审稿进度表
选题有误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