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策略研究

2021-08-18 14:11邓裕芬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思政

邓裕芬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 516000)

高职院校是高职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在时代的发展之下,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面对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加大了对于“四史”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鼓励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基于党中央的大力提倡及反复要求之下,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树立科学转型意识,坚定课堂转型态度,牢固抓住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通过“四史”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可以在思政课堂中收获更好、更全面的成长,以此为祖国的更好进步、社会的未来发展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力量。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开展“四史”教育的价值

(一)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

高职院校主要的责任是为祖国培育综合型人才,为祖国发展提供驱动力,当代大学生必须能够扛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旗帜,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更好建设的生力军。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堂中有诸多内容都和“四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讲解,让学生正确审视中国的成长,树立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选择拥护中国共产党,选择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因,继而从内心深处对党和国家的认同,避免误入歧途,出现不良行为。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该重视“四史”教育,深度挖掘思政课程中的“四史”内容,尽量规整“四史”的系统性指导,通过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与“四史”的整合,借助相关校本教材的编写,让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形成“四史”知识建构,产生民族荣辱观,萌发使命担当意识,以此真正成长为能够担负国家未来时代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

(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忘记历史就很难成长,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在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很多人误认为历史即是旧思想、旧认识,觉得当代青年应该勇往直前,然而事实上,历史是人们成长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改革转型关键期,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矛盾与思潮,各教师就必须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如今,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大多是成长在科技日新月异时期的00后,在这一代人的生活中,各种信息、思想不断涌现,其中也不乏一些不法之徒的诱导,这些学生虽然具备基本的思辨意识,但是由于其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当其面对各种披着正义外衣的错误思想时,也很容易受其蒙蔽。因此,各高职院校教师就应当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四史”知识,让学生在“四史”的认识里产生国家认同,在面对不良信息时能坚定信念不动摇,继而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更稳定成长。

(三)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不具备吸引力,课堂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在组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时,各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形式,通过多元化、创新化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搭建课程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利用学生的熟悉感,提升学生的探究欲;利用社会问题分析的方法,将看似古板的思政与“四史”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联系到一起,从学生更易关注的问题入手,提升学生的表达、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的正确性;同时,在“四史”故事的讲述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人物讲解的方式,用可歌可泣的人物行为感染学生灵魂,让学生自觉担负起革命先辈们的爱党爱国使命。在这种充满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思政课堂里,学生的思政学习自然会有所提高,“四史”认识也自然会愈加深刻。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四史”教育的融入原则

(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在组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时,各教师应该用正确的理论与科学的认识在保证课堂教学客观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在进行“四史”教育时,教师既要重视培养学生思想的重要性,通过典型人物、历史事件等的讲解,让学生更好理解课堂知识重难点,产生正确的思想认同与使命精神,又要重视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避免片面灌输思想或者选取野史等问题的发生,以此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客观准确。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结合原则

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而言,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讲解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时,各教师应该扮演好课程主导者的角色,通过种种可行的教育举措,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能充分学习到所需知识,获得更好成长。因此,在教学时,各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意识,通过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利用主题演讲、实践活动等更易让学生参与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并能够对课程及“四史”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途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高职院校中的“基础”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其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可能遇见的各类问题的分析,树立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等正确思想认识,以此切实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提高学生内在修养。现阶段,在“基础”课的教学中融入“四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实现教学高效性?如何发挥师生课堂价值?这就需要各位思政教师努力探索更可行的融合教学策略:

(一)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带领学生学习“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进行“四史”教育,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作为本课案例,深化课堂内容,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共产党人视死如归,将国家利益放到个人利益之上,为保护国家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像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等等,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他们毫不退缩,毅然为国家、为人民挺身而出,这种信念正是当代青年所欠缺的革命信念。在教学此课时,教师可以此为案例,通过案例故事、案例情景、案例讨论等方法让爱国成为学生内心认同的行为习惯。

2.多媒体教学法

在信息科技的飞跃发展之下,课件教学也有了更多路径,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之中,各教师就应当重视起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动态、直观、更有影响的课件显示,提高学生的思政学习效率,深化学生的“四史”精神认识。如在第三章中“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微视频《奋斗》,在视频观看和配乐欣赏中,教师可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方面付出的艰辛努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党中央提出的种种举措,以此调动学生的五官联动,让刻画着“四史”故事的历史画卷,以更动态的姿态显示到学生眼前;同时,教师还可以再次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天眼之父南仁东》,让学生就南仁东淡泊名利的精神思考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中国精神,以此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升起为国奉献的意识。

3.讨论式教学法

在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适时为学生抛出问题“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中国为什么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等,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问题讨论。在这样的方式中,学生能够在自由讨论中得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社会主义道路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契合等结论,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切实从内心深处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社会主义道路,这样,“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就均能得以较好实现。

(二)实践教学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各教师应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利用起实践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实践里得到思政与“四史”双方面的共同发展。

1.诗词朗诵

在革命年代,纷飞的战火挡不住勇敢的中国人民。一首首朗朗上口、内涵丰富的诗词是革命志士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是革命乐观精神与使命担当态度的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中,为更好融合“四史”内容,教师可开展“朗读红色诗词”活动,选出极具代表性的诗词,例如陈毅的《梅岭三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等,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四史”内容及思政知识,在朗读中感受其中蕴含的精神与态度。

2.故事分享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故事分享方法能够加深学生与目标人物、事件的亲切感,让学生在感受当地“四史”文化的同时,认识到“红色精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走访当地老党员等方法,搜集与当地相关的红色故事,并用合理的方法将其撰写成演讲稿,在故事分享活动中,学生可用演讲故事的方法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所知的当地红色故事。

3.举办艺术展

在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时间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四史”艺术展,将学生的艺术才能、思政的艺术表现与“四史”的艺术理解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制作与欣赏中产生民族认同感。例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组织学生以党史为主题,通过微视频、绘画作品等方法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历程中的历史成就。

四、结语

实现“四史”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融合,顺应了时代对培养学生信念和理想的要求,保证了思政课程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四史”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必须能够将理论和实践予以结合,把握好思政教育对“四史”的内在需求,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并创新育人方法,实现“四史”和思政课程的高效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思政
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