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融合术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2021-08-19 03:39鄂正康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3期
关键词:融合术椎间隙术式

鄂正康

(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骨科 开封47500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腰背痛、下肢放射性神经痛、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感、腰椎活动受限、肌力下降及反射改变等,常见于中青年群体,且男性多于女性[1~2]。病程迁延,久治不愈,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下肢瘫痪等临床症状,活动功能出现局限性,导致生活无法自理,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3]。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如融合术和非融合术均为极具代表性的两种术式,合理的手术术式与术后疗效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融合术后,患者自觉腰椎活动度下降,感觉腰部肌肉僵硬、难忍,且存在相邻节段椎间隙退行性改变加快、椎间隙感染及神经、脊髓损伤等现象,术后内固定断钉、断棒也会导致手术失败,临床应用效果欠佳[4~5]。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相同,临床应该采用哪种术式进行治疗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因此,本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非融合术和融合术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指标及疼痛程度状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8~56岁,平均年龄(41.44±3.52)岁;体质量指数17.36~23.51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57±2.34)kg/m2。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30~56岁,平均年龄(41.57±3.61)岁;体质量指数17.49~23.61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1.62±2.37)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诊断标准[6];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腰部疾病患者;近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系统性治疗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后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取俯卧位,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选用C型臂X线机明确病变部位,同时以其为中心作5 cm左右切口,病变手术节段显露在视野范围内,将椎板、关节突及黄韧带进行切除,同时将病变节段周围的椎间盘组织及软骨终板进行彻底去除,对神经根进行解除压力操作,以降低侧隐窝的压力及松解神经根,而后将病变节段椎间隙中置入自体骨充填,并在病变节段的上段椎体及下段椎体安置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确认完全固定后,置入引流管予以引流,最后缝合切口。观察组采用非融合术,即后路开窗髓核摘除联合单侧弹性棒内固定术。全麻,选用C型臂X线机明确病变部位,于病变中心作2~3 cm纵行切口,对椎旁肌肉及软组织进行剥离,将椎板及小关节突显露在视野范围内,保持关节囊的完整性,于椎板间作小开窗,牵引开暴露的神经根,将突入椎管内的髓核和椎间盘内松脱髓核彻底清除取出,充分松解神经根并进行检查,将腰背筋脉下的两侧进行清除分离,在暴露的上段椎体与下段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动态固定棒,并将连接钉棒锁紧,置入引流管予以引流。对切口进行缝合包扎,结束手术。两组患者于术后随访1年进行评估。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2)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评估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痛感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下地时间(d)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39 39 t P 73.69±23.58 51.20±13.84 5.137 0.000 303.26±22.49 208.74±53.32 10.200 0.000 218.97±42.37 101.93±32.09 13.752 0.000 3.69±1.57 1.52±0.71 7.865 0.000

2.2 两组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比较(分, ±s)

表2 两组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比较(分, ±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术后12个月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39 39 t P 8.59±1.96 8.61±1.78 0.047 0.963 5.98±1.75*5.03±1.41*2.640 0.010 4.52±1.39*2.85±1.01*6.070 0.000 3.61±1.20*2.03±0.97*6.395 0.000 2.03±0.96*1.02±0.54*5.727 0.000

3 讨论

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患者痛感强烈,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生存质量降低[8]。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

临床通常采用后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具有一定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缓解症状。但患者在后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中需要面对脊柱正常生理活动损伤,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椎间隙变窄、椎体间不稳、腰腿痛未缓解及病情复发等状况,临床治疗具有局限性[9]。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内固定治疗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腰椎后路动态内固定即为极具代表性的术式之一,可应用动态内固定将运动节段活动限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避免异常载荷。邻近节段退变是由于患者在接受脊柱融合术后,接受融合的椎间隙邻近节段继发退行性改变,如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等。有研究认为,邻近节段发生退变的原因可能为融合节段应力环境出现变化,而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在接受手术后所承受的压力最大,故出现变化最大,极易产生早期退变[10]。非融合术中运用弹性棒进行内固定,能够留存一定程度的活动性,从而减少邻近节段的压力,降低邻近节段病变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非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分析原因可能为非融合术通过内固定系统能保留腰椎运动功能和改变运动节段负荷传递方式,不仅能够解除患者痛苦,同时还能够使手术节段维持正常活动,最大程度地保留脊柱屈伸及旋转功能,明显减轻患者的脊柱僵硬感,并且可有效预防残留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

综上所述,相比于融合术,非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好,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猜你喜欢
融合术椎间隙术式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细菌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不同术式治疗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的效果比较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膝关节融合术治疗挽救性人工膝关节感染可以获得持久的效果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经阴道及腹腔镜辅助阴式两种术式切除子宫临床疗效
为什么人老了就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