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习负迁移现象探析与举例

2021-08-19 02:16刘学山
中学物理·初中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维定势前概念负迁移

摘 要:物理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学科,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受到思维定势、数学知识、前概念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学习上的负迁移.负迁移容易造成学习阻碍,对学生学习物理产生不利的影响,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帮助学生克服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负迁移;思维定势;前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4-0008-03

基金项目:江苏省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总课题“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建設项目”之子课题“初中物理综合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刘学山(1974-),男,江苏扬州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育与教学研究.

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指人们通过阅读、思考、理解、探究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研究表明:各种学习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叫作学习迁移.现代科学根据迁移的性质、结果等标准,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起积极影响、促进作用)和负迁移(起抑制阻碍或消极干扰).会驾驶摩托车的人,学习驾驶汽车往往更容易学成;学生如果在写字课上养成工整、整洁、规范的书写习惯,则他们在完成作业或考试答题时,卷面书写一般都较好,但也有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汉语拼音时养成的发音习惯和母语思维,却会对后来英语字母、单词发音、词汇、语法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这些都是学习迁移现象,前2例属于正迁移范畴,第3例则属于负迁移.

学习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类学习活动之中,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周朝《周易·系辞上》也提出学习要“触类旁通”,这是较早的学习迁移理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学习理念.近现代国内外也有许多学习迁移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和研究成果,众多研究成果都普遍认为:学习活动中,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都可以发生迁移,这些迁移对各类学习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往往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运用应对学习迁移的科学方法,加强教学应对策略研究,强化学习中的正迁移,消除负迁移的影响,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现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和对策,举例探讨如下.

1 克服思维定势负迁移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总会不断地对原有的现象、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并重新感知评价,由此产生的新观念、新思维往往带有原先固有的某种倾向,其实质是先前活动的经验对思维造成的惯性影响[1].这种影响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无论正面还是负面,使得学生在思考物理问题时,总是摆脱不了已有的“条条框框”,都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起到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特别是负面影响,使学生接受物理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知识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是消极的,是学生学习物理思维过程中一个不利因素,属于负迁移的范畴.

例题1 一个人站立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像离平面镜的距离(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教学时,学生往往根据日常生活中站在高楼上看马路上的汽车、行人等,都好像变得很小,这是人的一种视觉感受,美术课程学习中,也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和透视效果,第一格选填“变小”的比例很高.之所以这么多学生错选,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解题时缺乏从论证推理得出结论的习惯,只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甚至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实际大小与看到的像的大小是两回事”.要解开这个疑点,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认真做好分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每个实验小组按照实验的需要和要求,准备好器材:2支相同的蜡烛(蜡烛A、蜡烛B)、刻度尺和1块玻璃板,并按实验设计方案,分步骤操作,实验中不断改变蜡烛A离平面镜的距离多次重复实验,学生透过玻璃板均可以清晰看到:无论蜡烛A距镜面是远还是近,蜡烛B和蜡烛A的像都能够完全重合,像、物大小总是等大的.通过该分组实验,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物理情境,学生在该情境中,有效地消除了错误的思维定势,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类似的由于思维定势造成负迁移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0摄氏度就是没有温度”“蒸包子时,最底层的包子先熟”等,需要教师正确面对,巧妙化解.

2 克服数学知识负迁移

在数学中,根据等量关系,a=b和 b=a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本身不能主动变化,只能随着入射光线和法线方向的改变而改变,总结和叙述时只能说反射角=入射角,而不能说成入射角=反射角,初中学生往往受数学等量关系的影响而犯逻辑关系的错误,这是非常典型的数学知识负迁移.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对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往往既定性又定量,为了便于研究,需要设定许多物理量,如功率、压强、浮力、功等,科学家给各种物理量下定义的方法很多,比值法是初中物理中最常见的一种.例如比热容的定义用数学式表示为c=Q吸mΔt,该公式中涉及的比热容、热量、质量和温度 4个物理量中,c表示比热容,它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物理特性,而Q吸是质量为m的物体温度升高Δt吸收的热量(或Δt是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吸收热量Q吸后升高的温度),它们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且相互关联,而并非任意变化.

例题2 关于比热容的公式c=Q吸/mΔ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热容跟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

B.物质放热越多,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大

D.物质的比热容与质量和温度无关

部分学生错选A、错选B或错选C,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物理公式的过程中,仅仅把物理公式看作数学表达式,忽视了公式中各个量的物理意义,没有深入理解公式所反映的物理规律本质.就本例的公式来说,不仅认为比热容c与Q吸、m和Δt有关,还认为比热容c与Q吸成正比,与m和Δt成反比,形成数学知识负迁移,这样的负迁移影响了对比热容公式的正确理解.教学时,教师要精心准备,认真讲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用比值法定义,无论是描述物体状态特征(如速度、压强),或者是描述物质特性(如密度、比热容),都有着特殊的物理意义,都不符合数学中简单的比例关系[2].在初中阶段,由于数学知识造成物理学习负迁移例子还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s/t)、密度(ρ=m/V)、热值(q=Q放/m),导体电阻(R=U/I)等.

3 克服前概念负迁移

各种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学生在系统学习物理知识之前,会接触并体验到各种物理现象,并形成关于这些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固有观念,被称为物理前概念[3].由于初中生阅历不丰富、直接感知有局限,知识框架不完善和物理现象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形成的物理前概念不一定完全正确,有些甚至是错误的.错误的前概念还有一种类型,那就是物理公式和物理规律等往往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或适用范围,因为教材的编排体系或教学的实际需要,刚开始学习时,可能会暂时回避这些适用条件,从而使学生形成不完全或暂时性错误的前概念,欧姆定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闭合电路中纯电阻通电时,只有发热而没有对外做功,欧姆定律表达式及其变形公式均适用,但在非纯电阻电路中,如电动机、电解槽等,欧姆定律将不再适用,学生往往没有完全认识公式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与适用条件,形成了物理学习的负迁移.

例题3 小军用玩具电动车的小电动机做趣味实验.他将一个电压恒定不变的3V直流电源如图1所示的电路接在电动机两端,闭合开关后,电动机稳定匀速转动了10s,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6A,关于本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机在匀速转动过程中的电阻为5Ω

B.电动机在匀速转动过程中的功率为1.8W

C.电动机在匀速转动的10s内产生18J的热量

D.电动机在匀速转动过程中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图1中电流表测量通过电动机的电流,电源电压恒为3V,电流表示数为0.6A,有学生没有搞清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而乱写乱套公式,也有学生忽视或误解物理公式的适用条件,很容易根据公式R=U/I=3V/0.6A=5Ω,从而选择了答案A,该过程看似正确,其实是错误的,因为电动机匀速转动时,该电路已经是非纯电阻电路,欧姆定律不再适用,实际电流远小于I=U/R,同样的道理在学习电功W=UIt和电热Q=I2Rt时也有体现,需要教师高度重视,认真分析,讲清电功和电热的联系和区别,两个公式的变形公式又有哪些?各个公式及变形公式中,适用范围分别是什么?使学生做到熟记于心,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切实消除这些负迁移对学习物理产生的不利影响.

初中生物理学习中的负迁移类型还有一些,但主要有以上三种,除了上述例子以外,现就目前初中物理教材中其它负迁移现象,分知识版块简要列举见表1.

负迁移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较大的阻碍,往往是教学难点[4].这些教学难点的形成,综合来讲,有的与物理知识本身对抽象思维要求高有关,有的与教材编写缺少针对性形象化的说明有关,还有的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灵活多变有关等.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凡是基础知识扎实、思维缜密严谨、方法巧妙得当的学生很少发生负迁移,而看现象浮光掠影、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缺乏辨析能力的学生,则往往思维、逻辑混乱,发生负迁移的概率较大.部分学生虽然已上初中,但心理未能得到同层次发展,学习物理时,不善于从多方面去分类、比较和理解,观察物理现象仅仅停留在现象表面的水平上,不能从思考过程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更没有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技巧,错误没有得到纠正,新观念就难以建立.

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抓住物理現象的本质,探寻各种物理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帮助他们运用切实有效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对不同的问题找共同点,对相似的问题找不同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正迁移,最大限度地防止负迁移[5].提高学习效率,培育学生的核心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姜美珍.如何克服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思维定势[J].湖南中学物理,2017,32(08):6-7.

[2]王雅卓.迁移视角下数学对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3]卢倩,陈宗荣,王较过.初中物理学习中的负迁移成因及教学对策[J].物理教学探讨,2020,38(12):73-76.

[4]韩志祥.矢量概念建构中的负迁移及对策[J].物理教学,2020,42(12):16-19.

[5]羽燕.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防止逆向负迁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5):54.

(收稿日期:2021-02-20)

猜你喜欢
思维定势前概念负迁移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启示
中文母语对日语语序及动词学习的正负迁移
“前概念”的应用让化学平衡不再“高冷”
法语第二外语教学中英语的迁移作用分析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试析韩语汉字词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韩语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常见初中化学“前概念”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情境创设举例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及教学策略
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单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