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地区ERCP术后胰腺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021-08-20 02:58余中贵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0期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胰管

余中贵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广东 惠州 516003)

0 引言

ERCP是临床常用消化内镜技术之一,通过ERCP技术可以观察患者胆道、胰管是否存在病变,ERCP另一功能是行内镜下治疗,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利用球囊扩张胆管、取出胆管或胰管的结石、置入胆管或胰管支架等[1-2]。但ERCP术也有并发症,PEP是ERCP最常见的并发症[3]。本研究中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ERCP术的75例患者纳入研究,探讨分析惠州地区ERCP术后发生PEP相关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ERCP术的75例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需行ERCP进行诊断或治疗;②临床资料完整;③研究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及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①对目的管道的插管时间>10 min,或尝试插管次数>10次仍无法顺利完成插管;②术前黄疸;③中途转院或因其他原因退出本次研究。75例患者中,年龄28~76岁,平均(55.97±8.63)岁;男34例,女41例。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ERCP操作,在术前进行凝血功能、血常规、血清淀粉酶、胆道MRI、生化检查等常规检查,在术后监测患者生化指标、血常规、AMS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史等。记录患者是否有胆管扩张、是否有胰管显影、术前用药情况、术中插管次数、操作时间、乳头预切开及切开情况等。

1.3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20.0行χ2检验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RCP术后发生PEP的单因素分析。女性、年龄≤60岁、有PEP病史、有胰管显影、插管次数>3次、操作时间≥30 min、术前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有SOD患者ERCP术后PEP发生率比男性、年龄>60岁、无PEP病史、无胰管显影、插管次数≤3次、操作时间<30 min、术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无SOD患者ERCP术后PEP发生率高(P<0.05),见表1。

表1 ERCP术后发生PEP的单因素分析

2.2 ERCP术后发生PEP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性别、年龄、胰管显影、PEP病史、插管次数、操作时间、非甾体抗炎药、SOD是ERCP术后发生PE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ERCP术后发生PEP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PEP是ERCP常见并发症,是指胰腺组织发生炎性的病变,术后持续腹痛、呕吐等,血清淀粉酶指数>3倍等是PEP主要表现[4-5]。PEP长期不进行治疗,可能会引起消化、呼吸、肾脏、心血管系统衰竭,严重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单因素χ2检验分析发现,女性患者、年龄≤60岁、有PEP病史、有胰管显影、插管次数>3次、操作时间≥30 min、术前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有SOD患者ERCP术后PEP发生率比男性患者、年龄>60岁、无PEP病史、无胰管显影、插管次数≤3次、操作时间<30 min、术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无SOD患者ERCP术后PEP发生率高(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胰管显影、PEP病史、插管次数、操作时间、非甾体抗炎药、SOD是ERCP术后发生PE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次研究结果说明,性别、年龄、胰管显影、PEP病史、插管次数、操作时间、非甾体抗炎药、SOD与患者ERCP术后发生PEP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女性、老年人、有PEP病史、术中胰管显影次数>0次、插管次数>3次、操作时间≥30 min、术前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SOD患者在ERCP术后发生PEP的风险更高。分析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和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人胰腺萎缩,胰酶活性较低,胰腺外分泌功能有所减退,发生PEP的风险更小[7];胰管显影会使胰管内压过度充盈,破坏上皮细胞与腺体细胞间的解剖结构,同时,对人体而言,造影剂属于体内异物,多次使用容易激活消化酶,破坏胰腺组织,增加PEP发生风险;反复插管会导致胰管损伤,会引发胰管内压升高,同时还会提前激活胰酶,从而会大大增加PEP发生风险[8];操作时间过长容易加重壶腹部充血水肿,影响胰液引流,使胰管内压升高,从而增加

PEP发生风险[9];本研究中有部分患者在术前通过直肠给药方式使用吲哚美辛栓进行PEP预防治疗,吲哚美辛栓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磷脂酶A2的作用,使用吲哚美辛栓可以有效预防ERCP,降低

PEP发生风险[10-11];SOD容易影响胰管的顺利引流,增加

PEP发生风险;有PEP病史患者发生PEP风险更高可能和其胰腺长期分泌不畅有关;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术后发生PEP风险更高可能和其O ddi括约肌功能不全有关。

综上所述,性别、年龄、胰管显影、PEP病史、插管次数、操作时间、非甾体抗炎药、SOD是ERCP术后发生PEP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对以上因素予以合适的干预以降低PEP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非甾体抗炎药胰管
腹腔镜胰管切开取石+胰管T管引流术在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从胰管改变谈胰腺疾病的诊断
胰管扩张的临床原因及影像学特征
非甾体抗炎药疼痛治疗药物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断裂鼻胰管一例
研究揭示抗炎药或可治疗老年骨折
怎样合理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包衣抛光工艺对消炎利咽丸溶散时限的影响
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处方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