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现状及药学服务干预效果分析

2021-08-20 02:58赵永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0期
关键词:药学用药实验组

赵永梅

(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0132)

0 引言

糖尿病为发生率较高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主要表现是血糖持续升高。在糖尿病的发生中,常见类型为2型糖尿病,该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是慢性血葡萄糖水平不断升高,胰岛素分泌作用缺陷是造成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近年来,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且在全部糖尿病患者中的占比达到了90%以上,主要以老年人为发病人群,但是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1]。对于糖尿病的治疗,目前临床并无特效治愈方式,仅通过药物、饮食、运动等进行控制,通过合理的控制,可预防发生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干预手段,但是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把握用药的时机和剂量,最大程度保证用药安全及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促进疾病改善。本研究将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现状及药学服务干预效果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同时选择医院治疗的126例患者展开全面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126例,治疗时段是2017年6月7日至2020年6月7日,全部研究对象均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包括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纳入63例。实验组中年龄是48~79岁,平均(63.57±3.85)岁;男33例,女30例;患病时间1~8年,平均(4.55±1.06)年;58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5例应用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类型主要是双胍类药物21例,磺脲类药物9例,α-糖苷酶抑制剂7例,格列奈类12例,噻唑烷二酮类7例,2例联合用药。对照组年龄50~77岁,平均(63.55±3.53岁);男32例,女31例;患病时间1~8年,平均(4.57±1.04)年;57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6例应用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类型主要是双胍类药物19例,磺脲类药物10例,α-糖苷酶抑制剂6例,格列奈类15例,噻唑烷二酮类6例,1例联合用药。应用SPSS 24.0软件对组间资料实施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标准。本研究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且患者与医院签署“知情同意”,均通过75 g葡萄糖试验确诊。研究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疾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合并糖尿病并发症、传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肿瘤疾病等患者。

1.3 方法。两组均采用药物治疗,实验组在用药期间接受药学服务干预,主要内容是:①入院干预。入院后由院内专业药剂师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疾病状况及身体情况,根据专业意见和病情实施药学评估工作,为患者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式。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患者既往用药史、基础疾病、生活习惯、病情状况、身体情况等,保证治疗方案的系统性和针对性[2]。②治疗干预。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剂师需做好跟踪工作,全程跟踪患者的治疗情况,针对药物和胰岛素的使用方式进行讲解,耐心告知正确用药与有效治疗之间的关系。叮嘱患者按时用药,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对于口服用药的患者,需做好健康宣教,明确告知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3]。③药学监护。结合药物的不良反应、药学特行证、相互作用等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依据用药后的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加强药学监护工作,尤其是重点监护特殊体质患者,保证安全用药。④出院指导。出院前实施有效健康教育,明确坚持用药的重要性,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形式进行随访,了解药物的使用情况,做好用药指导工作[4]。

1.4 观察指标。①血糖水平。检测两组患者治疗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检测方法为75 g葡萄糖试验法,检测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HbAIC)、餐后2 h血糖(2 hPG)以及空腹血糖(FPG)。②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是否发生恶心、呕吐、低血糖、心悸、焦虑等不良反应,对比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研究所涉及的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 24.0软件实施处理,数据资料有计量与计数两种,前者采取“±s”表示,以“t”实施检验,后者采取“[n(%)]”,以“χ2”实施检验,组间差异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情况分析。经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实施检测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治疗前的HbAIC、2hPG以及FP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检测数据见表1分析。

表1 血糖情况表(±s)

表1 血糖情况表(±s)

组别 例数 FPG(mmol/L) 2hPG(mmol/L) HbAI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63 8.35±1.65 6.74±0.43 12.33±1.48 7.68±0.76 8.47±1.43 5.24±1.32对照组 63 8.43±1.57 6.99±0.54 12.32±1.54 8.04±0.72 8.32±1.36 5.86±1.37 t-0.2787 2.7596 0.0371 2.7294 0.6033 2.5867 P-0.7809 0.0067 0.9704 0.0073 0.5474 0.0108

2.2 良反应情况。对照组和实验组间的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情况[n(%)]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为发生率较高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治疗该疾病的主要原则是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控制血糖水平。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均是常规治疗药物。降糖药物的正确使用与血糖控制效果存在密切关系,用药时应当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与禁忌证,加强药学干预,进而保证有效治疗[5]。

经本次研究发现,以药物治疗为基础,对患者实施药学服务干预,可显著提高降低血糖水平的效果,同时还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6]。药学服务干预是一种以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及合理性,进而促进疾病康复为目的的药物治疗服务,该种理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的70年代,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以及对于药物资源合理利用,药学服务干预受到了广泛的重视[7]。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特点实施药学服务干预,可显著的促进血糖水平降低,能够实现有效治疗,同时还可降低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性[8-9]。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口服药物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治疗的同时开展药学服务干预,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改善疾病预后。

猜你喜欢
药学用药实验组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