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1-08-20 02:58杜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0期
关键词:冲管导管新生儿

杜娟

(临汾市中心医院,山西 临汾 041000)

0 引言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有效管理控制患者、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技术、药物使用、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和护理程序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因素。我国在90年代的时候引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因其存在诸多优点,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1]。PICC是指插管时经由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在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适当位置安置导管尖端,特别适用于需要持续实行静脉滴注的新生儿,为其找到了即安全又方便的输液途径,避免患儿需要承受反复穿刺的痛苦。此项技术将外周静脉作为穿刺点,直观进行直观操作,操作便捷性、安全性高、穿刺成功率理想,护理人员可以独自操作。应用此项技术不但有利于缩短患儿治疗和住院天数,还能增强患儿舒适度,对于保证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2]。本研究通过选取本院收治的36例新生儿PICC护理患儿开展风险管理,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临汾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6例新生儿PICC护理患儿为研究对象,抛硬币法将其分为两组,各18例。对照组(n=18),男10例,女8例,日龄3~20 d,平均(4.5±1.2)d;观察组(n=18),男9例,女9例,日龄5~21 d,平均(5.2±1.1)d。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次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长均同意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家长签订知情同意文件。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置管方法:操作前要准确评估患儿皮肤情况和血管情况,保持仰卧体位利用皮尺测量患儿穿刺部位到上腔静脉之间的长度,穿刺静脉首选为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选择好穿刺点之后,要进行止血操作,操作标准为将手臂60°外展,测量好导管长度,对穿刺点进行调度充分暴露,置入导管针插入管鞘,抽取出导管针后即放入导管,并将其送入到设定好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合适长度的导管[3]。穿刺之后利用X线摄片确保导管位置合理后即可使用。对管腔进行冲洗后要注意封管,穿刺点给予固定包扎。治疗过程中如果暂停治疗需要每隔7天维护PICC导管一次,脉冲式正压冲管和封管时要按照标准规范操作,冲管、给药时禁止使用低于10 mL的注射器冲管时动作柔和避免损坏导管。护理人员在更换肝素帽或是换药,要求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清洁患儿皮肤时,首先要用酒精棉球清洁导管周围皮肤3次以上,可以彻底清除皮肤表面存在的优质和污垢,确保皮肤的干燥和洁净度,同时要叮嘱家长不能将敷贴随意摘下[4]。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不实施风险管理,按照护理规范进行操作和护理。

观察组则应用风险管理护理干预,除了要严格遵照操作规范外,需要详细分析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过程中容易的风险,制定合理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同时还需要让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和实践,能够了解PICC治疗中容易出现的风险的原理及处理措施,有效提升人员的风险意识[5]。常见的风险管理内容包括:①导管阻塞。发现导管堵塞后,需要立即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处理,冲管时不能过于暴力;滴注过程中如果使用脂肪乳剂,需要注意定期进行冲管,有效降低沉积出现几率,冲管、封管时一定要注意正确操作[6];②细菌感染。注意对环境进行有效管理,在置入导管时,必须确保无菌操作,同时还要严格消毒患儿皮肤及输液器具;术后需要强化管控工作,置管后需要及时更换敷料,并对皮肤进行消毒;置管后要对患儿进行定期检查,如果发现感染必须要进行有效处理[7]。

1.3 指标观察。利用本院自制问卷评估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问卷总计100,满意标准(80~100分)、基本满意标准(60~80分)、不满意标准(<60分),(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总体满意度。PICC护理风险包括管路堵塞、导管移位、血栓、液体渗漏、感染。患儿生活质量指标包括患儿情绪状况、精力情况、睡眠质量、进食情况、肢体活动,评分降低表明此项指标情况有所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风险发生情况。观察组风险发生几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风险发生率对比[n(%)]

2.2 比较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差异均呈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儿生活质量(±s)

表2 比较两组患儿生活质量(±s)

组别 例数 情绪状况 精力情况 睡眠质量 进食情况 肢体活动观察组 18 1.03±0.08 0.41±0.10 0.58±0.03 0.39±0.02 0.65±0.12对照组 18 8.62±2.15 7.65±1.40 7.16±2.52 0.55±0.03 7.85±1.28 t-14.976 21.885 11.077 18.827 23.761 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比较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超出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功能性或是心理损伤风险,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称之为医疗护理风险管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可以避免新生儿承受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和不适感,需要确保按照注意完成输注,有利于降低护理人员的压力及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主要包括三项,分别为导管堵塞、液体渗漏、感染。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主要为输液过程中,没有及时调整中断情况或是冲封管操作过程中或是输注脂肪乳剂时,操作不规范导致出现导管堵塞;造成液体渗漏的主要原因为导管发生移位,通常情况下,新生儿PICC的尖端最佳位置为上腔静脉三分之一处,如果导管不合理、位置过浅,那么新生儿在大幅度的运动时容易导致导管发生移位,之后会造成肢体肿胀,甚至是液体流入到胸腔内,临床表现主要为,穿刺肢端手臂发生肿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日常维护或是只管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规范操作导致的。PICC是一种入侵性的操作手段,如果操作时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或是日常操作行为标准度较差,那么在穿刺过程中,器具、导管上会携带微生物或是细菌,使其有机会进入到新生儿的皮肤内部,一旦细菌或是微生物进入到患儿血液循环,就会引发局部感染。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ICC护理风险发生几率和对照组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同时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及家长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呈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降低PICC护理风险发生几率,同时能够显著提升患儿生活质量,患儿的情绪、精力、睡眠、进食和肢体活动等方面受置管影响较小,得到患儿家长的认可和高度评价,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新生儿PICC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护理效果确切,相比来说有利于降低护理风险发生几率,能够提升护理安全性,提升患儿治疗舒适感,家长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

猜你喜欢
冲管导管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持续空气阻隔法所需输液冲管液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两种护理干预对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全程精细化管理在picc护理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