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习作支架,让红色基因有机融入

2021-08-23 23:56徐姗姗葛林高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7期

徐姗姗 葛林高

[摘 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使命之一。在习作教学中,融入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在“写信”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给一位老英雄写信,并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内容支架、范例支架和评价支架,让学生明确信写给谁、知道写什么内容、掌握怎么写、清楚写得怎么样。这样,能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理解、感受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获得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红色革命;习作支架;百年党史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11-03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革命文化教育,这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明确了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是一项有思想、内涵,有深度、广度的教育。红色革命文化对学生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且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情感。统编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涵盖面广,有利于有机渗透红色革命文化的教育。

通过对统编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习作教学中有效渗透红色革命教育,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可操作性。首先,从表达方式来看,能渗透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习作多为倾诉类的习作,能向他人传递信息、表达情意;其次,从达成路径来看,红色革命文化教育重在价值观的塑造,要在习作课堂上搭建对接生活的语境支架,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获得思想情感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升。那如何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让习作课堂的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真实发生呢?笔者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写信”的教学指导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支架:明确“写给谁”

写作情境支架的搭建主要表现在教师创设鲜活的场景,触动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统编教材倡导情境化表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主题单元就是“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或自己创设一个,向别人介绍你的动物朋友”,这明确提出在情境中表达的要求。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学写倡议书”,虽然没有明确的情境,但教师在执教时要结合时下的热点话题,如“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写倡议书。这些习作很好地创设了原生模拟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我的写作是有受众的”,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和写作热情。

(一)在场情境:构建场景

目前,不少學生的作文真的是“作”(zuō)出来的,缺少真实的情感表达,要么虚情假意,要么空话套话。只有在真实、鲜活的场景中,学生才能真正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写信”这一内容,学生的表达大多都呈现出没话找话的现象。这样,在课堂上真实的场景在线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结合单元主题,我们大胆地改造习作话题,引导学生写作。

我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中的一个最特殊的方阵——老兵方阵。伴随着激昂的音乐,看着这些白发苍苍但依旧显得英姿勃发的老兵,学生的眼里闪着泪光。一看便知,他们内心的情感激荡不已。

这样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

(二)任务情境:真实在线

习作需要真实的情境,这样才能真正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没有经历过困难,没有遭遇过艰苦,他们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内容、情感大多来自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如果只是在这样基础上展开习作,那就如空中楼阁一样,学生很难有真正的情感喷发。即使有,也只是模式化的套话。这就失去了这次写作的向老革命前辈倾诉自己情感的本意。因此,教师要在习作课堂中创设真实的在线情境,让学生在习作时产生对象感。只有这样,他们表达的内驱力才能激发,才能避免没话找话的尴尬。在“写信”习作的指导中,当看到这些老兵时,学生心情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这是受到在国庆这样一个特殊情境的烘托,基于现场主持人那充满感染力的、激情飞扬的介绍所引发的。这样写作动力来自于外界的刺激,一旦刺激消失,学生内在倾诉欲望就会减退。尤其是当学生提笔时,那种陌生感就会油然而生。

遥远的距离、遥远的时空产生的不是畅所欲言,而是提笔无言。于是,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一张照片,这是一个老兵,一个居住在我们这里福利院的老兵。他的出现,消除了时间、空间的隔阂,让学生产生的亲切感,有更多的话想跟老兵倾诉。这时,我适时出示学习任务单:

这一任务情境,不仅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深化,而且使他们的情感倾吐有了明确具体的对象。只有有了具体的对象,才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

二、内容支架:知道“写什么”

在习作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选材老套,这与学生思维打不开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发掘素材,发现素材背后的深意,明确写作任务——“写什么”。这就要帮助学生搭建内容支架。

内容支架就是聚焦“写什么”的学习点,以学生过去、现在的生活经验为基点,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引发头脑风暴,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写作素材。表格支架、图画支架、微视频支架、问题支架等形式都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搜集素材。

(一)微视频支架

微视频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以主题明确的知识点为内容,以短小精悍为特点的一种教学支架。它不仅可以创设情境,而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呈现。

在习作“写信”的教学中,有了任务单的指引,学生就有了写作的指向。但是,学生对老兵毕竟是陌生的。要想学生有话可说,就要让学生熟悉老兵、理解老兵。这就要追寻老兵的往昔,了解他所经历的时代风雨。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具体的倾诉内容、情感。这时,适时插入一段微视频能很好地起到这样的作用。在课堂上,我们播放一段有关老兵的采访录像,在老人娓娓道来中,穿插炮火纷飞的画面,这是老人真实经历过的画面。直观的微视频冲击学生的心灵,倾诉的欲望进一步得到激发,写下心中的话语就水到渠成。

(二)图表支架

图表支架作为一种表现型支架,以图形和表格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将隐性的思维可视化。学生借助图表支架,获取习作的内容框架、思维路径,使习作能顺利进行。

在“写信”的习作教学中,到底我们要跟这位曾经的英雄,现在的老兵说些什么呢?于是,我们发布话题征集令,让学生四人小组就写信的内容展开讨论,最后在黑板上以下图出现:

这样的思维图表将学生的思想和表达引向广阔的天地,引向更多元化的内容表达。

三、范例支架:指导“怎么写”

第二学段的学生无论是思维还是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稚嫩的。虽然这个阶段的学生基本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缺乏创新力。同时,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不仅要考虑如何跟读信的人进行对话,而且还要关注书信的格式。为此,要让学生静心锤炼语言,恰当地选择句式;同时要充分运用文本范例,搭建学习支架,做到格式正确。当然,书信不同于记叙文,不要求生动形象,不讲究波澜起伏,但是要在娓娓道来中彰显亲切、表达真情。

在这次“书信”的习作指导中,文本范例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基于书信格式的学习(出示):

这次文本范例的出现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书信格式的有效学习,形成写信表达的基本思维。

第二次是出现是在修改阶段,是基于学生的作品与书信例文的比照学习。(出示)

通过学生作品与例文的比照,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格式,而且引导学生关注本次倾诉的对象——老兵,一位战功显赫的老兵。对学生来说,他是英雄,也是可亲可敬的老爷爷。应该用怎样的语言跟他交流、交流什么内容,这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这样,将语言态势与内在情感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实现对话交流,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的超越性,受到正确价值观的浸染和情感的熏陶。

四、评价支架:明白“写得怎么样”

习作的评价与习作的过程是一体的。以往的习作教学,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等级制,这种单一性的评价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评价支架则是帮助学生评判什么是好文,如何修改自己习作的范例。

评价支架的构建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本次习作要求提出具体的指标,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此,本次习作评价,我们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借助表格支架,进行评价方式的转变

书信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格式。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搭建表格(下表)支架,让学生明晰书信的格式,以达成评价方式转变的目的。

“写信”评价表

[书信格式 称呼 问候语 正文 祝福语 署名 日期 是否达成 ]

可见,鉴于文体的不同,习作评价的标准由过去考量是否中心突出、文从字顺、结构完整转变为书信格式是否正确。

(二)借助解释支架,实现评价标准的转变

解释支架就是借助语言文字列举评价标准,便于学生一一对照,进行修改。在“写信”的教学指导中,我们为学生制定了这样的评价标准。(出示)

评价标准:

1.该封书信用语准确,书写工整;

2.该信件叙事清楚,感情真挚;

3.这封书信内容比较翔实,向老兵汇报了自己的生活,字里行间表达了对老兵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在一次次修改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内化了情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搭建平台支架,完成评价主体的转变

平台支架是基于学生的发表形式、渠道搭建的支架。我们可以借助微信、报纸、杂志,或者微博、公众号等,构建开放性的評价平台。

在学生完成写信后,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一次次修改。鉴于本次的“书信”习作的对象是老兵,在最后教学环节,教师通过VCR的形式,通过网络让老兵突破空间限制,来到教室,跟学生进行云对话。

传统习作评价的主体是老师,而本次习作是写信,从这一文章题材的受众者来说,老兵才是最有资格评价的人。教师要做的是,搭建起学生与老兵之间的沟通桥梁,可以把学生的书信交到老人的手中,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甚至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福利院,走到老人身边,通过面对面地近距离交流,向老人倾诉内心的向往。这既是建党100周年的献礼,也能达成书信写作交流的目的。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对他们适时援助;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将支架作为支持学生的学习工具,同时根据教学进展随时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习支架的功用,助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让学生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创造的快乐。

在习作中,红色革命文化的融入,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学生而言,价值观、人生观是精神向导和信念系统,在他们成长道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融入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能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理解、感受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突破了口号式的教育的局限,这是语文课程的优势,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