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戏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2021-08-23 00:20杨雪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实践运用

杨雪萍

[摘 要]近来,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方面的运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其独树一帜的课堂组织形式能给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改革。不少语文教师开始尝试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言文语言凝练,意蕴丰富,将教育戏剧这一教学方式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引入教育戏剧辅助文言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教育戏剧;小学文言文;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76-03

一、情景表演,丰富生活体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多为从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的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这些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往往只有短短几十字,内容却包罗万象。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里提及的人、物和所歌颂、赞扬的人物精神都与现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小学文言文因为篇幅短小,所以朗读背诵较为容易,但学生学习时,是否对其有极高的热情与兴趣呢? 答案不是肯定的。正是因为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会有浅尝辄止的想法,不深入去分析人物心理,剖析人物精神品质,甚至因为文本简短,学生可以借助书下注释弄通文意,便只追求背诵默写,使得小学教材中文言文的学习形式较为单一、刻板,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因此,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笔者将教育戏剧引进课堂,带领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这篇课文涉及人物较多,为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笔者将学生分为三类:王戎、路人和诸小儿。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孩子们对“诸儿竞走取之”的感受不深。本课给“竞走”的注释是“争着跑过去”,短短几个字的注释对孩子们理解这个词的表层意思是有帮助的,但年幼的孩子们难道都是整齐划一地“争着跑过去”吗?这对丰富文言文词汇的内涵,鲜活人物形象来说是不够的。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将诸小儿与王戎截然不同的表现进行自由表演,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过程中,聚焦文本核心部分,凸显人物形象、展示故事情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为扮演的角色设计一系列的动作和神情,逐步感悟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体验角色的情感变化。

表演开始,当挂满红彤彤的李子的李树出现在大屏幕上后,孩子们奔跑着、跳跃着、欢呼着、旋转着向李树跑去。此时使用教育戏剧范式——“定格画面”。当情景表演暂停时,笔者引导学生对表演者进行观察。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有的孩子想吃李子,迫不及待想摘到李子,所以跑得飞快,头上都冒出了细密的汗水;有的孩子内心非常激动,一蹦三尺高,仿佛已经在李子树下伸手摘李子了;有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发出喜悦的欢呼,像是已经吃到李子发出的满足声;有的孩子天真烂漫,边跑边旋转着;有的孩子眼中闪着亮光,那是对满树李子的渴求;有的孩子垂涎三尺,只待摘下李子吃个痛快……每个人的不同表演,极大丰富了学生对“竞走取之”这四个字的理解。而表演的学生们在情景中,各自发挥了想象,延伸了“竞走”这个词的内涵,对“竞走”这样陌生的词语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

教育戏剧通过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让学习者可以主动体验小学文言文中人物的生活。在戏剧表演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文言文,在解读和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了词语的意义。因此,将教育戏剧运用到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能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文言文探索学习,进而提升其学习文言文兴趣,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挖掘留白,拓展语言表达

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语言简短凝练,意蕴丰富厚重,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语言简练,所以这些文言文在遣词造句上或多用代词或多有省略,这些都是文中的留白部分,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些留白部分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不通过学习将这些留白的内容补充到文中,会影响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甚至无法学通文言文的字面内容。因此,将教育戏剧融入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学习,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挖掘文中信息,通过联系文言文上下文的语境,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情境,再发挥想象,加以扩充创造,改编成剧本,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文中的角色,再现文中描绘的场景。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留白较多。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其中“多子折枝”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能把诸小儿都吸引过去,李子想必是非常诱人的,然而文中仅用这四个字来描写,就留白较多,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李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有生活体验的孩子联想到画面,很快就有了印象。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脑海中也能有李子的形象,笔者安排有生活体验的这部分孩子在表演之前进行相关的剧本创作,将自己见过的最诱人的李子的颜色、形状、口感等写清楚,介绍给另一部分孩子,这就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段话中,代词“之”也出现了三次。“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代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之”也是非常典型的代词之一。弄懂“之”的意思,能帮助学生学通文言文的内容,了解这一语法现象,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将这些“之”放入语境,通过朗读,借助语感,联系上下文,学生就能知道这三个“之”分别指代的是“李子、王戎、李子”,通过探究,这就增强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王戎的话解释了他不摘李子的原因,语言简洁,理由充分,这也需要学生在剧本创作中具体化,将文言文语言转变为具体的现代汉语,让不同知识储备的孩子都能说清“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这段文言文通过描写道旁李子樹的硕果累累,将孩子们对李子的渴求和王戎的冷静作对比,突出了王戎的机智、不盲从。

笔者尝试将教育戏剧融入教学,带领学生去挖掘文言文中的信息,补充文言文中的留白,还原文中人物的语音、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创编成小剧本。接着,配合多媒体制作的戏剧情境,加上适当的道具,引导学生尝试戏剧表演,将自己置身于文言文中,成为文言文故事中的主人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点燃和释放。

剧本片段如下:

时间:李子成熟的季节

地点:道旁李子树下

人物:王戎、诸小儿、路人

【路边长着一棵李子树。到了李子成熟的季节,树上挂满了又大又红的李子。紫红的外皮,上面还蒙着一层细粉。一个李子足有一个孩子的拳头那么大,直看得人流下口水来。】

【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玩耍,突然他们看见了李子树,便奔跑着、跳跃着、欢呼着向李子树跑去,恨不得立刻品尝这鲜美的李子。但王戎却像没看见似的,一动也不动。】

路人(十分好奇):王戎,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

王戎(若有所思):这棵李树长在路边,树上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如果是甜李子,早就被人摘光了。

路人(摘李子品尝):果然是这样,王戎,你真聪明!

笔者借这篇简短的文言文,引导学生编写成小剧本,在改编创作的实践中锤炼学生的言语品质。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李树上成熟的李子印象十分深刻,也能用自己的话讲清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了。文言文的留白之处就被剧本补充完整了。

三、角色唤醒,走进人物内心

(一)从“旁观者”转变成“当局者”

学生在进行传统的阅读活动的时候,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欣赏,但是这样的阅读角度使得学生没有直观地站在文章中人物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理解。而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故事的“当局者”,即主人公,这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共情能力,“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例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主人公王戎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童,他在看到伙伴们奔跑着去摘李子时,冷静地分析、思考,没有盲从。这样的精神品质对一个年幼的孩童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对于文言文故事中最能体现王戎聪慧的句子,教师采用教育戏剧的范式——“坐针毡”,对“王戎”进行采访。

“坐针毡”采访如下:

路人(教师):“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吃呢?”

王戎(学生扮演者):“李子树长在路边,人人都可以摘。如果它是甜的,早就被人摘光了。但树上却有这么多李子,说明李子是苦的,所以我才不去摘。”

路人(教师):“那你看到那么多小伙伴都去摘李子了,他们那么激动,你却站在原地没有动,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王戎(学生扮演者):“我的小伙伴们没有仔细观察这棵李子树的位置,也没有认真思考树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李子,我不能向他们学习,所以我才站着没有动。”

路人(教师):“王戎,你真冷静、真聪明啊!你的小伙伴们应该向你学习!”

“坐针毡”这一戏剧教育范式的创造性应用,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广度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反思、回顾自己的行为,“王戎”剖析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真正地唤醒了这个人物。从扮演者的“坐针毡”中,我们更能体会到王戎的聪明机智。

(二)从“走近”过渡到“走进”

通过传统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物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而教育戏剧中的角色扮演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 在教育戏剧表演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调试自己的表演方式,寻找人物情感的最佳表现点,加深了对文本主题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通过教育戏剧这个得力助手,学生的知识面、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篇文言文的注释中,对于王戎的介绍只有短短几个字:“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学生可以初步“走近王戎”,在脑海中建构起王戎的形象。但文中并无一词点明王戎的聪慧,这就需要品读他的语言、动作,体验王戎的心理变化来真正“走进王戎”这个千年前的孩童的内心。借助教育戏剧,学生真正走近了王戎,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明白了在大环境驱使下,王戎还能冷静、不盲从的精神的可贵。

(三)从“独角戏”升级为“对台戏”

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来完成整篇作品的学习。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会认真地去分析自己所扮演的这个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思想情感,学生会经历人物的所有过程,从直观的角度了解每一个人物的心理过程,就会真正地理解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诸小儿面对“李树多子折枝”时“竞走取之”与王戎的“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静一动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是将诸小儿的“盲从、不思考”与王戎的“善于观察、思考,不盲从”进行对比,能更好地刻画王戎的形象。这样的“对台戏”对“独角戏”进行了丰富和扩充,戏剧的多角色、多层次与戏剧张力对学生唤醒人物大有裨益。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表演家,教育戏剧可以创设出适合儿童理解水平和欣赏的情境,作为师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并通过戏剧表演来还原当时的场景,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文言文的意思,这样的课堂就会充满浓厚的语文味儿。总之,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创设形象、生动、活泼的戏剧情境,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沉浸课堂,主动学习,这才是语文教學的真谛,教育戏剧的辅助教学就是真正有意义的。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实践运用
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试论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高低压配电柜上接地保护装置的运用探析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干预研究报告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