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实践活动设计要有“三味”

2021-08-23 00:20陆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活味言语实践三味

陆艳

[摘 要]温儒敏教授多次强调: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构建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基于儿童立场,合理定位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体现“儿童味”;抓住文本特征,科学设计学习线路,指导有效运用,突出“语文味”;互联教材与生活,创设完整真实的生活情境,激活表达欲望,呈现“生活味”,可助力教师言语实践活动设计,实现学生语用能力的真正提升。

[关键词]言语实践;语用能力;儿童味;语文味;生活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78-02

语文教学应当聚焦“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已成为共识。为学生设计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尤为关键。

先来看看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的第一课时教学的两种不同的语用设计:

设计一:

1.(范读课文)文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

2.你觉得什么很大?什么很小?

3.文中的小朋友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4.今天老师穿的是裙子,你穿的是什么?

5.你有没有像“我”一样觉得自己很大的时候?

出示句式:“我自己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设计二:

1.(认读“大”“小”)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眼里,你是大还是小?

2.理解朗读: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3.上课时,我们有时候——有时候——

原来,“有时候”表示不是一直、不经常的意思。我觉得你们说得真好。

4.“觉得”就是心里的想法。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怎么样呢?

点拨:我觉得你的脸蛋圆圆的,很可爱。你可以说——

以上两则设计,语言材料相同,课时一致,教者同样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建构,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操作策略却明显不同。我们不妨从这两则设计出发,围绕语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尝试分析并探寻言语实践活动设计的要义。

一、从教师到儿童,言语实践活动内容要有“儿童味”

从表面上看,上面的两则设计区别仅在于教学内容不同,实质上反映了教师“教学立场”的不同。

设计一花了不少力气引导儿童表达“我觉得     很大(很小)。”“今天,我穿的是 。”课堂气氛热烈,却有游离之感。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用简短的句子判断大小、表达当天穿了什么衣服,既不是知识盲点,也不是语言表达提升点。此处教学目标定位过低,浅化了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缺乏挑战性,有为了表达而表达之嫌。而后积累句式“我 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大”,抓住了文本特点,也贴近学生学习需求,有教学价值,但在第一课时就着急深入文本核心,言语实践没有建立在儿童充分朗读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又过高了。显然,设计一是站在“教师立场”上,为了贴上“实践”的标签而进行的无效设计,无益于儿童语用能力的真正提升。

再看设计二,教师准确把握学情,敏锐地抓住了“有时候”“觉得”两个关键词。教师以儿童已有经验为建构点,引导学生由词到句,从读到用,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正因为教师从“儿童立场”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才能情绪始终饱满,课堂高效而童趣。

语言实践训练活动中的“儿童味”不是对“童趣”的盲目追求,不是表面的热闹繁荣。只有从儿童出发,变“教师立场”为“儿童立场”,才能有效打开思维,发展语言,使言语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从训练到运用,言语实践活动过程要有“语文味”

“训练”重文字重技能,指向语文知识的传递;“运用”重体悟重内化,指向语文素养形成。“训练”还是“运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线路的设计。

设计一为典型的训练型言语实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能表现自己“很大”的时刻,反复练说句式“我自己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这一句的确是文本最独特处,学生确实能在反复训练中积累句式。但弊端也很明显,所谓的句式训练不过是替換了句子中的一个短语,训练再充分也只是机械理性的模仿,思维价值不高,核心目标“感知成长、表达心声”未能达成,更遑论语感的形成,教学过程“技术味”大于“语文味”。

设计二侧重运用,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固定的句式,而是不断链接现场情境,带着学生在运用中发现——“有时候”表示“不是经常”,“觉得”表达的是内心的感受,进而引导尝试在具体语境中反复运用“有时候”“觉得”。同样是言语实践,却因预设的学习线路不同,儿童思维在不断的挑战中被激活、走向深入,呈现出了“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体验”的递进态势。如此,语言得到训练,心声得以表达,理解和运用和谐共生,“语文味”浓,学生有真成长。

充满“语文味”的言语实践活动设计,一定不是简单的句式模仿、机械的反复训练,一定隐含创意科学的学习线路;充满“语文味”的言语实践活动,一定不止步于“训练”,一定会向“运用”更进一步,助推思维向纵深处发展,着力建构高水平的语言世界。

三、从教材到生活,言语实践活动形式要有“生活味”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真实的生活。一方面,我们要紧扣文本特点,用好教材语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注入鲜活的生活元素,增加情感性和趣味性。也只有将言语实践置于完整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最大限度丰富语言的实践价值,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变“要我运用”为“我要运用”。

案例中,两位教师都注意到了把语文知识与儿童生活互联,但又有所区别。设计一要求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交流生活中很大的事物,观察课堂上自己的穿着,回顾生活中觉得自己很能干的时刻。三个实践点之间没有关联,还原的三个生活场景呈碎片化展现,学生所有的表达都停留在用词语说话的层面。这样的实践,完全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学生不知道为什么练,也不知道练的内容之间是否有关联,更不知道在生活中哪种情况下可以这样表达,学习止步于教材。而设计二,一开始就确定了“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标,从回忆家长眼中的自己,理解“大”“小”的含义,到观察课堂,理解“有时候”,再到评价自己,理解运用“觉得”。 语文知识与生活巧妙融合,三个生活场景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学习情境。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迁移运用,积极主动地发展语言、建构语言,形成了学习闭环,同时还收获了情感的满足。

可以看出,富有“生活味”的言语实践活动设计并不是表面的对接生活,而要求教者对教材与生活进行深度整合,构建真实语境,为学生提供“真实践”的机会,提高言语实践活动的效度,切实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生活味言语实践三味
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立足言语实践,培养语感能力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创设富有“生活味”的初中英语课堂
言语实践: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让作文具有“生活味”
鲁迅的“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