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俄罗斯方块式的深度阅读模式

2021-08-23 23:56王洁婧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拓展阅读

王洁婧

[摘 要]统编教材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由于这类文本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也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挑战。因此,开展拓展阅读教学十分必要。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阅读需要,通过资料的补充、细节的参读、篇章的延读等俄罗斯方块式的深度对接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深度阅读; 拓展阅读 ;写作意图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18-02

统编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教材采用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单元。统编教材的问世,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增进了师生的文化理解力,也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一、从表象中摸索方向

对中低年级使用苏教版教材的地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面临巨大的考验。已适应苏教版教材特点、内容、编排的学生,面对单元形式变了、文章篇幅长了、多了文言文的统编教材,他们要重新适应,并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样的改变,对每位一线教师来说,需要的是突破自己,进行系统思考。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开展教学?推陈出新还是拔高教学难度?

教学之道,贵在得法。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借助方法展开阅读,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背后人物的思想情感,探究语言本身的规律特点,使学生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

我们的挑战,就如同玩俄罗斯方块游戏一样。教材解读时,一篇文本总会被拆得零散而存在空隙,需要用陆续下落的颜色鲜艳的、形状不一的方块去调整方向进行填充,让完整的横条消失,给新的板块腾出空间。看似烦乱,其实藏着从混乱中寻找秩序的过程。

二、从混乱中寻找秩序

一次教研活动给了我启发。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清贫》一文是方志敏在牢狱中所写的文章,他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回顾了被捕时的情形。一件“险事”他却称为“趣事”,文中字字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但这样的一篇文本,这样的一位人物,这样的一段历史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太过遥远。一是时代的距离,文章写于1935年,那段革命历史,很难令学生感同身受。二是思想的距离。一位大官竟然那么穷,逮捕意味着什么,国民党士兵一次次的搜身与方志敏的对话又隐藏着什么。代沟,让学生在阅读时变得模糊。时代脱节的阅读教学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大的挑战。只有将时代、人物背景与文本相互联结,借助俄罗斯方块式的深度阅读对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消除他们不断堆积的疑惑。

这就需要拓展阅读,以课内文本为依托,以课内文本的一个“点”、一种“情”为生发点,衍生相关的阅读需求。

三、从实践中寻求突破

(一)补充资料是拓展阅读的基础

方块是组成俄罗斯方块游戏的基础,所有的图形都是由方块堆砌垒成。阅读文本、体会人物形象时,我们也需要用这些“方块”去铺路,去理解课文。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清贫》一课,在解读文本时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1.参阅作者生平材料。 方志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关于他的众多头衔和事迹,是否需要全盘托出,如何通过简短的介绍让学生清晰明了,这是需要思考的。

2.参考人物点评。网络上对方志敏的评价有很多,怎样的点评是最具含金量、最独特的;如何通过点评,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带着这些思考,我进行了教学活动设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通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清贫》是一篇散文,凸显语文要素,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补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形象。教学中,要重点通过 “捏”“摸”等一系列的动作,体会国民党士兵的贪婪凶恶和蛮横无理;通过方志敏“微笑着,淡淡地说”这一神态,揣摩他的内心,并借助生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流程是线性的,每一个活动板块聚焦一个核心目标,完成若干项任务。通过阅读方志敏的三则小故事,学生理解了“清贫”的含义——革命者追求的是精神的富有和信念的执着,而不在乎物质的贫穷。我们可用习近平主席的一段人物评价——“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那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那是活着的价值。”来促进学生对 “清贫”的理解。

补充学生不知道的信息,让学生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人物、对时代的深入理解,这是阅读红色革命类文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人物、时代,学生仍属于贴标签式的理解,他们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体会,仍不够深刻。如何运用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呢?这是需要反思的。

只有方块的堆积是不够的,一旦触碰到顶端,游戏便结束,回到最初的起点。

(二)细节参读是拓展阅读的补白

在阅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因阅读经验不足而导致的阅读障碍。留白,就如同俄罗斯方块中的空隙,需要我们去填充。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以鲁迅为专题的单元。教学时,教师和学生着实犯难了——这样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这样的一位可亲可敬又让人捉摸不透的伟大人物,如何去理解他?透过文字,我们该怎样逾越思想的鸿沟?如何亲近他呢?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这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鲁迅侄女周晔生活化的语言描述,学生看到的是一位亲切和蔼、乐于助人的伯父形象。有了前文少年闰土的勇敢聪明、自在活泼的形象以及《好的故事》中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为铺垫,学生对鲁迅、对当时社会的认识都还是朦胧且平淡。

作为侄女,与现在的学生一样,在与伯父的交往中,有些细节她自以为懂了,其实根本没有懂。如: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这样的一处细节,这样具有时代感的暗语,要品出言外之意,就要借助补充资料才能准确理解。鲁迅的人物介绍已在单元中呈现,但对这一处细节的理解帮助不大,因此应选择细节参读,以帮助学生理解。

材料一:

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鲁迅先生为了唤醒民众,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很害怕,不许他发表文章,要逮捕他。鲁迅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略),巧妙地和反动派进行斗争。

材料二:

1930年3月2日,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

1936,在上海,他多次遭到反动政府的通缉与追捕;

……

这样的细节,结合言语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参考阅读,既不会出现盲目拓展的现象,也不会有轻文本重拓展材料的本末倒置现象的产生。

拓展阅读,是对细节的参考性阅读,在空隙中恰如其分地进行补充与穿插,为的是让学生深入体味,为的是延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延读人物是拓展阅读的核心

在周晔笔下,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材料一、材料二是拓展阅读的起点。要改变阅读的视角,改变学生对人物认识的标签化,就得进行延伸阅读,理解不同人笔下的鲁迅。通过阅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学生看到不一样的鲁迅。同样是写鲁迅,巴金和萧红选择了不同的事例来衬托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和敬仰。这样的延伸阅读,鲁迅这一人物被学生读厚了,读深了。这就是拓展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就如同俄罗斯方块一般,要不断地移动、旋转或摆放,将它们搭配在一起,这样才能拼出精彩的图画来。

(四)写作意图是拓展阅读的命脉

苏教版教材和统编教材都收录了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这样的一篇典型的课文,之前的解读都认为,作者通过描写榕树、鸟,展现无穷的生命力,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赞美之情。统编教材的“阅读链接”,链接了巴金的《筑渝道上》一文,文末这样写道:“生命,无处不是生命。”但一篇经典文章就只读到这样的情吗?

这篇散文,巴金写于1933年。当时社会动乱,人们心里也想有个天堂。教学时,教师可出示下面材料:

国民党政府将北平文物南迁,各界民众团体强烈反对,搬运工人罢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发表宣言,向一切进攻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国民党军队提议,在停止进攻、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人民的条件下,停战议和,一致抗日。但这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拒绝。

正如上面的资料所示,那时人们也需要天堂,那里应该是一个给人以快乐、安全、自由、幸福的地方,那里應该是一片乐土。巴金看到鸟的天堂,抒发心愿,愿与自由的鸟儿安居,愿与生命安宁同享。

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读这篇文章时就不会停留在文字所表达的情,而是能读到作者的内心——从生命力读到自由、从繁茂读到安定、从活力读到幸福与美好。这样深度的阅读,让学生把文章读厚了,把情愫读浓了,把意味读深刻了。

所有的文本都是非独立的个体,所有的方块都是非独立的存在,它们都有其独特的内在关系。一处处细节的穿插,一个个图形的拼搭,每一次的移动与旋转,都是体悟与品味的最佳时机,都能成为独立学习的契机,这是俄罗斯方块式深度阅读的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拓展阅读
乐在读中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与延伸有效路径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引领学生深度阅读“三步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