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问题:高效课堂的有效路径

2021-08-23 02:41沙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设计原则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沙丹

[摘 要]支架式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深度思考而设计的问题。支架式问题要有指向性、整合性、思辨性,这样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课题、关键句子、细节、写法入手,设计支架式问题,使教学直指文本核心,让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提升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支架式问题;高效课堂;设计原则;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39-02

支架式问题是教师为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深度思考而设计的问题,是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问题。它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一、支架式问题的设计原则

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训练点很多。在教学时,一些教师唯恐讲得少,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学生。这样的课堂是臃肿、低效的。虽然教师辛辛苦苦,但学生所得甚少。教师在设计支架式问题时要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指向性

支架式问题的设计首先应该指向高效完成教学目标,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在一节课中紧紧围绕1~3问题思考、阅读、理解、感受、品味、探索、对话。这样的课堂没有大量的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学生探究的每一个问题都指向文本的内容、思想、表达,自然是高效的。

例如,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教师以“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三个支架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不仅要体会老人种下的这片青山的崇高精神,而且要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构篇艺术。

(二)整合性

每节课设计1~3个支架式问题,每个问题都可以支撑起一个阅读板块。这样,由几个支架式问题构成的语文课堂呈板块式结构。这种整合性的板块式教学,减少了教师的琐碎提问,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研读、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师用“课文写了五壮士哪些事,请提炼出小标题”这个支架式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全文内容,使课文内容清晰明了。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分为五个板块进行学习,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五壮士的动作、神情、语言加以品味;同时,根据点面结合的写法,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对比、朗读等多种形式去实践,使学生的读和悟走向深入,感受到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三)思辨性

思辨性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而是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思考的问题。

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我引导学生:“人们对武松有着不同的评价:有赞美武松武艺高强的,有批评武松鲁莽虚荣的。你有什么看法?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抓住文中能体现武松特点的语句,多角度地读出心中的武松形象。從在酒家的豪饮、不听店家劝告,体会出武松的豪放、固执己见;从描写武松上冈时心理活动的变化,可以看出武松爱面子,凭着艺高人胆大,毅然夜上景阳冈;从打死老虎、果断下冈,体会出他的思虑周全。这种问题,不是让学生讨论对错,而是用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文,使他们多元、立体地感受人物形象,多角度地评价武松。

二、支架式问题设计的路径

(一)深钻细研,解读文本

统编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合的方式编排单元。教学时,我们既要关注单元的人文主题,关注每篇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又要关注每篇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语文要素的训练。只有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从整体上研读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高效的支架式问题。

比如,在苏教版教材中,《海上日出》出现在五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在六年级出现的。这两篇课文选编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中,是作为精读课文出现的。编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通过观察介绍一个景点的方法,这两篇课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习得按照游览顺序或者景物变化的顺序来写游记的方法。这一单元的“交流平台”,先回顾怎样写游记的方法,接着呈现两篇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颐和园》要学习按方位顺序写景的方法,《七月的天山》要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教学功能。这样,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高屋建瓴,设计出高效的有探究性的支架式问题。

(二)瞻前顾后,纵向比较

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瞻前顾后、纵向比较,根据不同年段、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

比如,复述,低中高年段都有具体的、不同的目标。教师只有瞻前顾后,明确本年段的目标要求,才不会在教学中对学生拔高或降低要求。二年级没有提出“复述”,只要求“根据提示讲故事”,学生或者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根据图片、提纲等能大概把故事讲出即可。三年级则明确提出复述的要求。中年段要学习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到了五年级,则要学习创造性复述。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略写的部分进行想象,在头脑中还原出一幅幅画面,然后具体复述出来;也可以引导学生变换角色,以不同人物的口吻来叙述同一件事。不同的角色扮演,能丰富学生的体验,使他们享受创造性复述的乐趣。

三、支架式问题的操作策略

(一)从题目入手,指向中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文以人为题,有的以事为题,有的以物为题。教学时,教师设计简短的导语,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指向文章中心内容的支架式问题,指引学生深入研读文本。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一文,教师围绕“少年闰土给你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品读“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时,学生抓住描写环境及闰土动作的关键词,感受闰土的身手敏捷;品读“初次相识时的闰土”时,学生抓住外貌描写以及他怕羞但不怕“我”的特点,感受少年闰土纯真质朴的形象;品读“讲新鲜事的闰土”时,则聚焦闰土讲述的四件事,引导学生关注动词,并分角色朗读,感受闰土的见多识广。

从课题入手设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能开门见山,直指教学中心,课堂自然高效。

(二)从关键句入手,提纲挈领

每篇课文都会有或者突显课文主旨,或者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句。关键句是课文的脉搏。教师抓住关键句设计支架式问题,能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本的内涵。

如,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章的第一节连用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写出圆明园被毁灭的惨重。“为什么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这一问题从关键句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想象圆明园昔日那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感受到昔日圆明园有多么辉煌,产生一种自豪之情;而现在只剩下一片废墟,让人愤慨。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圆明园毁灭的后果,他们的爱国之情、兴国之情油然而生。

关键句就像文章的筋骨。抓住关键句,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

(三)从细节入手,感悟语言

写人记事的课文中大都有场景、细节的细腻描写。教学时,从细节入手设计支架式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品味细节描写,能帮助学生揣摩语言,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一课,教师提出“哪些细节体现了慈母的情深?你有什么感受?”这个支架式问题。这一问题促使学生抓住细节,深入读文思考、感受。有的学生从母亲压抑潮湿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艰苦,从四个“立刻又……”感受到母亲工作的忙碌紧张;有的学生从“瘦弱的脊背”“龟裂的手指”读出母亲的辛劳;有的学生从“一个女人阻止母亲给钱”的动作、语言中,读出母亲赚钱的艰辛,而母亲“掏”“塞”给钱是那样毫不犹豫,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及对“我”读书的支持。在那个生活艰难的岁月,是母亲的无私支持使作者走进文学的世界,成为一名作家。至此,细节的品味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慈母情深。

从细节入手,设计支架式问题,引导学生揣摩细节,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使他们能体会人物内心,与人物产生共鸣。

(四)从写法入手,运用语言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课文时,不仅要理解內容,体会情感,而且要从文章的写法入手,启发学生发现课文的表达方式,引领学生解读出作者的表达密码,并迁移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的《夏天里的成长》一文,第一句“夏天是万物快速生长的季节”总领全文,接着作者从“动植物”“江河大地”“人”三个方面具体描述。教学中,教师设计两个问题——“每一部分描写哪些事物?作者是怎样写出该事物快速成长的?”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经过教师点拨,学生理解掌握了作者围绕中心思想从不同方面选材的写法。接着,教师设计练笔:“要表达‘忙碌的奶奶这一中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选材?”有的学生从“在家忙各种家务”“侍弄菜园”两方面选材,突出奶奶从早到晚的忙碌与勤劳;有的学生从 “奶奶上大学”“忙着当红娘”两方面选材,刻画一位既忙碌又好学热心的奶奶形象。

从写法入手,解读出作者的表达密码,并在练笔实践中学习运用该表达方法,这样就使语文要素得到有效落实。

从学生的认知原点出发,设计高质量的支架式问题,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支架,能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展开深度阅读,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设计原则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