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单元双线 落实语文要素

2021-08-23 02:41陆文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7期

陆文波

[摘 要]阅读与表达并重是统编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将“双线”有效落实,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目标,也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巧借课后习题,学习场景描写”“慢放文章镜头,品味细节描写”“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爱的不同”“借力习作平台,感受浓浓亲情”“结合课文内容,提高表达能力”等途径来落实单元要素,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双线结构;单元要素;阅读任务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47-02

“提升学科素养,注重能力生成”的课程理念是课改过程中一贯坚持的核心理念,以“双线结构”为典型特征的统编教材更加注重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同步培养。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统编教材读写一体化这一编排设计呢?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将“双线”有效落实,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阅读任务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习作任务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下面我以这一单元为例,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紧扣“单元双线”、落实单元要素的做法。

一、巧借课后习题,学习场景描写

第六单元两篇精读课文在课后习题第1题中都是关于场景描写的问题设计。如何让学生在完成习题的同时又能感受到这样写的好处,并从中习得写作方法呢?

【问题1】

师:课文中哪些场景体现了“慈母情深”?

生1:母亲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非常不易。

生2:不顾旁人劝阻给“我”钱买书。

生3:数落“我”一顿后又凑钱给“我”买书

师: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第7自然段,这里的场景描写让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4:工作条件极差。

生5:工作环境酷热。

生6:工作空间狭小。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工作的环境呢?

生7:可以衬托母亲工作的艰辛。

生8:衬托母亲挣钱的不易。

……

师:这些作者有没有通过文字直接写出来?(没有)但是我们有没有读出来?(有)这就叫艺术,写作的艺术。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来一次这样的写作练习。

(课件出示练笔要求,学生尝试练习)

【问题2】

师:作者“梦”中出现了哪些场景?

生1:父母给蚕宝宝添桑叶,卖了茧子给我买“枇杷”。

生2:父亲和姑爹摇船送“我”上学,住客栈心疼“我”被虫咬。

生3:看庙会时,了解“我”的心思,回家为“我”做万花筒。

师:谁能说说哪个场景最让你难忘,原因是什么,在这个场景中的人表现出怎样的精神或意义。

生4:最让我难忘的场景是住客栈时,父亲心疼儿子被虫咬。父亲挣钱不易,各处都很节省,可是看到儿子被虫咬,决定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为了儿子,他宁愿自己再省点,再艰苦点。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我看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这样的爱让人感动。

……

师:这些场景所写的事可以说都是小事,但小事体现的却是大爱,这就叫“以小见大”。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平时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过的小事,也来写写小事中的大爱。

(学生写后即时反馈、评价)

上述两个教学片段都是为了解决课后习题,但又同时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中蕴含的感情”进行教学并延伸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既完成了阅读任务,又为习作任务进行了准备。

二、慢放文章镜头,品味细节描写

《慈母情深》一文多处用反复的手法对母亲进行了描写,课后也出现了相应的习题。这里我认为是编者有意让教者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

句子一:这是一组倒装句,将母亲的动作、神态前置,把三个“我的母亲”放在后面,突出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这些不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眼中、心中,也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三个“我的母亲”也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和热爱之情。

句子二:四个“立刻”是对母亲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辛勤劳作的形象。这与前文母亲慷慨地给钱让“我”买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展现出了慈母情深。

其他句子:文中还有两处这样的语句,学生可在教师的引领下找出并体会。

如果教师对这题的处理到此结束,就会感觉少了点什么。于是,我在教学中又加上了下面的环节。

师:写人离不开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有时为了强调,我们可以用反复的手法将画面定格或放大,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同学们回去之后留心观察爸爸妈妈与我们相处的时光,看看从中能不能发现他们对自己的爱,是隐含在动作中还是神态中,并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来。

生: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到公园散步。昏暗的灯光下,我一不小心摔进了路边的沟里,头磕到了沟里的石块,流血了。我发出了喊叫声。有力的手,循声把我拉了上来;温暖的手,为我擦去血渍和眼泪。

模仿是学生的天性。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練笔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样,学生既读懂了文章,又在仿写中学会了细节描写,文意兼得。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爱的不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自读提示里有这样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而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为“父母之爱”,要求学生交流在生活中遇到文中类似的事情时会怎么想和做。如果我们将二者放到一起,不难发现,这是从文本走向生活,是把阅读所得转化为口语表达的无缝对接。我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结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精彩极了”是不是爱的表达方式?

生1:是的,是鼓励之爱。

师:“糟糕透了”呢?

生2:也是,是提醒之爱。

师:巴迪当时能理解吗?

生3:不能。

师:哪里能够看出来?

生4:(读)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

师:是啊,有的事年少不知,只有等到长大后才会明白。就像文中巴迪所说——

生:(齐读)一个作家,应该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师:(跟读)“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父母之爱,至真至纯。但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能理解爱的表达方式,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课后预习“口语交际”,并回忆一下自己学习、生活中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给予你们的是哪一种爱,你更喜欢哪一种爱。

四、借力习作平台,感受浓浓亲情

本次习作有两个目标:1.选择最想跟父母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2.能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习作能力和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針对本单元的“双线”要素,笔者设计了以下写前指导。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有培育你的老师,有与你相处四年多的小伙伴,可唯独缺少了你生命中至亲至爱的人,他们是谁呢?(爸爸妈妈)

师:假如你朝夕相处的父母此刻就在你的眼前,渴望与你沟通,你最想对他们倾诉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畅所欲言)

师:还记得梁晓声是如何写“慈母”的吗?

生1:写场景,写细节。

师:吴冠中是怎么写“父爱”的?

生2:以小见大,用“梦”的形式写真实的事情。

师:巴迪呢?

生3:两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同时出现。

师:那你们打算怎么写?

(引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学会用上述一两种写作方法)

习作前引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打开习作思路,激发表达欲望,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阅读时习得的写作方法,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就能有效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面对新教材,我们教师只有多学习、多钻研,才能领悟编者意图,才能有效落实单元要素,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