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聂兰生先生1986年写的一封长信

2021-08-26 03:19布正伟
中华书画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长信建设部封信

□ 布正伟

在沉痛悼念聂兰生教授的日子里,我从收藏的文件中,找到了她在1986年元月10日给我写的一封长信。已经过去35年了,两页信纸没有变色,按原来折叠的样子,平平整整的。在重温这封信的内容时,往日一幕幕和聂先生亲切交往的情景浮现在脑海里,百感交集又不知该如何表达为好。我深感,这封信从一个独特视角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建筑教育的真实状况,于私于公,都是一份有历史骨感的珍贵记录。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建筑界前辈名流大力辅助地方兴办高等建筑院校的热情和责任感,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聂兰生先生为人处世的人格魅力……

聂兰生先生在信中提到的广州会议,记得是1985年由中国建筑学会在广州矿泉客舍召开的学术座谈会,由戴念慈先生主持。作为中青年建筑师的代表,我在会上汇报了《建筑师的心理素质与创造力》的学习心得。聂先生在会上讲了建筑创新与继承传统的相互关系,提到了我设计的由三低(低造价、低材料、低技术)改建成的北京“独一居”酒家。这个小小的建筑实例,在会上及时地得到了戴念慈先生的赞许,这使我感觉到,聂先生的提挈让初出茅庐的学子为母校争了光。

1994年10月,布正伟在大工做《自在生成论》报告

1995年,布正伟在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与聂兰生、罗小未、彭一刚合影

布正伟与彭一刚在聂兰生家

北京“独一居酒家”改建实例(布正伟设计)

我受恩于聂先生的地方一言难尽。在已发出的唁文中,因篇幅所限,有一处未能细说。当我完成重庆江北机场航站楼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之后,我因为不满足受限于单纯的机场建筑设计领域,而想“换个地方去发展”的时候,恰恰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第一个是在雕塑家包泡的大力举荐下,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表示可以委任我来该院创建环境艺术系,并许诺成立布正伟设计工作室。尽管需要我承接教学与设计的双重担子,可是靳院长说了,可以给我放开运营的新政策。另一个是,经清华大学毕业的同仁介绍,响应建设部关于设计体制改革的号召,调建设部直属中房集团组建综合甲级建筑设计事务所,并任总建筑师—这件事,由叶如棠部长亲自过问和审批。当聂先生还有《新建筑》主编陶德坚先生知道这些情况后,都急切地提醒我,千万不要改变立足建筑设计第一线的方向。聂先生特别强调,说我已经有独立主持设计的创作舞台了,一定要珍惜,绝不能放弃,要在设计实践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我当时的心情是很矛盾的,后来还真是在聂、陶两位恩师及时劝导下,才明确了大方向奔往建设部的领地来了。

悼念聂先生回想到这里时,我给邹德侬挚友发微信感叹到:“在我终归进入建设部系统、组建原建设部直属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后,真没想到,自己竟一直不停地动手设计,干到了退休后的第18个年头……”正如我意识到的那样,如果我没有听聂、陶两位尊师的话,就不可能在这个漫长的建筑设计实践的道路上,持续进行《自在生成论》知行统一的“双向”探索,也就不可能赢得邹德侬先生为我的建筑人生作出“立建筑,也立言”这六个金字的评价了。

我心中的惆怅和遗憾,是再也不能如愿地去报答聂先生的恩德,甚至不能再亲声问候一次她老人家了!我唯一能做到的并可得以欣慰的是,把她在20个世纪80年代写的这封长信展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她对建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五湖四海学子们的深情厚爱吧!

最后,我最想说的还是那一句话:这封信于公于私,都是一份有历史骨感的珍贵记录……■

聂兰生 致布正伟信札 1986年

猜你喜欢
长信建设部封信
长信宫灯
一封信去往紫紫村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给我写封信吧
GB/T 50398—2018无缝钢管工程设计标准
JGJ/T 396—2018咬合式排桩技术标准
住建部:买卖租借执业资格证书等“挂证”行为从重处罚
应修人到邮局去
奇怪的信
中小城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财务管理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