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地区8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析和治疗探讨*

2021-09-03 01:00李雯燕王文静周生潮张成强赵振新
光明中医 2021年16期
关键词:舌象内阻白芍

李雯燕 王文静 刘 佳 周生潮 闫 琛 张成强 赵振新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pSS)是外分泌腺受累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引起的口眼干,尚可出现肺脏、肝脏、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损害[1],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所导致的外分泌腺损伤性疾病,临床上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病理上以外分泌腺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目前干燥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治疗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西药仅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燥证”范畴。随着诊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哈密地区pSS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中医风湿科近2年来通过对80例pSS患者进行中医临床证候分析,并采用临床对照观察,发现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中医风湿科就诊的80例患者,均符合ACR/EULAR pSS 2016年pSS分类标准[7],并排除因年龄(≤18岁)、合并症及伴发症等问题干扰诊疗的患者;其他因素所致临床与pSS确诊条件一致的患者。所有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女性31例,男性9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48.0±7.8)岁。对照组女性35例,男性5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43.0±5.6)岁。2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结合患者主症、从症以及舌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主要通过对全身症状如乏力、疼痛等的程度、口眼干燥的程度、舌脉象综合情况分层计分,填写中医证候调查表,依次判定分型。共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湿热瘀阻型、痰湿内阻型4型。其中,西药对照组采用pSS传统治疗药物羟氯喹0.2 BID和白芍总苷0.6 TID,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在西药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补气滋阴润燥方加减化裁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干燥评分(按口眼干及舌象干燥0、2、4、6程度计分,皮肤干、大便干、舌象干、相应脉象程度按0、1、2、3程度计分,总积分0~30分)、舌象变化、证候评分变化、干燥症状自我评分(ESSPRI)、PSS活动指数(ESSDAI)、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见表1。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证候按患者常见客观主症干燥、疼痛、乏力3种症状程度为主的且VAS评分(0~10分)至少5分以上和舌脉象进行分层记录。见表1、表2。4种中医证候由高到底分别是气阴两虚型41例、阴虚燥热型31例、湿热瘀阻型5例、痰湿内阻型3例。见表2。

表1 主证观察表 (例)

表2 中医证候分型 (例)

2.2 临床疗效中西医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主要指标比较 (例)

3 讨论

pS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对于pSS的治疗,到目前为止,西医一般采用激素、人工泪液、人工唾液等替代疗法与免疫抑制剂的对症治疗[2]。但大多药物毒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诸多限制。中医药治疗本病能有效改善口眼干燥的症状且不良作用少,具有明显的优势。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气候尤其干燥,独特的地理特征造成特有的疾病特点—“西北燥证”[3]。周铭心等[3]据西北之方域、地势、气候、民俗等特点, 认为燥邪为其地主要致病因素, 而居民阴虚内热之素质,又成为燥邪为病的内在依据, 提出西北多燥说, 确立“西北燥证”的概念。西北燥证是影响新疆各地居民健康的共同病证状态的结论, 在新疆和西北地区开展西北燥证病因和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西北燥证, 因其方域、地势、气候、民俗等复杂原因, 出现了燥证夹湿的现象, 这种外燥内湿正是西北燥证所具有的特点之一[5]。哈密地区的燥证更具有外燥内湿阴虚的特点[6]。长期临床观察经验发现,更多的患者证候表现倾向为气阴两虚证型,其次为阴虚燥热型、湿热瘀阻型、痰湿内阻型,分型与患者年龄、病程和体质显著相关,占比最大的气阴两虚型为病程较长、年龄偏小的患者,符合pSS流行病学特征。

pSS在中医学的文献中无相同或相似的病名记载,但它复杂的临床表现在《黄帝内经》《类证治裁》等文献中有类似的描述。现代医家根据 pSS 病情演变、致病特点等命名为“燥痹”“燥毒”。将其定义为“是由燥邪(内燥、外燥)耗气、伤津、败血,导致气血亏虚,玄府、孔窍失于濡润、瘀血内生,痰浊结聚,使脉道不通,皮肤干枯,脏器损害的病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干燥综合征(燥痹)的发生与燥邪、瘀血、痰浊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与临床证候紧密关联。根据临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笔者将自拟益气滋阴润燥方加减用于入组患者,组方如下。南沙参15~30 g,北沙参15~30 g,天冬10~20 g,麦冬10~20 g,石斛20~30 g,生地黄、熟地黄各15~30 g,白术20 g,山药15 g,当归10 g,乌梅15~30 g,白芍20~30 g,薄荷3~6 g,桑叶10~15 g。其中二参二冬二地与石斛共为君药,以滋养阴津润燥,白术、山药协同南参补气助阴生津,当归、乌梅、白芍养血化阴敛阴,薄荷、桑叶清热养阴,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润燥和络为用。如阴虚内热加龟甲10 g,知母15 g;湿热内蕴加白花蛇舌草 12 g,栀子10 g;血瘀明显加桃仁、赤芍各10 g;痰湿内阻甚者,减生地黄、北沙参、麦冬、白芍,加黄芪12 g,茯苓10 g,陈皮6 g,葛根12 g。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干预,与单纯西药组比较,不仅总体疗效突出,同时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特别是对于顽固性口干及患者舌象的变化,凸显了中医治疗优势,值得成为干燥综合征推广的适宜治疗技术。

猜你喜欢
舌象内阻白芍
5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舌象特征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肿瘤舌象研究可视化分析(2001-2020年)
基于Citespace糖尿病舌象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舌象仪临床应用研究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评价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白芍多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成分的筛选
HPLC法同时测定白芍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复习课之八问
白芍花开
不同干燥方法对白芍中6种化学成分的影响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