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效用略考

2021-09-03 01:01黄锦鹏
光明中医 2021年16期
关键词:普济历代蚕茧

黄锦鹏 张 腊

蚕茧,是蚕蛾科昆虫家蚕蛾(BombyxmoriL)吐丝包绕形成的茧壳。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控的生物降解性及构造易塑性,使用蚕茧及蚕丝作为医用材料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增多[1]。越来越多的实验发现,蚕茧及其组分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降糖、抗肿瘤等生物学效应,可改善大鼠肝脏、肾脏或皮肤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2-6]。蚕茧在中国古代亦又称作蚕衣、茧黄或绵蚕,以脱去蚕蛹后剩余的蚕茧壳用作入药部位[7]。据明代《本草纲目》记载,蚕茧性温,味甘,无毒,用于治疗痈肿无头、诸疳疮、下血、血淋、血崩、消渴、反胃和蛔虫等病症。

系统梳理历代中医本草学专著中关于特定药材的功效应用论述,能为该药材的现代研发提供参考方向,是提高中药新药开发效率的有效方法。但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所言:“(蚕茧)方书多用,而诸家本草并不言及,诚缺文也”[8]。在历代本草古籍中只有寥寥几本单独记载了蚕茧的主治功效及应用,需要从其他类型的中医典籍入手,以系统、深入地认识蚕茧的历史用法沿革。因此,为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家蚕养殖资源、促进蚕茧这一绿色天然材料的药用开发,本文基于古代中医方剂学专著(综合方书),对蚕茧相关的古籍文献进行了全面地收集梳理,归纳了汉唐至清代民国综合方书所记载的关于蚕茧功效应用和用法配伍的经验认识,以期为今后蚕茧的药用研究提供参考方向。见表1。

表1 蚕茧功效应用的本草文献

续表1 蚕茧功效应用的本草文献

续表1 蚕茧功效应用的本草文献

1 蚕茧功效及配伍应用

1.1 血证在历代方书中,有关蚕茧的论述最早见于汉朝《华佗神方》一书,原文提到蚕茧烧灰外涂可治疗外伤所致的出血不止[9]。但发展到明朝,方书中未见蚕茧单药作为外治法用于外伤止血的记录,而是将蚕茧配伍其他药材组成复方内服治疗便血、妇女血崩和吐血等出血性病症。在《普济方》中,蚕茧与蚕蜕纸、蚕砂、僵蚕等药研末水冲服可用于大便时伴见鲜红色出血,也适用于妇女血崩伴小便短少艰涩的妇科病症[10]。此外,《普济方》中提到蚕茧还可与莲蓬、乌药配伍,烧灰研末后用盐水调服,治疗血热而致的血崩症[10]。在明朝的另外一本综合性方书《万氏济世良方》中,蚕茧烧灰与槐花、血余炭、茅根和白及研末制成药丸,并连同蚕茧煎煮过的水送服,用于治疗吐血证[11]。综合历代方书记载可发现,无论是外用还是内服,无论是作为单药还是复方组分,蚕茧需经过煅灰炮制才可用于出血性病症的治疗。

1.2 消渴关于蚕茧用于古代消渴病的论述,首载于宋代官修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中,原与银石、石膏、寒水石配伍煮水用于缓解小儿的热渴不止症[12]。在宋代的多部方书中,有蚕茧与茄根煮水送服面饼丸(密陀僧、黄连)或八味丸(去附片加五味子)用于消渴病的简要记载,而在明朝《卫生易简方》一书中进一步描述了该方的适应证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13-17]。除了与中药配伍使用外,据历代方书的条文记录蚕茧单药组成单方对消渴病也有治疗作用。宋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一书中提到“有一人苦渴疾,日饮斗水,诸药不效,遂服煮蚕茧缫丝汤一盏,其渴顿除”[18];明代《鲁府禁方》中提到“治三消如神”[19];《普济方》记道“昔沈德和帅西蜀时,得此方,偶然其睞章木苦斯疾,服之数日,顿愈,余得于章,屡试有效。记得向有一客,病此疾,宿疾逆旅,终夜求水不得,偶釜中有汤,酌而沃。其渴随止”[10]。蚕茧煮水治疗消渴病症的单方在历代方书中有多个不同方名,如蚕茧汤、茧丝汤、缫丝汤和缫茧汤等[10, 17, 18, 20]。明代《仁术便览》书中提到蚕茧“属火,有阴之用,能泻膀胱中相火,引气上潮于口”,故可主治以大渴、饮水不可缓解为突出症状的消渴病[21]。

1.3 外科疮痈将白矾纳入空蚕茧壳内,火烧后研末所得散剂称为绵茧散,在历代多本方书中记载用于外敷治疗“小儿疮后,身体及肢节上生疳蚀疮,脓水不绝”的情况。《普济方》提到该病好发于“小儿痘疮已靥未愈之间”,是因小儿“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血气未得正复,忽被风邪得于肤腠之间”所致[10]。明代《医方考》和清朝《成方切用》均提到绵茧散具有燥湿功效,使用该方治疗痘疮后并发疳蚀疮是取“湿者燥之”之意[22, 23]。清代《救生集》中也有类似功效记载,提到蚕茧灰酒调后外敷可用于妇人“生门出黄臭水,甚痛难忍”的妇科病症[24]。此外,绵茧散如果火烧时加入黄丹,除可外治诸疮,还具有生肌之效[10];与鸡肫皮、喜蛛壁窝、珍珠烧灰外用,可用于喉蛾[25];将硼砂代替白矾,则可用于口疮的治疗[24]。若单独将蚕茧烧灰,有酒送服而非外敷使用,在宋朝《瑞竹堂经验方》中称为“透脓散”[26]。顾名思义,该方适用于“痈疽不消,已成脓不得破”者,促进痈疮成熟、脓液透出消散[27]。《卫生易简方》一书云“不用针刀,一服自透,不移时累有验”,《普济方》则补充提到该方亦可用于“诸恶疮、项有瘿及漏疮”者[10, 13]。

1.4 痔疮痔漏蚕茧用于痔疮痔漏,也有外治和内服法的不同。治疗诸痔肿痛,则需“外用童子顶发缠裹,烧存性,研末,蜜调敷之”[28],该外用方称为“神茧散”[11]。若将蚕茧研粉加入胡黄连、穿山甲、煅石决明、槐花五味药材制成丸剂内服,则适用于“痔漏不拘新久,通肠污从孔出…痔漏四边有肉突起者”,称为消管丸,可治“一切肠脏痔毒成管成漏”[24, 27]。

1.5 杀虫蚕茧古代亦可用于杀虫,多为内服。《普济方》记载其“用缲丝汤,热取一盏服”,可治疗“治蛔虫攻心脐如刺;口吐清水”,以及“治小儿蛔虫定疼痛”[10]。除了传统汤剂及热煮,《奇效良方》亦有记载“烂研,生布绞取汁,空心顿饮之”,或“捣为细末,用时以意斟酌多少,和粥饮服之”的杀虫用法[29]。除内服之外,对于小儿疥疮,亦可将“茧子蛹汁为汤,浴之”[10],以外用杀虫。

1.6 其他除以上五大类功效治法,古代中医方剂学专著中,对于蚕茧的功效,尚有治疗妇科“生门出黄臭水”、骨伤科“打着不痛”以及皮肤科“皲裂”的记载。如外用“将棉茧二三钱,烧存性,为末,酒调。鸭毛搽上,其毒自出”,以治疗“生门出黄臭水,甚痛难忍”[24]。内服“用已出蛾末茧烧灰存性,为末。每服三钱,酒调下”,治打着不痛[13]。蚕茧和细矾炭火烧沸后研细,再用香油调敷外用可治疗“脚无冬夏常拆裂”的皮肤疾患[10]。

2 蚕茧配伍及用法总结

前述功效应用蚕茧均可单用。其杀虫功效应用记载均为单药使用,治疗蛔虫病时为内服,用于小儿疥疮为外用坐浴[10,29]。其他功效应用方面,蚕茧外用多为单用,或与头垢、硼砂、白矾及黄丹配伍外用治疗外科疮痈,与童子发配伍治疗痔疮,与细矾配伍治疗皲裂等。内服方面,多处记载单药蚕茧与酒同服,以增加疗效;其余内服配伍记载见表2。

表2 蚕茧的配伍与用法总结

3 讨论

通过对历代综合方书中与蚕茧相关的古籍论述条文进行系统梳理,可发现蚕茧可单用或配伍用于血证、消渴、外科痈疮、痔疮痔漏、杀虫、妇科、骨伤、皲裂科等病症,内服及外用均可。而且针对同一病症也存在不同的炮制方法、配伍应用和用药途径。对比目前《中药大辞典》中蚕茧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疮,痈肿”的功能主治,历代综合方书中还将蚕茧用于痔疮痔漏、杀虫、妇科“生门出黄臭水”、骨伤科“打着不痛”以及皮肤科“皲裂”。因此,系统考证蚕茧的古代功效应用和配伍用法,有助于弥补现代书籍常规功效总结的不足;从而扩展临床运用。而且有助于启发现代药材研发利用的方向,提供重要的古籍文献证据参考。

此外,蚕茧古代应用广泛,然而纵观目前中医临床。无论内外妇儿,蚕茧的临床运用踪影所见无几。比如其中消渴见于现代西医学所述的糖尿病、甲亢、尿崩症等。而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是世界主要的慢性病之一。中医对糖尿病早已有论述,然而纵观当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蚕茧的使用频次却微乎其微。从本文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历代书籍有许多将蚕茧运用于治疗消渴的记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现代亦有实验研究表明,蚕茧及其组分具有降糖作用。有实验研究表明,蚕茧的提取物可以降小鼠血糖[33,34],其对实验小鼠的降糖效果甚至优于消渴丸[33]。其降糖机制可能为促进了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修复,以及促进胰岛素分泌和降低胰岛素分解速度有关[35]。除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中,亦有医家运用蚕茧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病例报道[36,37]。所以,在相关蚕茧适应功效应用病症的诊治中,加入蚕茧“辨病”治疗,或者参考屠呦呦教授的“青蒿素”研发,提取蚕茧的有效成分治疗等,种种可能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甚至临床推广。

总之,蚕茧的古代应用实践经验丰富,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在传承运用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进一步研究蚕茧的现代药理和作用机制,通过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分析其有效成分、发现药物新用途等,从而全面发挥蚕茧的临床药用价值。

猜你喜欢
普济历代蚕茧
咬破死亡的蚕茧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唯余一朵在
普济疮疡纳米银喷雾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菌性研究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中国历代军队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