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与共心智,启与共未来

2021-09-05 09:55杨斌
教育家 2021年28期
关键词:心智命运人类

杨斌

与共心智,指的是建设可持续共同体的意识和本事,不光是意愿和理念,还要有能力,并付诸行动。面对越来越多的隔膜、对抗、分立以及不可持续的当今世界,与共——以尊重与包容达致团结与联合,不仅是美德,更是走出困境的救赎之道,以及建设未来的必由之路。

与共心智,并非天生,后天的教育有栽培与共、滋养团结的使命与责任。今天的教育机构,不管是哪个学段,也无论是哪个科目,都有必要针对性地增加与共心智的内容,“缺什么补什么”,犹未为晚。当然,在具体的呈现形式上,需要充分考虑适合相应阶段、不同地域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生活环境实情。

与共心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三种为要,须从小培养。

社会成员的和谐与共。个体群体多元,动机利益多变,面向复兴前景,更凸显出同心圆、公约数尽可能做大的宝贵价值。这不只是思政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学校当中的诸多课程、所有环节对此都应有积极贡献。“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学校教育这个熔炉,在提升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以及文化上、精神上对根与魂的认同之外,要帮助青少年切实体认自己和其他社会成员与共的责任,成为独立自强而相依互助的成年人。

社会与共,不是编织理想化的玫瑰色的梦,而是对现实的直面和改进。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不该回避事实存在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要在正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激发下一代的平等意识和共富动力,为社会扎实地走向更大程度的共同富裕与和谐幸福而奋斗。

全球人类的命运与共。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能独善其身。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不同种族的同舟共济,不仅是“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美德和美好,更是“环球同此凉热”的必需和必然,是对彼此关系之于共同命运的重要性的清醒认知。

人类与共,要从增强对本土文化的更深层次理解做起,并从国际理解的视野出发,增加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域文化文明的欣赏,也要围绕一些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贫困、公共卫生、环境污染、种族冲突、恐怖主义等——去思考、对话和行动,不断坚定对人类命运与共的信心与爱。除了课堂教学,大学可以考虑借助访学、在线等方式在学习群体的多元文化碰撞上做些探索。

人与自然的永续与共。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每一代人都负有讓交到我们手上的家园能永续、更美好的责任,绝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用破坏生态的代价搞“只顾眼前”的发展,而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天人与共,要融会在不同的课程中,成为一条将科学与人文贯通的主线。气候变化、碳中和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新议题、新挑战。因为理念新且极为重要,大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在选材上,有必要考虑从生态文明思想的角度系统性地再审视、再设计、再构造。这不仅包括专门的生态课程的建设,更有在不同课程和活动中的生态意识的浸润滋养。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与共思想,本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而今天的与共教育,也当焕发“世界大同”“兼济天下”“天下为公”“和而不同”“仁民爱物”“万物一体”等中国智慧的生机。

建设与共未来,我们的教育不妨从这三种与共心智的培养抓起。

猜你喜欢
心智命运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人类第一杀手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论命运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谁变成了人类?
孤独会加速老年人的心智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