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2021-09-10 07:22翟禹
关键词:多元一体历史贡献内蒙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主持人语: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近些年,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讨论和研究成为各学科关注的焦点。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始终是北方民族史、蒙古史、边疆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内蒙古是我国最早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享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在新时代如何更准确认识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如何呵护好这个崇高荣誉,如何促进民族团结,都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笔谈共收录4篇文章,全部以内蒙古地区为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进行了理论研讨。

第一篇来自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翟禹撰写的《内蒙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文章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历史的宏大背景中,对内蒙古历史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对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进行了总结论述,文章主要的主题和视角是内蒙古区域史。第二篇来自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康建国撰写的《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思考——以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的构建为例》,文章立足于地域文化视角,以作者承担的《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项目为思考重心,对内蒙古地区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文化学视角的阐释。第三篇来自赤峰学院孙国军撰写的《关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蒙古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文章立足作为“模范自治区”的内蒙古,对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团结的理论与现状进行了深入、具体地分析论述。第四篇来自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春子撰写的《强化内蒙古各族人民中华民族认同感长效机制研究》,文章立足于解决当代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和“中华民族认同感教育”的视角,对如何强化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是一篇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对策路径的文章。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翟禹

摘 要:内蒙古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生活在内蒙古的诸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内蒙古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主要活动舞台。内蒙古是农牧文化交融的主要活动舞台,一部内蒙古地区史就是中国历史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历史。内蒙古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内蒙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K28;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6-0012-03

中华民族是聚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内发祥于不同区域的,有着共同经济、政治利益和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传统、共同心理素质又保留各自一定特色的历史文化,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由自在的松散型结构发展为自觉的紧密型结构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在一个共同的地理单元内诸种矛盾与矛盾诸方面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交流与融合始终贯穿其中。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以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华夏”为核心,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像滚雪球一样将周边群体不断吸收进来,逐渐形成一个以汉族人口为多数,并包括其他诸多民族的复杂结合体。这个由多民族构成的整体,在近代通过抵御外侮、自强自立并建立国家之后,由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成为一个整体,其主要特征是“多元一体”,即五十多个民族单元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大一统”的观念由来已久,“大一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中,后经历代不断阐释,唐代文人欧阳修曾经说:“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統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追求的就是天下一统、合而为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塑造与最终形成,就是秉持了“大一统”的观念而得以实现。

一、内蒙古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一词,来源于清代“内扎萨克蒙古”,主要是指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六盟四十九旗。内蒙古自治区是在清代内属扎萨克蒙古的基础之上经过多次行政区划变动,最终形成今天的面貌。当代内蒙古东西相距2500多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多公里,地域辽阔,地处中国的北部边疆。

(一)内蒙古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大窑文化、朱开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等都是闪耀在内蒙古大地上的著名史前考古学文化。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经说:“中华文明,满天星斗。”根据多年考古发现和研究可知,早在旧石器时代内蒙古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距今五六十万年左右的位于今呼和浩特市东北郊的大窑文化遗址,就是最早人类活动的证据。大窑文化是目前我国正式发掘的唯一一处包括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石器制造场,填补了内蒙古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空白,证明内蒙古阴山南麓一带是远古人类开展活动之地,时代久远,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

(二)内蒙古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的草原文化的集成区与核心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论证,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华文明的认识已经基本达成一致,即均认为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和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而内蒙古是草原文化的集成区与核心区,故此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作用的历史过程,在这一漫长历程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即在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历史进程之下,始终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次区域,呈现着多样性的文化面貌,他们在保持区域性历史进程的同时,共同塑造了中国历史的面貌。这种区域性差异的主要表现是历史发展模式的差异,但是它们又在顶层上具有一个高度同一性,即不断地向中华民族这一整体历史迈进。

(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成就了内蒙古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作用。元代时期,今天的内蒙古地区首次纳入大一统的王朝治理之下,成为“腹里”地区,从这时开始才逐渐具备了“内蒙古区域”的概念,其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以及心理等方面,也逐渐产生了“区域”的色彩。区域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其所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环境造成的区域性社会生产和政治制度,对区域文化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内蒙古地区,或说北部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呈现一种区域文化研究的态势,在区域性文化范围之内,又分化、衍生出更小区域的文化研究,当今内蒙古地区的文化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即阴山文化、河套文化、鄂尔多斯文化、锡林郭勒文化、元上都文化、草原文化、敕勒川文化、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等等。

二、历史上生活在内蒙古的诸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成员

(一)内蒙古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主要活动舞台。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发展、持续发展的历史。从古至今,凡在今天中国版图上活动、生存过的民族的历史,均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今天看来,汉、满、维吾尔、蒙古等民族均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古、汉、满等族交替成为统治者的主体,在促进历史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秦汉时期,中国的统治中心在陕西南部的关中地区,隋唐时期,统治中心依然在关中地区,期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第一次大分裂时期,各地出现多个地方性政权,因此出现了多个统治中心。直到辽宋夏金时期,中原地区的统治中心开始转到华北地区,北宋的都城在河南的开封,是自古以来的中原地区。而辽朝首次以今天的北京作为其五座都城之一,金朝更是将其命名为北京。尤其是在辽朝,其统治中心始终都在今内蒙古地区,以上京(今赤峰巴林左旗)、中京(今赤峰宁城县)为其核心区。到了元代,才正式将北京作为其两都之一——大都,另一座都城是在今内蒙古地区锡林郭勒盟的上都城。内蒙古地区尤其是东部内蒙古,由于是草原游牧民族——东胡系民族的发源之地,其地位日渐重要,在契丹、女真、蒙古,直至后来的满族建立政权以后,使内蒙古地区成为统治中心。

(二)内蒙古是农牧文化交融的主要活动舞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基本上就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在内蒙古这一东——西狭长的地带不断地拉锯、冲突往来,发生着交往交流交融,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一部内蒙古地区史就是中国历史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历史。

三、近代以来,内蒙古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平等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族人民开始走向抵御外侮、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内蒙古地区与全国形势一样,也饱受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历次新政改革的失败,造成内蒙古地区民族矛盾尖锐,社会混乱,西方势力的介入使得内蒙古地区同样遭受帝国主义压迫,还出现了民族分离倾向,这一切给原本不平等的民族关系更增添了多重矛盾和社会危机。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清朝覆灭,却迎来了北洋军阀统治,内蒙古地区的社会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蒙地放垦以后,汉族大量进入,农牧矛盾引发蒙汉民族矛盾。随着外国势力的进入,内蒙古开始出现了近代化,使得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内蒙古各族人民也随之展开了反抗运动,如鸦片战争期间内蒙古骑兵参加京津保卫战,义和团运动中内蒙古掀起反洋教斗争,抵御八国联军的侵略,蒙古上层爱国王公反对沙俄策动内外蒙古“独立”,此外还有此起彼伏的各族人民起义,如白凌阿起义、金丹道暴动、独贵龙运动等等,但是这些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运动,由于存在诸多局限性,均未能改变内蒙古的社会危机。此外,1911年以后历届国民政府都对内蒙古地区采取了民族压迫政策,虽然在个别时期有所缓解和调整,但其根本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民国政府统治集团和内蒙古封建上层的利益,未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民族问题依然存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内蒙古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决定性转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就在培养蒙古族共产主义者、建立内蒙古党组织、创办蒙古民族革命刊物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中国共产党早期就提出实行“民族自决”,实现民族平等的方针政策,先后发表了《关于蒙古问题议决案》(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计划大纲》(1930年11月)等重要文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族平等”的政治原则。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拟定《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1940年7月),曾提出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构想,也曾在部分抗日根据地成功进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抗战胜利以后,始终探寻民族出路的内蒙古各族人民逐渐找到了实现民族解放的真正方向,那就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内蒙古地区的革命和民族解放工作,1945年,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给晋察冀中央局的指示》中正式提出对内蒙古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实行区域自治”,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由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了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运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工作,内蒙古各地开展的自治运动深入发展,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自治,成立自治政府。1946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即著名的“四三”会议在承德召开,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自治运动的领导地位。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召开的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了内蒙古临时参议会参议员,讨论并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5月1日,内蒙古第一届临时参议会选举产生了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等政府组成人员,正式宣布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至此,內蒙古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结束了这个地区长期以来民族压迫的历史,内蒙古各族人民走向了新的时代。

结语

综上所述,内蒙古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为这个格局今天的面貌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多元一体历史贡献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多元一体,和谐发展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
多元“玉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