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音韵,成于意象,归于意境

2021-09-11 23:25谈李森
关键词:音韵古诗词教学意境

谈李森

摘要:古诗词教学应该视“体”而教,抓住古诗词文体的基本特征,就抓住了古诗词教学的要领。古诗词教学可以从音韵、意象、意境三个维度入手:起于音韵,在诵读涵泳中同情共振;成于意象,在比较联结中意会情志;归于意境,在虚实相映中物我相融。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音韵;意象;意境;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应该视“体”而教。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诗要有诗的教法”,抓住古诗词文体的基本特征,就抓住了古诗词教学的要领。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一课为例,在把握古诗词文体特质的基础上,从音韵、意象、意境三个维度,谈谈古诗词教学。

一、起于音韵,在诵读涵泳中同情共振

古诗词用字考究,句式或对仗齐整或长短错落,具有音韵之美。学习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便是诵读吟咏,诵而读之,吟而咏之,如此,方能领会古典诗词的音韵美感。

(一)眷注字节,咂摸音韵的情趣

古诗词的每一个字节都经过诗人的斟酌锤炼,都流淌着诗人的情味、趣味和品味。我们读诗,倘能留心每一个字节的音韵,细细咂摸,便能在诵读古诗词时“把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

以《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为例,“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一句中的“肥”字颇值得细细推敲。“肥”有肥美之意,极写杏子形之饱满与味之香甜。教学时,我先请学生说说“肥”字带给自己的细腻感受。在学生掂量出杏子很大、很饱满之际,我顺势提问:想象一下,这杏子给你怎样的感受?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杏子?通过潜心诵读,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肉嘟嘟的”“肉肉的,而且很有弹性”“很可爱”“很肥美”……简简单单一个“肥”字,激荡起学生满满的舌尖记忆与情趣享受。为何如此?根源在于“肥”(féi)乃扬声,读在嘴里,上扬的嘴角如品杏之四溢芳香;记在心里,一个个肥美的杏子仿佛跃然于胸。

(二)置换比读,感受音韵的和谐

无韵不成诗。古诗词的创作尤其讲究“合辙押韵”,这是古诗词区别于众多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之一。邦维尔在《法国诗学》中说道:“我们听诗时,只听到押韵脚的一个字,诗人所想产生的影响也全由这个韵脚字酝酿出来。”教师习惯直奔诗意、诗情,在韵脚分析上却浅尝辄止,忽略了韵脚之于古诗词情意表达的重要性。教学《清平乐·村居》,我没有止步于让学生知晓“押何韵”,而是引着学生向前走一步——

师如果将“茅檐低小”置换成“茅檐低矮”,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这首词的上阕,有什么感觉?

生读起来有些别扭,不够流畅。因为这里的“小”和“草”“好”“媪”韵母相同,读起来押韵,而用“矮”就显得有点突兀。

师这首词押“ao”韵,用“小”使整首词读起来更有律动感。那么,为什么要押“ao”韵呢?

(学生茫然。)

师默念“小”“草”“好”“媪”这四个韵脚字,这四个字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这四个字读起来有一种美好的感觉。

生读着读着,心情好像也变好了。

师是啊,押“ao”韵的这四个字激活了我们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首词的上阕向我们展现的,也正是老翁和老妇温馨、静谧而又美好的生活。所以,“小”“草”“好”“媪”这四个韵脚字,安排得多恰当、多精妙啊!

上述教学没有局限于让学生知晓韵脚,而是通过进一步置换韵脚,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与比较中“钻”进韵脚,挖掘其中传递的声音意味,深入体会韵脚之于古诗词的重要意义。

(三)把握节奏,触摸音韵的脉搏

古诗词具有音乐美,对仗也好,长短句交错也罢,起起伏伏之间无不彰显诗词独有的节奏。当然,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节奏,须知节奏因诗者的情绪而起,也因诗者的情绪而伏。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一句,词性相同、内容相对,读来节奏轻快,氤氲着诗人范成大对乡村田园的歌咏。《清平乐·村居》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长短句交错,洋溢着词人见此情景时的欢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扣顿挫之处反复吟咏,随着诗词的节奏触摸诗词的脉搏,捕捉那脉搏里跃动的诗情画意。

二、成于意象,在比较联结中意会情志

意象是诗词最基本的审美单位,是客观对象和诗人感情的相遇。古诗词教学,更应扣住“意象”这把钥匙,引领学生轻启诗人的情意之门。

(一)联结生活,打开意象记忆

学生关于意象的本初记忆,是其理解诗词的重要“原结构”。谈及《宿新市徐公店》,自然绕不开“黄蝶”这一重要意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几乎每一个孩童都见过蝴蝶,也都有过追蝴蝶的体验。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畅聊追捕蝴蝶的经历。多数学生更像《所见》中“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牧童,耐心地等待蝴蝶落定在某处,再伺机捏住或捂住。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孩子,却一路疾跑着追赶蝴蝶。当学生带着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去读这句话时,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那个只顾着撒腿狂追蝴蝶的孩童,多么单纯、多么天真、多么烂漫!

(二)溯源比对,体会意象之妙

不同的意象会营造出全然不同的境界,当我们无法确认意象是否妥帖时,可以试着挖掘意象的原生形态,在二者的比较中,进一步体会意象的精妙。《清平乐·村居》一词中,象征安定而谐和的意象“溪”出现了三次,初读难免有重复之感。联系生活经验再读,会发现,“地上青青草” “大兒锄豆河东” “屋前卧剥莲蓬”同样符合客观实际。反复出现“溪”字究竟有何深意呢?请看教学片段——

师见过小溪吗?溪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外婆家门口就有一条小溪,我每年寒暑假都会去玩,小溪长长的,溪水也很清澈,特别美。

生我在公园里见过小溪,溪水凉凉的,夏天光着脚丫在里面走,感觉神清气爽!

师小溪,总给人以缓缓的、舒畅的、祥和的感觉。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词一共有多少个“溪”字?

生一共有三个“溪”!

师一首词里有重复的字词或者语句,似乎不太妥当。我把含有“溪”字的句子全都改掉了。(出示:地上青青草 大儿锄豆河东 屋前卧剥莲蓬)放回原句中读,你喜欢这样的改动吗?

生“溪”给人感觉很舒缓、很柔软,换成其他的词语就显得有些不和谐。

师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词人,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事连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溪”寓示着安定祥和,连续三次出现“溪”,可见辛弃疾对国家安宁、百姓安居的生活是多么向往!

三、归于意境,在虚实相映中物我相融

仅仅把握音韵、体会意象,远非诗词阅读的全部。每一首诗词都自成一种境界。古诗词教学可以采取三种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内部,融入诗词意境。

(一)在情境假设中融入诗词意境

教学古诗词时应巧妙地在诗词语言留白处假设情境,调动学生所有的生活经验,挖掘那些隐匿在诗词背后的意境。比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中的“无处寻”,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我请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中的孩童,请他们融入诗歌意境,想象在蝴蝶“无处寻”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化身为那个追蝶而不得的孩子:有的觉得无所谓,有的则坐在地上大哭,还有的则下定决心非得“寻”出那只蝴蝶来……当下的学生和诗里的儿童相距千年,但在入情入境的想象中,达到彼此的情意相通。

(二)在图景想象中玩味诗词意境

古诗词的意象可以激活学生内心的无数图景,化诗词语言为一幅画,乃至一幕戏。那画作或戏景又反过来作用于学生,使其神魂为之钩摄,最终达到“我即是物”“物即是我”的相融境界。不过,想象人人都会,想象的路子对多数学生而言却是秘密。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我这样点拨学生多角度想象“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一句展现的图景:

1.从视听角度想象。夏日日长,农家小院除了蝉虫的鸣叫,显得冷冷清清,人们全在田间地头忙碌,只能见到蜻蜓和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

2.从景物层次角度想象。上有烈日当空,下有虫蝶飞舞、篱落静立,整个画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3.从动静角度想象。动景如蜻蜓、蝴蝶、蝉虫等,静景如小院、篱笆、绿树、太阳等,学生尽情地想象动景与静景,别有风趣。

4.从远近角度想象。远看勾勒景物轮廓,近看刻画景物细腻之处。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因为多角度的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融入了诗者描绘的图景世界,物我两相忘。

(三)在入情吟咏中体悟诗词意境

诗人的情意融化在诗词之中,在深入理解詩词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悟,与诗词对话,与诗词背后的“人”对话,进而入情吟咏,使其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这样,古诗词的全部意蕴才有可能在唇齿之间一点点化开,最终融为他们精神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在学生诵读入情之时,播一曲与诗词主题、语言、节奏等全息贴合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为学生的诵读锦上添花,还可以为学生铺设通往诗词意境的桥梁。如在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时,我播放了一段舒缓的音乐,溪水哗哗、鸟飞虫鸣……音乐响起之时,千百年前的那条“溪”仿佛流入课堂,我能明显地发现,学生顿时屏息凝神,沉入了诗词的意境之中。此刻的诵读,是融入了学生生命体验的诵读,更是融通学生与词人彼此心灵的诵读。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诗论[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音韵古诗词教学意境
春色满园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一朵花的意境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