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辅助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2021-09-25 01:39
医药前沿 2021年24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动脉血肺泡

韩 艳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江苏 淮安 2230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生机制可能是新生儿肺发育不足或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机械通气治疗可大大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死率,是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规治疗方法。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类脂蛋白,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容量稳定、阻碍肺泡毛细血管中液体向肺泡内滤出等作用[2]。为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辅助机械通气对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液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男27例,女23例,平均胎龄(31.3±1.4)周,顺产23例,剖宫产27例,出生平均体重(1.6±0.3)kg,出生窒息2例;观察组患儿男29例,女21例,平均胎龄(31.4±1.1)周,顺产25例,剖宫产25例,出生平均体重(1.7±0.4)kg,出生窒息3例。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出生窒息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患儿家属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此研究。(1)纳入标准:①出生日龄≤1 d;②需要行机械通气;(2)排除标准:①重度窒息;②合并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膈疝、腭裂等先天性畸形的患儿;③合并有新生儿溶血、严重感染的患儿;④休克或中途退出治疗的患儿;⑤临床资料不全的患儿。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保温、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稳定等。其中对照组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设置参数:呼吸频率:40~60次/min,气道峰压:15~25 cmH2O,气道末压:3~5 cmH2O,吸入氧浓度:40%~80%,吸气时间:0.3~0.5 s,当患儿肺部症状消失,血气分析结果正常后撤机;观察组患儿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同时,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生产)治疗,用量为100 mg/kg/次,当患儿肺部症状消失,血气分析结果正常后撤机。

1.3 观察指标

密切监测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pH值等指标。观察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包括:潮气量、功能残气量。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机械通气、给氧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动脉血氧浓度、pH值以及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动脉血氧浓度和p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s)

二氧化碳分压/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60 47.2±6.1 75.6±7.6 49.5±5.8 30.7±5.5对照组50 47.6±6.5 60.6±7.9 49.7±6.2 38.5±5.4 t 0.356 8.282 0.124 7.312 P 0.536 0.000 0.456 0.000组别 例数氧分压/mmHg pH值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60 7.10±0.07 7.29±0.09对照组50 7.11±0.06 7.21±0.07 t 0.142 5.682 P 0.763 0.000组别 例数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潮气量和功能残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比较(±s, mL)

表2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比较(±s, mL)

组别 例数 潮气量 功能残气量观察组 50 286.3±95.6 128.9±156.3对照组 50 243.5±90.2 90.6±112.6 t 6.356 8.214 P 0.000 0.000

2.3 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给氧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机械通气时间/h 给氧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50 56.2±11.3 7.5±1.6 11.3±2.6对照组50 75.6±15.3 14.6±4.6 18.9±5.3 t 7.263 14.035 8.036 P 0.000 0.000 0.000

3.讨论

一部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肺泡无法张开,呼吸末肺泡萎缩,导致新生儿不能正常呼吸,从而出现呼吸困难、缺氧等症状,进而导致呼吸衰竭,严重者可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健康[3-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与胎龄、体重存在负相关[5]。此外,选择性剖宫产所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风险约为3%[6]。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以保暖、保持呼吸顺畅、氧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心力衰竭等治疗方法。常规治疗方法在改善呼吸困难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长期疗效较差,不利于预后。而单纯的机械通气治疗易导致患儿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压伤等[7]。

本研究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辅助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结果显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辅助机械通气治疗组患儿治疗24 h后动脉血氧浓度和p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肺功能相关指标包括潮气量和功能残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给氧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同机体自身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效果相似,能够促进肺功能恢复,并有利于清除吸入物。还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改善肺泡萎缩状态,恢复正常肺功能[8]。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过程中,机体需要一定反应时间,在快速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方面有所欠缺。机械通气治疗能够维持患儿在吸气和呼气末正压通气,对塌陷肺泡有撑起作用,增加患儿氧合能力,从而提高肺部功能,并能快速改善临床症状,保证患儿生命健康。机械通气联合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更有利于发挥药理作用。

综上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辅助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血气指标,减少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动脉血肺泡
勘误声明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新型金刚烷基杂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新型双苯基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