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优化教学内容

2021-09-30 04:55赵静芬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文教材

赵静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说明学生语文素养、语文实践能力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常态下的学生核心素养,而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去“教教材”,呈现出了一派教师、学生围着教材转的现象。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新课改也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要打造生命課堂,从学生的发展需要着眼,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有效拓展,优化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学生的阅读处于浅阅读状态,只是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学者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是一个例子,教师要利用这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有效拓展,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理应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不仅要让学生提高阅读量,还要让他们从中品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古诗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作者,理解了诗意,体会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会读,会背,会默写。古诗教学的内容仅仅是这些吗?教材呈现的仅仅是一个点,而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相关的许许多多,可以尝试用这一“点”作为支撑,架起诗一片。

以部编本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三年级学过的苏轼的《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可以搜集其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苏轼的诗词,如《水调歌头 中秋》等。通过复习学过的苏轼的诗,以及朗诵和初步理解搜集到的新诗词,可以进一步完善对苏轼的认识,走近他不同年代的创作背景,走进他不同时期有所不同的情感世界。于是,一个丰满的诗人苏轼的形象出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再者,就《题西林壁》这首诗的题材来说,它和学生在三年级学过的《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又有不同。《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耐人寻味。借此题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等其他诗人的关于庐山题材的优秀诗歌。教师在研读教材后,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探究,如不同诗人吟诵的庐山风景诗词里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呢?由此产生的感情是一样的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名山的诗词或者名句呢……在有心的引导下,学生会对这些话题产生无限的兴趣,不知不觉地就研究下去。还可以开展类似的拓展活动,搜集诗词、名句,进行吟诵、书写、展览……

通过与教材诗歌相关的拓展活动,学生学得步步深入,不知不觉地从单一的一首诗走向了广阔的诗一片。

二、指向生活,优化教学内容

学生素养的形成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教师要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补充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学习材料,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如,语段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它们前承字词句,后启篇章文法,教材中许多语段是段式结构教学的范例。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也从“阅读核心”转为“读写并重”。教师在培养学生片段构思能力时,如果能结合生活进行训练,效果会更好。比如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中典型的表达句式较多,值得学生品味学习。

如课文第3自然段写到了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作者的比喻十分形象,这种写法值得学习。珊瑚是“各种各样”的,自然不止这两种形态。教师可以出示准备好的珊瑚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学生的认知,继续写下去。

又如课文第4自然段写西沙群岛的鱼多,比喻也十分形象,并且使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来写。学生掌握了这一段写法后,我们可以以课后习题中的图片为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并运用学到的写法来写作,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运用。比如让学生观察这个季节树叶或者云朵的特点进行描写,或者将课间活动录制成视频播放给学生观察,写写不同的课间活动内容,这样能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再帮助他们将并列的句式串联起来,提炼总起句,这样学生还学会了并列段式与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之间的转换。学生笔下的内容丰富了,给高年级习作的谋篇布局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用能力。

三、主题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主题整合,指的是在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将若干有共同点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教学过程中,对某一类型的教学内容或某一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整合,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情感规律,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对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如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神话故事”单元,编者选取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这个单元的神话故事教学与二年级下册出现的《羿射九日》重在讲故事,所不同的是,四年级的神话故事教学的单元语文要素应该落实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神话故事富有神奇的想象,以及感受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

除了本单元,本册教材的第六、七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也与第四单元相关。这三个单元就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故事性文本,运用不同的策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八个词语,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感受神话的神奇;阅读教材中的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进一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激发学生去阅读《希腊神话故事》;还可以在阅读希腊神话故事和中国神话故事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些教学内容的加入,与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丝丝入扣,紧密相关。这种单元整合紧扣教材特点,直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地生根。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