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学教评一体化中评价的几点思考

2021-10-08 04:10钟丽清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27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评价

钟丽清

摘要:分析此次培训的几个课例,对学教评一体化策略的评价提出一些思考:教学目标应根据统编教材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与过程要保持一致;强调“真实情境”的评价,避免烦琐化;发挥学习起点评价的导向作用;评价未来趋向多样化。

关键词:学教评一体化;评价;真实情境

三天的观摩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学教评一体化的课程实施策略,把评价真正放到教学过程中,更好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而非仅仅是像纸笔测验那样的诊断作用。

评价有很多种形式,按功能分有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评价主体分,有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按评价效果分,有激励性评价、矫正性评价、帮助性评价等;按评价形式分,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有阶段性和终结性的纸笔测验,作业,课堂上的拓展迁移、提问和总结收获,评价量表,以及各种表现性评价成果(如朗诵、演讲、辩论、表演等实际活动评价,及档案袋、成长记录、研究报告等)。

此次培训的现场课例和单元教学课例,涉及了大多数评价形式,以陈辉霞老师团队的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最为突出,在课程实施开始就设计了测评卷,课程实施中用自读课文测评了教读课文中的阅读策略,整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还设计了群文阅读测评学生是否习得阅读策略,并开发了群文阅读有效性量表,还上了“抓住细节”的写作课(不知是作为测评手段,还是实施单元教学安排)。

陈老师和范老师的团队的单元整体教学课例,在实践学教评一体化理念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可操作性强,给一线教师很多启发。但如果从评价角度出发,还是有可考量的地方,下面说说我的几点看法。

一、应根据统编教材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既然是学教评一体化,评价目标也应与教学目标一致,即“学什么=(想)教什么”。如七年級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主题是“小人物”的故事,阅读方法是熟读精思,出自朱熹“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大意是熟读,读到像自己说出来的话;而后仔细思考,让这些道理好像是自己所想一样。教材列举两种阅读策略:一是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二是抓住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句,感受文章的意蕴。我们从“思考与探究”中也可以发觉这些文本刚好可以训练以上阅读方法,如标题、写阿长和老王事件的详略、鲁迅的童年视角和成人视角、几次“伟大的神力”和“敬意”、几次付钱给老王,特别之处如“买《山海经》”“送香油鸡蛋”等。

而陈老师的团队刚开始梳理的阅读策略(图1)就偏离了教材提示:第2点变成了多角度(而非抓关键句)理解文章内涵意蕴,其中抓住典型细节把握人物形象(只有最后一篇《台阶》在阅读提示中提到),看似从文本解读出发得出的教学目标,但并不适用于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及《老王》,也不符合统编教材规定的教学策略。接下来在真正的课程实施中,除了第一篇《阿长与〈山海经〉》是把重点放在情感梳理外,其他文章都是训练学生抓典型细节。最终评价量表(人、事、情/理)重点也是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事件、探究主题等,除了探究主题是“文章的意蕴”外,其他教学目标和评价内容都偏离了统编教材(并且这个量表用来评价古今散文、小说、寓言等都可以),最终教学核心目标似乎还是解读课文、理解课文,给学生强化的学习支架只有上述的人、事、情/理。

二、注意教学过程和单元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事实上,如果陈老师团队按上面阅读策略分析来定教学目标,并且过程与目标一致,那么还不至于偏离太远,后面教学目标全从文本内容以及人、事、情/理出发,导致了单元目标和实际内容的偏离,没有落实教材对“熟读静思”两个阅读策略的要求,而是受限于后面的“抓住细节”的写作指导,脱离文本的特殊性,开发了一个学习和评价支架。实际上这个支架最多能评价前面的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文章主题,对概括事件等不能评价。

三、应将学习起点的评价作为导向

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学,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事件和理解文章的主题了吗?抑或是不会演讲了吗?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我们应该评估学生的起点和终点的落差,才能确定学生45分钟所要到达的地方(即教学目标)。学生的起点学情才应该作为教学的导向。就如范老师团队前面有个预测评,完全可以先测学生,发现学生在理解文本上的问题,然后根据本单元阅读策略的要求来训练,最终再迁移其他文本,评价阶段性学习效果,这样才能说我们的教学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还有李婷婷老师的“怎样选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其实真正不知道写什么的只有7个人,有17个人是不知道怎样用素材,那么其实第一个环节的搜集素材完全可以略过,直接给素材分类,挖掘小视角,最后针对中心整合素材,完全没必要对比别人写的8个早茶素材的不同角度,把写作课变成了阅读课。在问“如何切入材料表现中心”时,有个同学就从人、早点本身、环境、饮食文化、意义等分门别类地说得非常详尽,其实体现了老师在这堂课并没有让她收获新知。因而,学教评一体化应将预评价作为教学实施过程的起点,终结性评价也要与预评价保持一致的标准,这样才能讨论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者有不同的本分职责,一个是航行者,一个是冲浪者。但航行者也应当明白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在何处,能借助的一个工具就是评价,我们应当按照课程目标和学生起点实施教学,保证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在“真实情境”中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相信未来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会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冯善亮.教读课如何实现学教评一体化——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猫》为例[J].语文建设,20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刘淼、祝丹兰.多元与自主的国外语文教学评价[J].中学语文教学,2003(08).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评价
用情境式抛锚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