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

2021-10-18 21:49干亚清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新

干亚清

摘   要: “三新”是指新高考制度、新课程、新教材。“三新”背景下的育人方式变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下,教师、学生与社会均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学生问题增多。“走进学生,融合育人”是育人方式变革过程中学校的一种新探索。“走进学生”的方法主要有: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参与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提升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开展个性化辅导等。“融合育人”的方法主要有:加强班规建设,进行生涯辅导、社会实践与主题教育等。此外,还需要补齐当前存在的学科核心素养短板、学科德育短板、劳动教育短板。

关键词: “三新”;高中育人方式;走进学生;融合育人

育人方式变革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育人方式变革的指导思想。1 高考新政的全面实施,引导了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明确了学生课程学习后应达成的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的使用,强化了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2 “三新”的推进,为育人方式变革提供了条件,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师大三附中”)在“三新”的实践和研究中,形成了“走进学生,融合育人”的育人新格局。

一、实现育人方式变革是“三新”的基本要求

国家在推行、总结、完善新高考制度之后,及时推出了新课程和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育人方式变革。

1.新高考的目标导向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新高考把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1新高考建立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的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形成与自己的兴趣相匹配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倾向,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新课程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任务,通过对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调整优化,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保证公共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而使学生具备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新教材的突破点在于学科育人

新教材把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作为教材的基本要求,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引导学生以知识为基础,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科思维。新教材并非把知识教学简单地划归为应试教育,例如,数学学科旗帜鲜明地提出“数学教育看起来似乎只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2

二、当下育人方式存在的问题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而且需要学生改变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更需要社会理解与支持学校对教育方式的变革,但当下教师、学生和社会还存在诸多“不适应”。

1.教师对以育人为导向的教育不适应

长期的学科教学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三重视、三忽视”现象,即教师重视对学科本体知识的研究,忽视对学科知识背后科学精神的发掘,导致课堂教学“只见知识,不见人”;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导致教和学脱节,教学效率不高;重视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忽视对学生学习情绪的研究。以育人为导向的教育需要教师走进学生内心,更加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感受,在调节学生良好情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显然教师对这样的教育还不适应。

2.学生对教学中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不适应

长期的知识学习,使学生养成了固定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习惯于刷题,不习惯归纳总结,导致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习惯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习惯复习和预习,导致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弱,不能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习惯于为学而学,不习惯思考为何而学,导致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有良好的学科思维,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显然学生对这样的要求还不适应。

3.社会对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不适应

长期的流俗积弊,使社会对学校存在“三看、三不看”的现象:社会看学校的名校升学率,不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率,导致区域内超级中学的出现,不利于普通学生的成长;看竞赛的金牌数,不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奖牌数,导致学生只愿意参加学科竞赛辅导班,不愿意参与志愿者活动;看各类轰轰烈烈的展示活动,不看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分散了一线教师的精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需要全方位育人,更加关注综合素养的培育,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做准备,显然,社会对素质教育还不适应。

三、“走进学生”是育人方式变革的前提与基础

基于对以往育人方式的反思,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解决育人方式诸多“不适应”問题,华师大三附中形成了“走进学生,融合育人”的育人方式新局面。实现“融合育人”,必须要走进学生,走进学生是实现育人方式变革的前提基础,是实现融合育人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想走进学生,触及学生心灵,就需要了解学生,参与学生活动,需要有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更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1.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助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教师了解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能够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期望,能够在客观评价孩子的基础上,设定比家长期望略高的教育要求;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习惯,能够和家长达成共识,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和学生有共同语言,努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成为未来的职业选择。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华师大三附中制定了家访制度,提出了对所有高一学生进行家访的要求,设计了家访问卷表,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学生在家一日安排、学生家务承担情况、学生兴趣爱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未来人生规划、学生对社会基本看法、学生的好友朋友圈八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是教师走进学生的基础工作。

2.参与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主题班会课,参与学生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的各类文体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分析会,等等。这样教师就能够了解学校的育人要求,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进而实现因材施教。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华师大三附中建立了任课教师参与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的工作细则,有五个方面的要求,即参与晨会课、班会课、学生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参与学生的各类活动,是教师走进学生的必然要求。

3.提升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有助于提高育人实效

提升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力,能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减轻学习负担;提升教师整合知识的能力,使学科内容系列化,进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提升教师的命题能力,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师的探究能力,以科学家的思维开展各类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推进新课程、新教材的過程中,华师大三附中开展了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优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定、问题情景设计、教学环节推进、学生互动辨析、课堂反馈评价、课后作业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整体教学设计,要求聚焦学科核心素养,重在问题探究。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越强,就越容易走进学生。

4.开展个性化辅导有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学习上的问题、在探究活动中面临的困难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为了实施个性化辅导,华师大三附中每个年级开设“爱心班”,并明确了三项工作:一是心理辅导。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了解学生的困惑,打开学生的心扉,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给学生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技术,目的是提振学生的自信心;二是学习辅导。通过对学生学习的分析,找出其学习困难的原因,从学习情绪的调控、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反思的优化等方面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辅以学科知识辅导,学生可在不断改进中增强学习信心;三是开展项目化研究。基于“每一位学生都能出彩”的理念,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了学生能够探究的项目,如校园内的高科技、校园河水位变化成因、手机的使用策略、网络风险的规避等项目,在师生的共同探究过程中,融洽了师生关系。个性化辅导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

四、“融合育人”是育人方式变革的根本要求

随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完善,师生对教育的认识有了新变化。基于对“四有好老师”认识的不断深化,教师不再把教书作为唯一任务,逐渐认识到教书和育人的关系;基于新高考“两依据、一参考”的基本要求,教师不再认为自己所教的学科是唯一重要的,而是认识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基于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要求,学生也不把学知识作为唯一任务,而是认识到综合素养的重要性。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走进学生的基础上,必须推进融合育人。

1.融合育人的概念界定

对融合育人,学界有不同的概念界定。基于在“三新”推进中的经验和思考,我们认为,融合育人是指学校教育的诸要素在一个育人目标的指引下分段、分步、分层实施教育的过程。首先,融合育人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融合育人就是教师一直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所做的工作进行梳理,以使其适应时代新要求。其次,融合育人有明确的目标。融合育人就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实践工作中所要做的是把这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分段、分步、分层去实施。最后,融合育人要求教育的诸要素协同。融合育人就是各方相互配合或者相互协助做好工作。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协调好学校各部门、各学科组、各年级组,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使学校教育诸要素协同;作为班主任,需要协调好学科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以使育人工作有序开展。

2.融合育人的方法

高中学生的特点给融合育人带来了挑战,要取得融合育人的有效性,融合育人必须采用恰当的策略和方法,方能取得实效。华师大三附中根据育人方式变革的要求,形成了融合育人的方法:

(1)班规建设,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学校以班规建设为抓手,形成了班规建设的三大环节:班规的制订,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班级情况分析、人人制订班规等程序,形成人人遵守的班规;班规的执行,通过班规执行小组对班级内违规事件的处理,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班规的修订,通过对班级情况的分析,提出班级建设的优化措施,形成升级版的班规。班规建设,使学生掌握法治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具有法治精神、拥有法治行为。

(2)生涯辅导,增强学生成长动力

当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绝大部分是由学生目标不明确、不具备解决困难的方法所致。为此,学校积极开展生涯辅导,形成了生涯辅导的三类课程:生涯辅导的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生涯辅导的公共课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经历;生涯辅导的体验课程,挖掘学生的兴趣潜能。为考察华师大三附中开展生涯辅导的成效,我们对学生在高三第一学期对专业的预设和最终高校录取专业的关联度进行了对比统计,发现2015届毕业生关联度约在40%,2020届毕业生二者关联度约为60%,这表明学校的生涯辅导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3)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学生,必须让学生走向社会。为此,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社会实践的四大管理制度:社会实践点建设制度,根据高校的专业群,学校设置了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社会实践点;社会实践安全制度,明确社会实践中的学生要求、家长要求、教师要求和实践点要求,保证社会实践的安全;社会实践展示制度,通过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总结,以成果展示形式相互交流;社会实践评价制度,以实践点评价、学生自评等评价方式,形成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4)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理想信念

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的学生,必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为此,学校形成了六大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军政教育系列,增强国家认同;“四史”教育系列,牢记责任使命;民俗节气教育,强化传统文化;古诗文诵读系列,厚植爱国情怀;名家讲坛系列,增强立志教育;十八岁成人礼系列,强化使命担当。部分主题教育活动见表1。

3.融合育人需要补齐短板

融合育人的价值导向是“实现更好育人、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要达成这样的导向,需要补齐以下短板:

(1)补齐学科核心素养短板

学科核心素养承载了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三新”的落实点。由于受知识本位教学的影响,一线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实践均存在不足。为此,华师大三附中开展了三个层面的工作,以补齐学科核心素养短板:一是开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研究,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实践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自觉性;二是开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展示,以课堂为重点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三是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五聯动教学法”研究,即实现知识教学、例题讲解、检测反馈、作业设计、个性辅导的联动教学。

(2)补齐学科德育短板

历次课程教学改革均明确学科教学必须承担育人任务。华师大三附中采取了三大举措,以强化学科德育:一是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强化对课程标准中有关学科德育要求的学习,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育人意识;二是开展对学科知识的梳理,形成学科德育的知识链,提高课堂中学科德育的操作性;三是改革评价方式:一方面,要求在学科考试命题时以能力为重,突出试题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对教师的业绩考核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不以学生分数为主要依据。

(3)补齐劳动教育短板

劳动是育人的重要方式,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等原因,学生、家长、学校均对劳动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为此,华师大三附中推进了三项工作:一是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大讨论,明确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引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而且要求学生对劳动有新认识;二是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大纲,明确学校劳动的基本要求;三是开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把学生参与劳动取得的成绩纳入学校学分制管理系统。

A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Mod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New Things”

GAN Yaqing

(No. 3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1514)

Abstract: The “three new things”refers to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new curricula, and new teaching materials. The change of education mod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new things”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eachers, students and society all have many problems, which tend to cause the a of pertinence of education and an increase of the problems for students. “Approaching students and integrating various means for education” is the schools new way of explo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means of “approaching students” mainly include knowing students family backgrounds, participating in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carrying out personalized counseling. The means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 reinforc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lass rules, and carrying out career counseling, social practice and theme education. In add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up for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of poor core literacy of subjects, inadequate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three new things”,education modes in high schools,approaching students,integrating various means for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三新
做好“三新”统计工作 服务创新发展战略
“三新”纳统的案例调研与对策研究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
话剧史上的“三新”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学生解放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应拓展“三新”
李克强发力“三新” 改革开放再提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三新”路径